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基隆河改道那集的影片中,能知道水對於整體都市規劃的影響,但其實在河道整治後,要如何把水資源再加以利用,又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而位於南投縣的鳥嘴潭,可說是近期中部最大的人工湖工程。究竟這座湖對於鄰近地區有多重要?目前興建進度到哪裡?聽說不僅能供給百萬人口的用水、還是防止地層下陷的措施之一?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GJVVYeGtOG0
鳥嘴潭人工湖,是近期中部地區最大的人工湖工程,具體位置是在南投縣草屯鎮,旁邊為烏溪與國道6號的東草屯交流道,而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在烏溪豐水期時,將水源引入人工湖,提供未來需要時可以隨時調用,預計能提供南投縣草屯鎮4萬噸,以及彰化地區21萬噸民生用水,換算下來每日約能提供百萬人使用,並且在滿水位及完全不降雨與不取水的條件下,以每天供水25萬噸來算,鳥嘴潭人工湖可以供水58天,可說是為當地的供水調度帶來一定的靈活性。
不過在仔細看這個工程的一些細節前,每項工程的推動,一定都存在各種原因,而整個鳥嘴潭人工湖其實跟921地震而取消的水庫興建計畫,以及彰化雲林地區長期超抽地下水,有一定的關聯性。
在鳥嘴潭人工湖計畫推出前,其實鄰近地區有興建水庫的計畫,那就是建民水庫,壩體主要位置位於現在的台中市太平區黃竹里。
而建民水庫的興建目的,主要是希望能滿足台中與鄰近地區未來的用水需求,並且在1980年開始進行勘查(烏溪流域)、1983年完成初步規劃,而我們在先前台灣省議會公報中,也能看到有議員質詢自來水公司時的相關紀錄。
甚至當時除了建民水庫外,附近還有南投國姓水庫等其他相關計畫也同樣在著手規劃中。
但棘手的事情發生了,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百年來最大地震,導致位於目前烏嘴潭北方的大甲溪石岡壩,被抬高約10公尺導致嚴重受損,後續中央政府針對車籠埔斷層重新進行調查,進而研判可能會對水庫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最終決定停止建民水庫的興建計畫。
而雖然水庫興建計畫停止,但面對未來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依然得想辦法解決,所以經濟部推動烏溪水資源開發計畫,後續則確定以鳥嘴潭攔河堰配合人工湖蓄水的模式,成為鳥嘴潭人工湖的興建原因之一。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彰化雲林地區,範圍北起自烏溪、南到北港溪,屬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而這裡在很早以前,就成為台灣農業的發展重鎮,而後續在1980到1990年代,養殖漁業蓬勃發展,讓這個區域出現許多魚塭,加上歷年人口的緩慢成長,但缺乏穩定的地表水源下,因為地下水開發容易、取用方便、供水品質穩定,長時間被大量抽取,最終導致嚴重的地層下陷。
而究竟這邊抽取地下水的情況有多嚴重?我們可以從政府公開資料中看到,雲彰地區在2011年至2018年的總用水量,年平均是47.54億噸,而地下水就佔了21.01億噸,接近一半,就能知道雲彰地區對於地下水的依賴有多大,並且以用途來看,以灌溉使用佔最大比例,但過度抽取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讓這個地區產生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地下水及土壤鹽化等災害。
而且從地圖來看其實更明顯,全台灣地層下陷的面積主要聚集在彰化、雲林與嘉義,以雲林縣面積最廣且最為嚴重,甚至嚴重影響高鐵行駛的安全性,先前也有許多媒體報導相關新聞,而且經過定期監測,在已經執行一段時間的補救措施後,2022年在雲林縣元長鄉,還有出現每年7.9公分的沉陷,彰化縣埔鹽鄉也有約每年3.8公分的沉陷。
因此鳥嘴潭人工湖的興建工程,就是希望能成為鄰近地區的地下水替代水源,減少抽取地下水的機會。那究竟鳥嘴潭人工湖,是個怎樣的工程呢?
