
Photo credit/張學岺 醫師
"People change. Feelings change. It doesn’t mean that the love once shared wasn’t true and real. It simply just means that sometimes when people grow, they grow apart."— 《500 Days of Summer》(2009)
「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這跟我當初想的不一樣。」是人們從離婚前到恢復單身的過程中,內心常有的酸楚與困惑。除此之外,如「我是不是很糟糕?」的自責、「我未來還會遇到合適的伴侶嗎?」的未知感及「其他人會怎麼看我?」的焦慮不安,都折磨著離婚者的心。我們會發現上述各種心情,組成了一個古老的柏拉圖靈魂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相當幸運地,我們的法律制度與社會越來越能支持人們結束不和諧的婚姻、邁向幸福,旁人對於離婚者的偏見減輕許多,但離婚者仍需走過一段療癒與復原的內心路,整頓人生的藍圖、蛻變成更好的自己,進而重新幸福起來。本文將陪你一起梳理離婚不同階段的心理議題與思考方向,下一篇則會接續介紹離婚前與後的身心調適良方。
離婚前的心理議題:我從哪裡來?
「老實說,所有的問題一開始就有了。但跟他相處讓我能夠充分感覺到自己活著,所以我就順著他、配合他的人生。」電影《婚姻故事》的主角在回顧瀕臨破碎的婚姻時,以這段話貫穿了兩人關係的脈動。
當人們開始思考是否要離婚,無論最終決定如何,都是回顧與伴侶如何相識、相處至今,探索關係癥結的好機會。我們不妨溫和地問問自己:
- 我當初對婚姻關係的期待和需求是什麼呢?
- 踏入婚姻後,面對關係的調整(如:新的角色與責任、與姻親的相處模式),我適應得還好嗎?
- 在婚姻關係中,是哪些地方發生了我不喜歡的變化?
- 這些變化,是我與伴侶能夠協調的嗎?
- 這段婚姻現在對我的意義是什麼呢?
在雙方的糾結、拉扯之外,相當建議你為自己騰出時間、倒杯溫暖的熱飲給自己,讓各種思緒和感受浮出;這些過程能使你心之所向越來越清晰,進而做出對得起自己的決定。
貫穿離婚過程的心理議題:我是誰?
如果你願意,離婚可以是釐清人生定位的機會、深刻洞察自我的契機。我們可以去想像,和伴侶繼續留在婚姻中或選擇離婚,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 在目前的關係中,你會怎麼形容自己?
- 這與你結婚前有什麼相同、不同之處呢?
- 若你選擇離婚、回到單身者的身份,你將會怎麼看待自己?
- 在這段關係中,你或許發現了自己的特質深深影響著自己給予和索取愛的方式呢?
相當重要的是,你如何定義「離婚後的自己」。將自己定義為失敗者、受災戶,和將自己定義為做出困難抉擇的勇士、新生活的譜畫者,會帶給你對自己截然不同的觀點,也會影響你與其他人互動的態度。人生中有許多無法如我們預期、在我們控制內的事,婚姻隨著發展走向終點通常非我們所願;但是,我們確實能夠決定怎麼看待自己、對待自己噢。
離婚後的心理議題:我要到哪裡去?
離婚後,居住空間、社交圈、生活中時間的運用常常會改變。這時候可以問問自己,希望邁向什麼樣的生活,一撇一捺地寫下新生活的藍圖。有時我們會感覺,不知道這樣傷痛的日子何月何日才能轉晴?我常常跟個案們分享,隨著時間過去,未來終究會到來,但你所想要的幸福未來,往往是由每一個日子堆砌而成:今天、明天、下週、下個月...來自你走過的點點滴滴。因此,小至「今天想讓自己吃什麼?」、「最近打算和哪些人維持聯繫?」,大至「希望未來一年能做什麼有成就感的事?」,請都允許自己發想和嘗試,現在的這張生活藍圖是屬於你的。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離婚前、後都是心情特別脆弱、煎熬的一段時光。如果身邊有能夠放心訴說的對象,找人聊聊能降低面對離婚的孤獨感,在訴說過程中也能幫助自己整理想法。然而,有時人們會在一段時間後,因為顧慮傾訴對象的感受、擔心反覆同樣的話題,漸漸變得沈默而獨自承受壓力。有時因為離婚情況的複雜性高(如:牽涉到官司與監護權的壓力、擔憂孩子的身心安適...等),人們會發現與親友聊聊仍難以釐清方向或排解壓力。
如果你願意,可以嘗試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專業諮詢,或與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來幫助自己調適情緒、整理思緒與感受。許多人在這樣的過程中,除了得到精神上的支持與力量,也獲得自我覺察與對生活的洞察;並且,基於自我覺察的提升而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重拾想要的生活步調。
續讀(下)篇➡️離婚的療癒與復原|重整人生的藍圖,蛻變成更好的自己(二)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心衛中心:https://reurl.cc/yLE34O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reurl.cc/pv4G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