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我可能錯了》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的方式發展是一種智慧: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全書簡介​】


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

類型:心靈勵志

推薦指數(滿分5星):★★★★★

推薦讀者:人生遭遇重大變動、對生活感到徬徨焦慮、或正面臨決定猶疑不定的人,或者正面臨在職場中的疲憊的人、以及每個成年人


這本書當時在銷售排行榜上看到,心想這種心靈勵志書籍不是很多了嗎?看完後完全理解為何如此暢銷,它真的跟類似的心靈成長書籍不太一樣,真心推薦。作者用非常貼近平凡人的口吻,帶著常人都有的疑惑與內心牢騷,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精選七大類佳句與心得分享】


​這本書金句滿滿(很慶幸是買電子書,輕鬆整理劃線佳句),沒有特別華麗的詞藻堆砌,卻很真誠也很觸動人心,每次閱讀時都能有不同的體悟,我自己是在讀畢後兩個月又重讀了一次,兩次閱讀時生活狀態不太相同,看這本書也注意到不同面向的文字,獲得不同的心得與行動指引。

以下用佳句的方式分享脈絡與心得共鳴,這些80%是依照書中提到的順序:(有雷)


1. 工作與職涯的猶豫 - 成功不等於快樂

• 我仍然是裝腔作勢,依舊假裝自己對經濟有興趣。這樣是能夠撐住一時,但我們都知道,總有一天,單憑自律是不夠的。我們內心的更深層處,需要從工作和自己每天做的事當中獲得激勵與滋養。這種養分難以藉由成就獲得。但它可以來自和你共事的人建立歸屬感、感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以及能貢獻自己的才能。
• 我當時才二十六歲,在外人看來,一切真是再順利不過了。但我認為,絕大多數在他人眼裡看起來很成功的人,最後都會意識到,這絕不能保證快樂。
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
• 我們很容易陷入認為幸福來自外在因素的想法中。這正是發生在剛成年的我身上的事,就算到今天,我也無法避免。它的吸引力非常強。在他人的眼中表現出成功的樣子,比方說,藉由表面光鮮亮麗的職業,可以暫時抬高你的小我。
• 是該往前走的時候了。
我花了大約五秒鐘下定決心。僅僅是容許自己考慮辭職與拋下一切,就已經讓人很振奮了。這想法很危險,同時又有滿滿的力量。我的身體充滿一波又一波襲來的能量。我必須站起身跳一跳(我想那時的自己應該很像巴魯熊)。我感覺自己很強大,充滿行動力。這或許是我有生以來自己做出的第一個決定,沒有焦慮地回頭觀望,也不想知道別人會怎麼想。
兩天後,我遞了辭呈。


自己第一次閱讀時正面臨著跟作者在第二章類似的情況,也對於工作與職涯困惑著。尤其有同感作者提到的「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在別人眼中做的很好、做的很順利,都不能保證自己的快樂。面對內心蠢蠢欲動的其他想做的事情,與其在這個工作環境中感到能量源源不絕的消耗,不如面對自己的內心做出決定。

所以讀完這本書後的當天決定離職,也在一周後跟作者一樣提出了離職,同時也覺得終於把自己還給了自己。



2. ​不要相信每個念頭 - 轉移注意力

• 我不會鼓勵任何人進行正面思考。完全不鼓勵。我個人並不相信正面思考有特別大的力量。我一直覺得正面思考是比較膚淺表象的。
那如果努力完全不去想任何事情,會怎麼樣呢?祝你好運。我甚至可以說,這在生理學上根本是不可能的。若要你盡量不要去想一隻粉紅色的大象時,人的大腦是無法理解「不」這個詞的,但是學會放下一個念頭──這對我們會非常有幫助。
• 當悲痛、焦慮或孤獨感襲來時,我可以選擇有意識地呼吸,讓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體上,而不是立刻相信大腦拋給我的所有念頭。這是佛陀的第一項禮物。
• 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佛陀談了這麼多「無常」。沒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就連最艱困的時期也一樣。這是佛陀的第二項禮物。
• 當事情真的變得極為艱難時,試著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選擇留意的目標,這是最好的,或許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這是佛陀的第三項禮物。
•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它們應有的樣貌。也許我們能以不同方式助長念頭,給予它們不同的空間,但我們無法操控腦海中要跳出哪些念頭。我們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這段作者真實的提供了可行的面對重大困難的心法,覺得這或許對於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很有幫助。一般人尤其在面對憂鬱症的朋友時,一味告訴他們「加油」、「往好的地方想」,這種作法早被多篇心理學專家的文章指出,是沒有用甚至幫倒忙的。

