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知情】創傷治療,尤其是來自父母的創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創傷的意義:

當外在壓力大過當事人所能理解/處理時,理智與情緒就會「分裂」讓他不知情以暫時度過難關。然而未被完成的情緒經驗,會變成地雷,在關鍵時刻或線索觸發後,使當事人回到過去重現創傷,並作出重複的失敗選擇。

有類電影是「不斷回到同一時間點」,1993年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男主角被困在小鎮上,無論當天結局如何,隔天永遠reset重頭開始,所有的情境未變。這類電影除非主角「選擇/心態正確」,否則這一天永遠不會過去,人生劇情不會前進。

如此,內在小孩(情緒)也一直在受傷的那一天徘徊,等著你去解救他,作出正確的選擇。這便是創傷給我們的阻擋與啟示。

創傷裡面的情緒是複雜且巨大的,恐懼最多,其次是悲傷和憤怒,甚至包含一點愉快(如我雖然被家暴,但表示父母還在乎我…)

早期經驗讓我們先入為主覺得自己不行,只有逃避創傷及引發創傷的任何影子,為了隔絕徹底,自斷胳臂,心靈上也會半殘。

 

#面對創傷與矯正療癒的階段

我們先來講面對創傷的知識,不一定做的到,但是「先在認知上明白」還是有助推波情緒面的準備。

這跟面對失落的悲傷反應階段很像。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各期先簡略說明,以後我匯整後再寫成課程吧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創傷相關的情境下理智與情緒持續「分裂」,例如與父母互動時、親密關係時、衝突時、負面感受能否表達時…未被完成的情緒經驗會變成地雷,心中有不定時炸彈,會全方位影響「我是誰」,會覺得自己不完整、不配、很糟糕、無意義,但這不是「解離」,經提醒當事人還是知道,只是平常很模糊且「無法掌握自己」。

以上類似「抽離」,同時會形成各種暫時情緒的抵銷行為,像是各種上癮、皈依宗教、等待救世主…等,也會有受害者情結,無助與憂鬱。

 

#2.意識期:否認/抗拒

當意識到自己有創傷時,其驚嚇感受也會回來,人們一定是先拒絕接受—為什麼要去想過去那些不好的事呢?

然後本能抗拒與否認,這有各種形式,有人「沉默」,抵死不提;有人用「認命」解釋,如前世的債,勸自己不多想;有人用「過於正向」解釋,如這是禮物、修練、父母也有苦衷…《今天暫時停止》中男主角發現每天都重來時,反而高興地為所欲為,每天幹壞事,反正明天醒來都歸零。

愛麗斯.米勒則分裂自己,因為她的專業,衍生出兒童心理及保護專家的另一個角色,以為可以掩蓋現實她面對不了的親職關係。

心理資源少、也沒有支持系統的人,則在內部分裂,出現好幾個「情緒形象」,有的彼此對話當自己朋友(自言自語),有的替代他衝動解決(情緒化),這非人格分裂,只是分裂的情緒「溢出」,才不會太嚇到當事人(但會嚇到別人…)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今天暫時停止》中男主角重複每天到一段時間,就開始生氣了,因為他出不去,於是大肆破壞,結果沒用,還是回到原點;於是黯然神傷甚至尋短,結果沒用,隔天整個人好好的……他的情緒出來了,但同時感到無助。

創傷最大的困難點是接受當時的情緒。

那個事件的情緒必須先被釋放。不要管為什麼、可不可以、應不應該,情緒就是情緒,表示你就是這樣感受到的,現在不是討論價值觀對錯,而是你存在本身就是對,對事件任何感受也是對。沒有要咎責,不需要愧疚與自責,僅僅只是釋放感受。

不知道為什麼哭/怒沒關係,就讓它自動自然自發的陳述,理所當然。

有人習慣壓抑傷心,有人習慣壓抑生氣;有人習慣怪自己,有人習慣怪別人,然創傷事件的感受都是複雜巨大的,什麼都會有,要說出「所有感受」,蛛絲馬跡談出來,尤其是壓抑的那一面。

