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我可能錯了》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的方式發展是一種智慧: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全書簡介​】


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

類型:心靈勵志

推薦指數(滿分5星):★★★★★

推薦讀者:人生遭遇重大變動、對生活感到徬徨焦慮、或正面臨決定猶疑不定的人,或者正面臨在職場中的疲憊的人、以及每個成年人


這本書當時在銷售排行榜上看到,心想這種心靈勵志書籍不是很多了嗎?看完後完全理解為何如此暢銷,它真的跟類似的心靈成長書籍不太一樣,真心推薦。作者用非常貼近平凡人的口吻,帶著常人都有的疑惑與內心牢騷,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精選七大類佳句與心得分享】


​這本書金句滿滿(很慶幸是買電子書,輕鬆整理劃線佳句),沒有特別華麗的詞藻堆砌,卻很真誠也很觸動人心,每次閱讀時都能有不同的體悟,我自己是在讀畢後兩個月又重讀了一次,兩次閱讀時生活狀態不太相同,看這本書也注意到不同面向的文字,獲得不同的心得與行動指引。

以下用佳句的方式分享脈絡與心得共鳴,這些80%是依照書中提到的順序:(有雷)


1. 工作與職涯的猶豫 - 成功不等於快樂

• 我仍然是裝腔作勢,依舊假裝自己對經濟有興趣。這樣是能夠撐住一時,但我們都知道,總有一天,單憑自律是不夠的。我們內心的更深層處,需要從工作和自己每天做的事當中獲得激勵與滋養。這種養分難以藉由成就獲得。但它可以來自和你共事的人建立歸屬感、感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以及能貢獻自己的才能。
• 我當時才二十六歲,在外人看來,一切真是再順利不過了。但我認為,絕大多數在他人眼裡看起來很成功的人,最後都會意識到,這絕不能保證快樂。
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
• 我們很容易陷入認為幸福來自外在因素的想法中。這正是發生在剛成年的我身上的事,就算到今天,我也無法避免。它的吸引力非常強。在他人的眼中表現出成功的樣子,比方說,藉由表面光鮮亮麗的職業,可以暫時抬高你的小我。
• 是該往前走的時候了。
我花了大約五秒鐘下定決心。僅僅是容許自己考慮辭職與拋下一切,就已經讓人很振奮了。這想法很危險,同時又有滿滿的力量。我的身體充滿一波又一波襲來的能量。我必須站起身跳一跳(我想那時的自己應該很像巴魯熊)。我感覺自己很強大,充滿行動力。這或許是我有生以來自己做出的第一個決定,沒有焦慮地回頭觀望,也不想知道別人會怎麼想。
兩天後,我遞了辭呈。


自己第一次閱讀時正面臨著跟作者在第二章類似的情況,也對於工作與職涯困惑著。尤其有同感作者提到的「成功和快樂,是兩回事」,在別人眼中做的很好、做的很順利,都不能保證自己的快樂。面對內心蠢蠢欲動的其他想做的事情,與其在這個工作環境中感到能量源源不絕的消耗,不如面對自己的內心做出決定。

所以讀完這本書後的當天決定離職,也在一周後跟作者一樣提出了離職,同時也覺得終於把自己還給了自己。



2. ​不要相信每個念頭 - 轉移注意力

• 我不會鼓勵任何人進行正面思考。完全不鼓勵。我個人並不相信正面思考有特別大的力量。我一直覺得正面思考是比較膚淺表象的。
那如果努力完全不去想任何事情,會怎麼樣呢?祝你好運。我甚至可以說,這在生理學上根本是不可能的。若要你盡量不要去想一隻粉紅色的大象時,人的大腦是無法理解「不」這個詞的,但是學會放下一個念頭──這對我們會非常有幫助。
• 當悲痛、焦慮或孤獨感襲來時,我可以選擇有意識地呼吸,讓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體上,而不是立刻相信大腦拋給我的所有念頭。這是佛陀的第一項禮物。
• 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佛陀談了這麼多「無常」。沒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就連最艱困的時期也一樣。這是佛陀的第二項禮物。
• 當事情真的變得極為艱難時,試著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選擇留意的目標,這是最好的,或許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這是佛陀的第三項禮物。
•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也不能決定它們應有的樣貌。也許我們能以不同方式助長念頭,給予它們不同的空間,但我們無法操控腦海中要跳出哪些念頭。我們只能選擇是否要相信它們。


這段作者真實的提供了可行的面對重大困難的心法,覺得這或許對於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很有幫助。一般人尤其在面對憂鬱症的朋友時,一味告訴他們「加油」、「往好的地方想」,這種作法早被多篇心理學專家的文章指出,是沒有用甚至幫倒忙的。

