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兩位日本人寫的手寫筆記的書,一本是「快狠準子彈筆技術」,作者是Marie,另外一本是「活用一輩子的讀書筆技術」,作者是奧野宣之。
會借這兩本手寫筆記術的原因是,我從瓦基介紹的「子彈筆記」,進化到電腦玩物站長Esor的「防彈筆記法」,再看到林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所以我也是從紙筆的子彈筆記,再轉換到Notion系統的電子筆記,最後看到怡辰老師的分享和我自己實際操作後的心得,最後生活管理選擇是紙本筆記和電子筆記系統並用。
一開始用子彈筆記,因為瓦基提供的的格式其實蠻固定的,要每天認真寫得要花一些時間,所以到最後就變兩天捕魚三天曬網,而且瓦基也分享他的生活管理使用子彈筆記,而在專案的部分他也是用電子筆記,像是一開始在Notion,現在他學了卡片盒筆記之後,改用Haptabase。我現在用Notion搭配Google雲端,在專案管理上,雖然不是特別好用,但我不需要再花很多時間去研究Notion的功能及模板怎麼使用,就可以完成最基礎還算堪用的專案管理。我非常喜歡使用Notion的提醒功能,再搭配手帳,也就是手寫筆記完成每日行程。怡辰老師在書中也是這樣子安排,在紙本筆記和電子筆記搭配下以我個人的生活節奏來說,在生活及工作管理上,非常夠用了。
讓我最困擾的是,讀書筆記,我以前看書是沒在寫筆記的,都用大腦去記,但發現累積看的書越多,前面看過的書都忘記了,當然看到相同類型的書,還是能夠喚起一些記憶,只不過越來越覺得很可惜,花了時間看書,但記憶隨著時間慢慢消退,所以之前瓦基在賣卡片盒筆記法的時候,我就買了。
與此同時,在圖書館的架上,看到了「活用一輩子的讀書筆記術」,想說課程還沒上架,那先來看看其他人怎麼寫讀書筆記。這本書的作者,讀書筆記都是手寫的,他說:「手會記住手寫筆記的位置。」他也有一套自己的寫筆記方法,例如:每一個段落的標題,就是先把日期寫上去,再寫上書名、出版社、作者名字,接著一段摘錄搭配一段評論,他稱之為蔥肉串式讀書筆記法。在瓦基的從輸入到輸出,也有寫過類似的事情,先摘錄,後面要用自己的話再寫出感想。
作者奧野宣之認為寫下原作者的話,才能更精確的保留原作者的意思,而且作者說與其要想貼切的大意內容,可能一字不漏地原汁原味抄下來速度還比較快,而且要輸出之前先模仿別人怎麼寫也是一個方法,所以他很鼓勵大家直接用原文抄想,然後無論如何就算只有一句話,也要寫下自己的評論,利用寫評論的時候強迫自己思考,這樣讀書才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一開始看會好奇手寫筆記要怎麼找資料?作者很酷,他將他所有的筆記,除了寫目錄以外,他會用電腦將讀書筆記以表格記錄下來,記錄「筆記本序號」、「日期」、「書名」、「作者」、「出版社」、「分類」,用電腦搜尋,就可以查到關鍵字,再回去搜尋那一本筆記本,是很聰明的方法。所以就以他這本書開始練習這樣的做法。
另外一本書「快狠準的子彈筆記術」,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是一個媽媽,所以覺得他的例子都好平易近人,舉例來說像是買菜,中午和朋友聚餐,當然也有一些工作上的事,她的格式就比較彈性,而且她將所有的生活大小事,包含讀書筆記、外語學習、甚至是聖誕卡專案都寫在子彈筆記裡。
這本書讓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如果一直拖延任務要怎麼解決,作者提供了一些想法,一是決定是不是不需要做這個任務, 二是拆成小步驟,她在裡面提到了打掃家裡,如何拆分任務,真的是對媽媽很有幫助。另外她也提醒不斷地寫,可以知道自己的能力一天可以完成多少事,她說了子彈筆記不是要讓你寫下希望可以完成的事,而是精準的預估一天可以做完的事。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以前總是寫下很多希望可以完成的事,結果就是必須要一直延期,現在我有將每日的待辦事項調整,較精準的預估可以完成的事,這樣一來也比較容易提升成就感就。
這位作者一樣在一年內就會累積三四本以上的筆記本,因此她也是數位筆記加紙本筆記並用,她是將她的筆記本掃描後放入Evernote, Evernote在圖片的檢索功能還蠻厲害的,所以作者可以怎麼做,但Notion的搜尋功能非常的差,所以我可能不會這麼做。
會考慮讀書筆記用手寫筆記的最大原因是,在家裡我很難有機會可以碰到電腦,只要我一靠近電腦,小孩就一定會圍過來,但是如果我手寫東西,他們好像就沒有興趣,就會自己玩自己的,所以即使我之前就想試著用電腦寫筆記,卻一直遲遲無法動工,現在看了這兩本書之後,或許可以先試試看手寫筆記,再輔以數位檢索功能,除此之外,這兩本書的作者都建議,常常翻閱筆記本,就比較能夠獲得一些新想法,或者是將內容記下來。
發現日本人其實很愛手寫筆記,所以他們的手帳文化很興盛,這兩本書後面都介紹了很多日本實用文具,我個人是走簡樸路線,先用一般的筆和筆記本,如果能長久寫下去,或許再增加類似這樣的日本實用文具,可以更方便完成筆記。
手寫筆記後,讀書心得字數來到新高啊!不過應該也是因為一次寫兩本啦!
這次是手寫讀書筆記,心得用語音輸入法,感覺很不錯耶,復古的方式搭配現代科技,現在覺得要彈性運用各種工具,每個情境適合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