而隨著喜憂參半的生活,也慢慢領悟到作者提及的「沒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就連最艱困的時期也一樣。」禍福相倚,高峰與低谷都是人生常態,雖然無法永遠守住高峰,但也不用擔心永遠身處低谷。



3. 理性vs當下的智慧(直覺)-聆聽內在的聲音

• 我們實在很容易忘記,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只一種。也很容易忘記,我們的理性面並不是自己唯一的工具。我並不是說它不是我們天性很棒又重要的一面。它已孕育出很多美好又有意義的事物,包括科技、科學、醫療保健、民主、平等──無數深具價值的理念與制度。但我們擁有的,不是只有理性。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獲取知識和做出決定的方式。我們擁有受到啟發的時刻。佛教徒稱之為「智慧」
• 有時,當我聆聽內心的聲音時,事情突然會變得清晰。有人說它是「跟著心裡的感覺走」,也有人稱它是「直覺」。我本人喜歡將它稱為「當下的智慧」
• 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並非不理性,這個聲音本身就包含理性了。它不會讓全新的想法或靈感像晴天霹靂一樣襲來。它很可能含括你幾經思索很長一段時間的事。這個聲音就像當我決定辭去那份令人欣羨的好工作時的心聲。
• 但你也知道,很難質疑自己投入大量時間與滿懷抱負的事,也很難放棄看起來很正確和安妥的事,無論它是一份工作、一段關係或一種生活方式。
但當我稍微放下自己的念頭,讓它們更自由地流動時,就能為更明確篤定的意念騰出空間。
• 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的社會卻只尊崇這個僕人,忘記這項恩賜。


在上段作者提到轉移注意力、因為事情沒有永恆的壞之後,這段作者提到了「傾聽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的直覺智慧」。我也很喜歡這個概念,也類似像高階主管有時會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而非眼前能取得的數字證據,其實這可能是過去的經驗累積下來的智慧。

這對應自己從來相信理性絕非萬能,或許直覺、或許經驗、或許感性人文,都應該被看重價值。就像作者提到的:「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的社會卻只尊崇這個僕人,忘記這項恩賜。」也像是文組與理組都各有價值一樣,都有各自擅長的舞台,而真正站在高處綜觀大局的人,通常都是兩者兼顧的。



4. 我可能錯了-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的方式發展

• 每一個人都有嘗試的權利,而且我們自然而然比較想嘗試能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事情。碰巧的是,最能保證這種幸福感的,莫過於漸漸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的想法。  
人都很喜歡認為自己對眼前發生的事很了解,也能準確解讀各類事件與周遭世界。覺得自己就是瞭若指掌。也自認可以決定與斷定各種現象的是非好壞。我們往往認定,生活應該按照自己的希望與計畫發展。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
• 阿迪亞香提說:「你們知道嗎?如果你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如果你能全神貫注(而且心只在當下)、如果你的注意力不被拉走,就會發現一項基本的原則。也就是整個宇宙根據以下原則運行: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沒錯,就是這樣,而且奇怪的是──每當我放開對願望的執著,它們似乎就更容易實現。
• 你不會焦慮地細究可能出錯的事情、揣度自己如何應對所有可想像與無法想像的結果。你不會一直擔心事情發展是否如自己所願。相反的,你的全心在當下,足以讓自己以開放的態度應對。


閱讀時非常喜歡這幾個段落,對習慣想太多而焦慮的人來說,這段文字帶來了生活中放下與喘氣的空間:當理性想過、搭配直覺的智慧做出的決定,也可能不見得是帶來預期的方向與結果,而我們也不需要執著為此焦慮。

在面臨失去的時候也非常受用,「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失去的就讓它失去,或許這就是宇宙為你安排的新機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尤其在一些情感方面上可能更加適合,因為情感不是多付出就一定能有收穫;在工作上可能就需要多點努力,總不能這個項目沒做好就選擇放棄。



