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往往都比較注重「形式」
形式不一定指稱外表包裝
用什麼樣的載體、媒介來傳遞、輸送、展演、表示、呈顯
而是在文本或論述內容之上的一些細微的小事物
也能被稱為形式
比如在演講或報告進行的過程中
不去注意講者講了什麼
反而在乎口述時的聲音、音域、音色、語調等等枝微末節、不在該場域內所探討的主題範圍之內的事物
偏離主題而自己建構或延伸出一種看待內容的方式
雖然無助於事實、跟現當下的情境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但是卻極具個人特徵與風格魅力
有時候以形式去切入文本內容
反而會比先從內容開始看起
還來的更獨到、更全面、也更嶄新
現在的世代
人人都是內容創作者
同時也是接收者
這兩者之間的身份界線已經非常模糊
甚至已經撇除了這種身份上的意識與認同
大家都是任何人、任何身分
所以可以自由的輸遞、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觀點、解讀
也必須要參考、聆聽他人所輸出的言論與創作
就是這樣互相雙方來往交流的過程
才有潛力促成對話的可能性
同時透過形式與內容的相互交雜
有時先看內容、有時先看形式
以及加上每人特性、作風、切入視角不同的這種多元包納
才是整體社會、文化進步的動力與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