這階段並不容易,也非常緩慢。感受不是說放就放,而必須在現實面、心理準備、困局引發、勇氣、支持關係包裹下,當事人可以「主動」且「意識」地讓隱形感受浮現,彷彿擁抱一個全身是刺的傢伙,感受真實與疼痛時說「好痛,但真好,原來這就是我。」

當時的情緒非常巨大,恐懼會讓當事人把「擁抱一個全身是刺的傢伙」想成「我要被刺穿了!!!」所以超難的,人生有夠難!這真的不容易,需有人支持直到累積心力及願意冒險才能動起來。過程中更多創傷記憶會不斷湧出,然只要度過這一段,讓它回到意識面有所處理,陰影就不再是陰影了。

馬丁.米勒在母親過世後,在50歲後,在心理師執業40年後,才踏上尋根之旅…如果他都這樣,我們都不要怪自己意志力不夠,現在能做的,是做好預備直到願意嘗試靠近創傷。

raw-image

#4.耍廢期:找到容器,正念匯整

那個完整的感受回來了,一切就上軌道了…沒有的事,不要瞎掰。

首先,你自己會嚇到好一陣子,情緒都是複雜且巨大的,「好痛,但真好,原來這就是我」之後,會轉到另一極端「嗚嗚嗚,原來這就是我(令人不堪)」。

接著開始耍廢、自暴自棄…啥事也不想幹

《今天暫時停止》男主角對著這什麼鬼處境發洩一頓,然後什麼事也不做,自暴自棄,把它丟棄一旁。幾次過去,時間依舊迴轉,他實在無聊到放棄自我(不是自我放棄,是「無我」的意思),接受了現實,出現了「好啦我沒救了,出不去了,但至少我知道這一天每處細節的結局,我可以改變這些人的命運,至少他們會開心吧...」→電影沒這麼說,但大概是這個意思…

那個創傷事件,到底整理它要幹嗎?為了我的人生繼續前進嗎?沒有,我早放棄了、沒用了,但是若克服這件事對他人有益處,讓我覺得被需要,或許還可以拼看看吧。→大概是這個意思…

在耍廢中,當事人要繼續對話、生活,等待某些契機(如果當事人因此躲在房間什麼都不碰,那就真正廢了…),那麼,會有出現「某個容器」的契機。

為了他人,你會與創傷拉開距離,接納所有情緒,產出之物才能對他人有助益;你需要一個「容器」,才能置身事外的將過去的事件與感受重新搭上線,你不會被掩沒,你是在容器內理解,情緒不會蔓延出容器。「容器」是馬丁.米勒的尋根之旅,他藉由客觀證據去推敲、了解母親的內在創傷,他是創傷治療師,也許他想以身作則,他在探訪過程中有團隊討論一起前進,這些都是容器,有被涵容的心理空間。在諮商關係中也有機會有容器。於是也為了自己,你逐漸接受創傷就是你的部分,匯整所有情緒,說出事件的所有part(你所經歷的故事),為得到自由。

  

#5.安置與定位期: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創傷事件匯整後並不會消失,它是你的part,有其意義,最後一步是在你心中給它一個位置。

馬丁.米勒的結論是「當愛麗絲‧米勒的兒子並不好……即便如此,我的母親仍是個偉大的童年研究者。」

這並非「原諒與否」的二分法,反而是兩者並存的安置與定位。這才是人類的真實樣貌:好壞並存。

馬丁在映後座談說道他有三個目標:「1.把父母傳遞的創傷帶回原處;2.感到父母是真實的人;3.解開創傷枷鎖得到內心自由。」而尋根之後他覺得都達成了。其中「感到父母是真實的人」,是馬丁想知道父母真正在想什麼,認清童年時父母讓他孤立無助、甚至像是幽靈般無法互動的原因為何。他藉由客觀事實終於明白這是父母本身的創傷問題,而不是孩子的,並意識到有自己的人生,不必為父母負責,不需自責與愧疚。

馬丁的父母在政治受難下成長,有其創傷,他理解了當時他們怎麼回事,以致「選擇」了這樣處理親職關係(不敢面對也是一種選擇),他們確實傷害了他,但是,跟「他們就是知道卻不去做」或「他們不夠愛我,所以當時不去進修心理健康學習溝通」是兩回事。『關係中的真實』便是如此,你能了解原因,但並非全然歸咎個人,然後你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讓內心自由,不讓這種傷害延續到你的下一代或親密關係,你是為了重要他人也是為自己。