5. 以更多的信任過生活-練習對信念的放鬆

• 有計畫,並沒有錯。做計畫是很棒的事,我們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規畫自己的人生。我認為,這樣做好極了。但是,做計畫與認為自己所有計畫都必須實現,是兩碼子事。
• 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能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試圖緊抓人生,就像拚命想抓住水一樣。不斷變化是它的本質。
• 放鬆對這類信念的控制,是一種解放,也是一種智慧的象徵。記住我們對未來知之甚少,客觀地將我們相信與知道的區分開來,會獲益良多。我很少聽到有人說:「一切都照我想的樣子發展。」相反的,至少我可以說,我一生中擔心的大部分事情,從來都沒發生過。至於大多數確實發生的事,我永遠都無法預料。
• 對生活多一點信任吧!我生命中絕大多數最美好的事情都發生在我的控制之外,這一點我心裡很清楚。企圖控制與預測一切,只會讓我的日子很難過,這樣就沒樂趣了。變得如此緊繃時,我就會失去一些智慧。


做計畫與認為自己所有計畫都必須實現,是兩碼子事」這話很有趣,我覺得也可能貼近迭代的意思,或者說不停優化保留彈性。在職涯、感情路上我們可能會有原先的規劃,但總是出乎意料的會有新機會、新變化影響既定計畫,這時如果死守原先的規劃,反而減少了彈性,徒增焦慮與無法控制的挫敗感,倒不如練習去信任這樣的變化、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

突然想起曾有個面試,在我表達挑選公司幾項注重的點後,主管問我那xxxx部分我怎麼選擇、還打算投多少家其他在面試的公司嗎?我說:「近年轉職很少主動投履歷,每次面試的公司也不多,因為我覺得找工作很看緣分,只要方向對了就好」讓日子有樂趣才是有滋有味的人生。



6. 放下對他人的要求,也放下對自己的苛求

• 世界想怎麼轉動就怎麼轉動。沒有別人、沒有別的事需要改變,才能讓我心裡變得比較舒服。因為當我覺得有壓力、難過、孤獨、焦慮不安、委屈、力不從心的時候,這些感覺往往是自己執著、頑固地拒絕放下一些念頭造成的。通常,它都是一個理由很充分的念頭,而且往往包含一個「應該」:「爸爸不應該這樣做。媽媽不應該那樣說。我朋友應該要記住的。孩子應該要在意這些事的。我的老闆應該要能懂的。我的伴侶應該用另一種方式思考、表現、說話的。」
• 所有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我應該更聰明、更勤奮、更富有、更有才華、更苗條、更成熟才對。
• 有件事銘記在心,對自己會有好處,那就是:我現在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
• 讓自己和已發生的事和解,主要並不是為了成為更偉大的人。關鍵在於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選擇用哪些感覺來填滿自己的心。


這段話應該有類似經驗的人都很有感覺,困在過去、執著著自己或對方為什麼,是一件非常傷人心神的事情,如果換個念頭想著「我現在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是呀,當時大家都已經努力,大家都已經做到自己當時能做的了,那麼就let it go吧。活在當下,把握每個時光,過去的遺憾或是懊悔,我們拿來更好的對待現在身邊的人事物。至於未來,或許明天就會發生什麼好事也說不定!



7. 選擇善良也是對自己的善-對自己的道德品質負責

• 這就是為什麼不要為了一己私利而欺騙他人、不要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目的去傷害別人,也不要為了貪圖便利而捏造或扭曲真相。因為這樣做有其價值。
會做以上事情,是人之常情。大多數時候,要做這些事是很容易的。但當我們主動選擇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時,一些美好的事情就會開始發生。這會減輕我們的包袱。我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別人,最主要還是為了自己。
• 我們無法影響每一個可能的結果,也不能讓一切都如自己所願。但我們可以選擇根據自己最明智的意圖採取行動,並對自己言行舉止的道德品質負責。
•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所以要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想見到的樣子。
• 當我們用心覺察內心的道德指南針時,生活會變得更輕鬆、更自由,


因為自己除了工作外的記性不是太好,也不想要成為自己都不喜歡的人,所以我選擇誠實與做善良的事情,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這樣生活也比較輕鬆簡單,也往往附帶吸引更多美好的事情發生。