而隨著喜憂參半的生活,也慢慢領悟到作者提及的「沒什麼是恆久不變的,就連最艱困的時期也一樣。」禍福相倚,高峰與低谷都是人生常態,雖然無法永遠守住高峰,但也不用擔心永遠身處低谷。



3. 理性vs當下的智慧(直覺)-聆聽內在的聲音

• 我們實在很容易忘記,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不只一種。也很容易忘記,我們的理性面並不是自己唯一的工具。我並不是說它不是我們天性很棒又重要的一面。它已孕育出很多美好又有意義的事物,包括科技、科學、醫療保健、民主、平等──無數深具價值的理念與制度。但我們擁有的,不是只有理性。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獲取知識和做出決定的方式。我們擁有受到啟發的時刻。佛教徒稱之為「智慧」
• 有時,當我聆聽內心的聲音時,事情突然會變得清晰。有人說它是「跟著心裡的感覺走」,也有人稱它是「直覺」。我本人喜歡將它稱為「當下的智慧」
• 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並非不理性,這個聲音本身就包含理性了。它不會讓全新的想法或靈感像晴天霹靂一樣襲來。它很可能含括你幾經思索很長一段時間的事。這個聲音就像當我決定辭去那份令人欣羨的好工作時的心聲。
• 但你也知道,很難質疑自己投入大量時間與滿懷抱負的事,也很難放棄看起來很正確和安妥的事,無論它是一份工作、一段關係或一種生活方式。
但當我稍微放下自己的念頭,讓它們更自由地流動時,就能為更明確篤定的意念騰出空間。
• 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的社會卻只尊崇這個僕人,忘記這項恩賜。


在上段作者提到轉移注意力、因為事情沒有永恆的壞之後,這段作者提到了「傾聽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的直覺智慧」。我也很喜歡這個概念,也類似像高階主管有時會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而非眼前能取得的數字證據,其實這可能是過去的經驗累積下來的智慧。

這對應自己從來相信理性絕非萬能,或許直覺、或許經驗、或許感性人文,都應該被看重價值。就像作者提到的:「理性是忠實的僕人,直覺是上天的恩賜。但我們創建的社會卻只尊崇這個僕人,忘記這項恩賜。」也像是文組與理組都各有價值一樣,都有各自擅長的舞台,而真正站在高處綜觀大局的人,通常都是兩者兼顧的。



4. 我可能錯了-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的方式發展

• 每一個人都有嘗試的權利,而且我們自然而然比較想嘗試能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事情。碰巧的是,最能保證這種幸福感的,莫過於漸漸習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的想法。  
人都很喜歡認為自己對眼前發生的事很了解,也能準確解讀各類事件與周遭世界。覺得自己就是瞭若指掌。也自認可以決定與斷定各種現象的是非好壞。我們往往認定,生活應該按照自己的希望與計畫發展。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
• 阿迪亞香提說:「你們知道嗎?如果你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如果你能全神貫注(而且心只在當下)、如果你的注意力不被拉走,就會發現一項基本的原則。也就是整個宇宙根據以下原則運行: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沒錯,就是這樣,而且奇怪的是──每當我放開對願望的執著,它們似乎就更容易實現。
• 你不會焦慮地細究可能出錯的事情、揣度自己如何應對所有可想像與無法想像的結果。你不會一直擔心事情發展是否如自己所願。相反的,你的全心在當下,足以讓自己以開放的態度應對。


閱讀時非常喜歡這幾個段落,對習慣想太多而焦慮的人來說,這段文字帶來了生活中放下與喘氣的空間:當理性想過、搭配直覺的智慧做出的決定,也可能不見得是帶來預期的方向與結果,而我們也不需要執著為此焦慮。

在面臨失去的時候也非常受用,「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失去的就讓它失去,或許這就是宇宙為你安排的新機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尤其在一些情感方面上可能更加適合,因為情感不是多付出就一定能有收穫;在工作上可能就需要多點努力,總不能這個項目沒做好就選擇放棄。



5. 以更多的信任過生活-練習對信念的放鬆

• 有計畫,並沒有錯。做計畫是很棒的事,我們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規畫自己的人生。我認為,這樣做好極了。但是,做計畫與認為自己所有計畫都必須實現,是兩碼子事。
• 心靈成長,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當我們能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試圖緊抓人生,就像拚命想抓住水一樣。不斷變化是它的本質。
• 放鬆對這類信念的控制,是一種解放,也是一種智慧的象徵。記住我們對未來知之甚少,客觀地將我們相信與知道的區分開來,會獲益良多。我很少聽到有人說:「一切都照我想的樣子發展。」相反的,至少我可以說,我一生中擔心的大部分事情,從來都沒發生過。至於大多數確實發生的事,我永遠都無法預料。
• 對生活多一點信任吧!我生命中絕大多數最美好的事情都發生在我的控制之外,這一點我心裡很清楚。企圖控制與預測一切,只會讓我的日子很難過,這樣就沒樂趣了。變得如此緊繃時,我就會失去一些智慧。