受到創傷的孩子們,前期需要用力怨懟父母,說出壓抑的感受,先有怪罪才有安置;先有哀傷才有安置(原諒與否只是個位置),這是兩極並存的,本來就是複雜。唯一能鑑別的是,當你定位了,他們便不再是陰影,不再影響你了。

粉專〈德州媽媽沒有崩潰〉說過她自己也是家暴下長大,當她走過這一關時,她與父母保持距離,但不禁止父母主動來看孫子,網友問為什麼不斷乾淨呢?她的大意是說「那是我跟父母的事,但讓孩子多一個喜歡他們的祖父母有何不可。」這與馬丁.米勒是一樣的安置與定位,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隨時可以調整,於此時當然你已是自己的生命主人。

 

附註:馬丁治療師給的創傷治療方向

1.個人史評估,確認是否有創傷

2.建立情感的聯繫

3.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去

4.了解兩者之間的關連性,不被創傷影響而不自知

諮商過程能加速這些流程的發生

avatar-img
313會員
222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幾年前第一次玩高空滑繩,我站在高台出發口,身上綁好安全索戴好安全裝備,只要抓好把手,跳下去就能一路滑到對面,然後腿再一伸就勾到台上完成。輕輕鬆鬆,底下不過就是一點高度而已,我很安全,而且應該相當好玩。
「被冷落」,簡單說,是不被看見與不理睬 甄環被打入冷宮時,被冷落就是不會被召見的意思(加上冷宮的建物底下不附設「煤炭管道」,房子裡真的蠻冷的) 「被冷落」還有更進一步的細節 是從比較來的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情緒障礙,可以比喻為「有情緒,但出不來」 而出不來(沒有出現)自然就無法辨識、接納、理解、調適 一般講「述情障礙」是統稱,同樣症狀但肇因不同,解決之道也不同   第一類:能量太大堵住(突發事件) 如親人過世大驚嚇,悲傷程度(能量太大) 因為出口太小,讓人一時無法表達,於是悶著,令人不舒服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幾年前第一次玩高空滑繩,我站在高台出發口,身上綁好安全索戴好安全裝備,只要抓好把手,跳下去就能一路滑到對面,然後腿再一伸就勾到台上完成。輕輕鬆鬆,底下不過就是一點高度而已,我很安全,而且應該相當好玩。
「被冷落」,簡單說,是不被看見與不理睬 甄環被打入冷宮時,被冷落就是不會被召見的意思(加上冷宮的建物底下不附設「煤炭管道」,房子裡真的蠻冷的) 「被冷落」還有更進一步的細節 是從比較來的
#罪惡感:告訴你你傷害了他人什麼 #羞愧感:告訴你該做到的沒有做、沒盡責任,害到別人 #挫敗感:告訴你又沒做好,一直出錯,很笨
情緒調解為五步驟,需要『辨識--接受--理解--調解--行動』 案例是對父親感到生氣的大學女生 當事人說:「我知道在生氣,也可以少見面來應對,但為什麼還覺得悶悶不樂、時常恍神、提不起勁呢?好煩啊!」 其實這是還沒消化完的現象
情緒障礙,可以比喻為「有情緒,但出不來」 而出不來(沒有出現)自然就無法辨識、接納、理解、調適 一般講「述情障礙」是統稱,同樣症狀但肇因不同,解決之道也不同   第一類:能量太大堵住(突發事件) 如親人過世大驚嚇,悲傷程度(能量太大) 因為出口太小,讓人一時無法表達,於是悶著,令人不舒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代際創傷是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面對的挑戰,透過實踐以及心靈成長的方式來應對過去的創傷,並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代際創傷是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面對的挑戰,透過實踐以及心靈成長的方式來應對過去的創傷,並轉化為力量。
Thumbnail
當我們遇到創傷時,命名這個痛苦並瞭解創傷反應的類型、影響以及依附障礙,內心被禁聲、被忽略的部分就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在無法命名經驗的情況下,創傷就像無名孤魂一般飄盪潛抑,但一旦給予名字,便能從黑暗中召喚回來。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