從地圖來看,整個鳥嘴潭人工湖包括有引水路、輸水路、排水、管理中心等,而工程中的攔河堰,主要位在烏溪中游河谷、省道台14線炎峰橋下游約600公尺的地方,並且在攔河堰排砂道左右兩側,有規劃魚道提供水生動物移動。
真的滿開心越來越多相關建設,開始把魚道設計一同考量進去,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去親戚家附近的河流玩水,雖然那邊水深只有到膝蓋附近,但小朋友看到水每個都玩得跟瘋子一樣,而且那邊生態十分豐富,可以直接用寶特瓶做簡易陷阱來抓魚,晚上處理一下就能直接煮湯、碳烤,或是直接炸來吃,對於都市小孩來說,真的是個就算長大都會記得的難得回憶,但某一年再回去的時候,整個河流經過整治,變成類似階梯狀一階一階的,而且每一階落差都很大、水完全沒有在流動、也沒看到什麼生物,之後就再也沒有下去玩水了,雖然不知道這個狀況,跟工程究竟有沒有直接的因果關連,但總是希望在進行工程的同時,能夠維持住河川原有的生態。
欸好啦,扯遠了,那鳥嘴潭除了上面提到的工程外,再來就是利用烏溪南岸土地規劃而成的多座離槽人工湖,大概分成A~F總共六大湖區,有效蓄水量以D湖區最大,來到約390萬立方公尺,最小的則是F湖區的約76萬立方公尺,總有效蓄水容量來到約1450萬立方公尺。
整體工程主要在2022年第一階段通水,2023年10月則是進行DEF湖區蓄水作業,施工進度截止至2024年3月已經來到96.56%,全部工程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完工,總建設經費來到約為219.5億元。
接下來我們從2024年3月的空拍畫面來看,可以看到緊鄰國道6號的鳥嘴潭人工湖當時情況,像是許多湖區已經蓄了不少水,每個湖區旁邊也都有通道提供清淤車輛進出,湖區以外則能看到一些植栽陸續開始種植,而C區當時還有一些工程正在進行。
再來這個則是管理中心的外觀,同時除了管理中心外,旁邊的國6目前也正在興建東草屯休息站,主要是利用之前收費站的空地進行修改,不過看起來休息站跟鳥嘴潭間,似乎不能用走路的直接抵達。
另外,目前很多水庫除了本身具備的功能外,還同時成為相當著名的觀光景點,鳥嘴潭人工湖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湖區範圍廣大,周圍有長度相當長的自行車道、步道與景觀平台,而且範圍這麼大的水域,有時會吸引許多不同種類的鳥類在這裡聚集,並且在湖區跟攔河堰中間,還能看到蓋滿太陽能板的沉沙池。
不過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雖然鳥嘴潭人工湖在完工後,相當程度確保鄰近地區的用水需求,並且成為彰化與雲林地層下陷的治理手段之一,但整個工程在施工階段,其實分別衍伸出兩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直接從地圖來看,鳥嘴潭人工湖西北邊的這個區域,其實是草屯掩埋場的所在地,因此造成鄰近居民擔心會不會有汙染水源的疑慮,畢竟在2020年出現因為垃圾堆積已久,部分區域自燃造成環境汙染的事件,不過相關單位說明,湖區有建置截水牆、並且會對水質進行監控,同時在經過一陣子的協調後,草屯的垃圾山已經陸續運走、小型焚化爐也會拆除。
而鳥嘴潭的第二個問題則比較棘手一點,主要是石虎保育協會認為,施工單位將工區所挖出來的土,直接傾倒在非填土區的烏溪上游河床,而河床為石虎等陸生動物的棲地與廊道,支流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巴士銀鮈的棲地,並且在情況發生後,協會多次跟公部門反應,但都沒有獲得解決。
而相關單位則是表示,工區所挖出來的土方,一部分是協助以培厚工法方式進行河道治理,不是傾倒廢土,並且在工程進行時有成立生態保育小組,也有架設設備監測石虎活動,而巴士銀鮈的主要活動範圍,則是不在河道治理區域。
因此從雙方大略的說明來看,可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而協會在2023年,已經向環境部提起環評行政訴訟,預計會在今年5月1日首度開庭,如果關心相關議題進展的人,可以再關注一下後續消息。
如果有關注最近的新聞,應該或多或少會看到石門水庫蓄水量不足的問題,甚至以整個台灣的角度來看,從2021年以來,缺水的問題幾乎每年都會上演,而對於烏溪來說,在還沒興建鳥嘴潭人工湖前,烏溪的水除了利用水圳提供農業灌溉外,其餘大部分都是直接流向海洋,因此整個工程的完工,可說是提供當地一定的水資源調度效果。
但放眼整個台灣,因為地勢相當陡峭的狀態下,如果不興建相關工程將水流住,儘管雨下得再多,終究還是會流回海洋。而工程的興建有好處就有壞處,像是水庫的開發計畫,連帶就會產生因此被淹沒的區域、居民被迫搬遷等等問題。
更不用說如同被取消的建民水庫、所遇到的斷層等等環境影響,等於會遇到棘手的環評爭議跟居民的強烈抗議,究竟該如何在滿足用水需求的同時,平衡開發所帶來的爭議,真的是個令人十分頭痛的問題,再加上現在降雨相當不平均且極端,好比4月18日早上北部的強烈降雨,造成很多地方像是北投、台北車站等多處地區淹水,以及颱風或梅雨季節,也不像往常一樣如期報到,整體情況就越來越棘手了。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GJVVYeGtO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