相比之下,想起寄生上流電影中提到的「如果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我非常認同,如果在基本溫飽都有困難的情況下,還要求什麼善良就顯得過於苛刻了,如果眼看家人都要餓死,走投無路還不去想個辦法生出一點食物來,那也不算對自己負責任。

衍生到交友之上,就是交友的原則之一:擇善而交,朋友之所以對我們好,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善良的人;相對的,遠離不善良的人,尤其是衣食無憂卻仍然愧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人,更加令人反感。或許暫時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維持表面和諧,但有機會或是有能力時,還是保持距離為佳。

善良是種選擇,反映了每個人的價值觀與處事原則。




【結尾】

翻開這本書開始其實就是一趟治癒與平靜之旅,如果有什麼情境適合讀這本書,那肯定是夜深人靜配上一杯酒、或者是悠閒周末午後配上一壺茶,給自己隔離出一個小小無人打擾的空間,然後沉浸其中的閱讀。

雖然這篇文盡力整理出文章中不同面向的佳句,還是建議自己閱讀全書,而且整本書讀來很順,不小心就一頁一頁翻下去了。最重要的是,除了作者重複提及的重點外,每人會對這本書有對應自己人生的共鳴與心得,就算是不同時期讀來也能有不同感觸,我想畢竟這是一本心靈類書籍,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當下需要的指引: )




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覺得有收穫的人懇請順手點愛心、收藏,或是追蹤,也很歡迎留言或是私訊我給我建議或交流囉!

內容總結
我可能錯了
5
/5
avatar-img
16會員
10內容數
數據分析師,理性與感性1:1。沙龍包含閱讀筆記心得、紫微斗數學習心得、職涯工作、心靈成長等。 在數字之外加上閱讀後文字的啟發,融合過往經驗與反思而成的一篇篇閱讀筆記。 希望閱讀文章後的你,留下一些鼓勵或留言討論,這是創作者最快樂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娜女孩 的其他內容
分享這本作者公開金融時報資料視覺化經驗與知識的精華,也加上過往分析的經驗,並整理了視覺化辭典之各視覺化工具做法的資訊統整,跟大家分享交流這本好書。
4/5金融時報首席專家的資料視覺化聖經
分享這本作者公開金融時報資料視覺化經驗與知識的精華,也加上過往分析的經驗,並整理了視覺化辭典之各視覺化工具做法的資訊統整,跟大家分享交流這本好書。
4/5金融時報首席專家的資料視覺化聖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二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十、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一章 覺察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17年森林僧人生活,分享他對人生智慧的見解,包括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接受可能錯誤及相信這也會過去。這些智慧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也帶給我們啟發。這本書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心靈寶藏,值得我們一讀。
Thumbnail
作者原是經濟學家,為了尋找人生答案,遠赴泰國出家修行17年,體悟到人生智慧,使他能平靜面對漸凍人之苦。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也需要一些建議,那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當閱讀《我可能錯了》,你會感覺就像待在作者身旁,一起陪他走過命運多舛的一生,而在這過程中的故事、體驗與感悟,必定對你有所幫助~
Thumbnail
■ 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說「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本文分享了作者 Lindeblad 的人生故事,描述了他尋找寧靜和克服困難的過程。
Thumbnail
從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人,再到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人生故事。透過個人經歷,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克服困難、並達到內心的平靜。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二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十、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一章 覺察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17年森林僧人生活,分享他對人生智慧的見解,包括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接受可能錯誤及相信這也會過去。這些智慧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也帶給我們啟發。這本書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心靈寶藏,值得我們一讀。
Thumbnail
作者原是經濟學家,為了尋找人生答案,遠赴泰國出家修行17年,體悟到人生智慧,使他能平靜面對漸凍人之苦。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也需要一些建議,那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當閱讀《我可能錯了》,你會感覺就像待在作者身旁,一起陪他走過命運多舛的一生,而在這過程中的故事、體驗與感悟,必定對你有所幫助~
Thumbnail
■ 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說「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本文分享了作者 Lindeblad 的人生故事,描述了他尋找寧靜和克服困難的過程。
Thumbnail
從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人,再到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人生故事。透過個人經歷,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克服困難、並達到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