做計畫與認為自己所有計畫都必須實現,是兩碼子事」這話很有趣,我覺得也可能貼近迭代的意思,或者說不停優化保留彈性。在職涯、感情路上我們可能會有原先的規劃,但總是出乎意料的會有新機會、新變化影響既定計畫,這時如果死守原先的規劃,反而減少了彈性,徒增焦慮與無法控制的挫敗感,倒不如練習去信任這樣的變化、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

突然想起曾有個面試,在我表達挑選公司幾項注重的點後,主管問我那xxxx部分我怎麼選擇、還打算投多少家其他在面試的公司嗎?我說:「近年轉職很少主動投履歷,每次面試的公司也不多,因為我覺得找工作很看緣分,只要方向對了就好」讓日子有樂趣才是有滋有味的人生。



6. 放下對他人的要求,也放下對自己的苛求

• 世界想怎麼轉動就怎麼轉動。沒有別人、沒有別的事需要改變,才能讓我心裡變得比較舒服。因為當我覺得有壓力、難過、孤獨、焦慮不安、委屈、力不從心的時候,這些感覺往往是自己執著、頑固地拒絕放下一些念頭造成的。通常,它都是一個理由很充分的念頭,而且往往包含一個「應該」:「爸爸不應該這樣做。媽媽不應該那樣說。我朋友應該要記住的。孩子應該要在意這些事的。我的老闆應該要能懂的。我的伴侶應該用另一種方式思考、表現、說話的。」
• 所有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我應該更聰明、更勤奮、更富有、更有才華、更苗條、更成熟才對。
• 有件事銘記在心,對自己會有好處,那就是:我現在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
• 讓自己和已發生的事和解,主要並不是為了成為更偉大的人。關鍵在於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選擇用哪些感覺來填滿自己的心。


這段話應該有類似經驗的人都很有感覺,困在過去、執著著自己或對方為什麼,是一件非常傷人心神的事情,如果換個念頭想著「我現在有盡力而為。其他人也有盡力而為」,是呀,當時大家都已經努力,大家都已經做到自己當時能做的了,那麼就let it go吧。活在當下,把握每個時光,過去的遺憾或是懊悔,我們拿來更好的對待現在身邊的人事物。至於未來,或許明天就會發生什麼好事也說不定!



7. 選擇善良也是對自己的善-對自己的道德品質負責

• 這就是為什麼不要為了一己私利而欺騙他人、不要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目的去傷害別人,也不要為了貪圖便利而捏造或扭曲真相。因為這樣做有其價值。
會做以上事情,是人之常情。大多數時候,要做這些事是很容易的。但當我們主動選擇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時,一些美好的事情就會開始發生。這會減輕我們的包袱。我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別人,最主要還是為了自己。
• 我們無法影響每一個可能的結果,也不能讓一切都如自己所願。但我們可以選擇根據自己最明智的意圖採取行動,並對自己言行舉止的道德品質負責。
•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所以要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想見到的樣子。
• 當我們用心覺察內心的道德指南針時,生活會變得更輕鬆、更自由,


因為自己除了工作外的記性不是太好,也不想要成為自己都不喜歡的人,所以我選擇誠實與做善良的事情,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這樣生活也比較輕鬆簡單,也往往附帶吸引更多美好的事情發生。

相比之下,想起寄生上流電影中提到的「如果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我非常認同,如果在基本溫飽都有困難的情況下,還要求什麼善良就顯得過於苛刻了,如果眼看家人都要餓死,走投無路還不去想個辦法生出一點食物來,那也不算對自己負責任。

衍生到交友之上,就是交友的原則之一:擇善而交,朋友之所以對我們好,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善良的人;相對的,遠離不善良的人,尤其是衣食無憂卻仍然愧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人,更加令人反感。或許暫時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維持表面和諧,但有機會或是有能力時,還是保持距離為佳。

善良是種選擇,反映了每個人的價值觀與處事原則。




【結尾】

翻開這本書開始其實就是一趟治癒與平靜之旅,如果有什麼情境適合讀這本書,那肯定是夜深人靜配上一杯酒、或者是悠閒周末午後配上一壺茶,給自己隔離出一個小小無人打擾的空間,然後沉浸其中的閱讀。

雖然這篇文盡力整理出文章中不同面向的佳句,還是建議自己閱讀全書,而且整本書讀來很順,不小心就一頁一頁翻下去了。最重要的是,除了作者重複提及的重點外,每人會對這本書有對應自己人生的共鳴與心得,就算是不同時期讀來也能有不同感觸,我想畢竟這是一本心靈類書籍,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當下需要的指引: )




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覺得有收穫的人懇請順手點愛心、收藏,或是追蹤,也很歡迎留言或是私訊我給我建議或交流囉!

內容總結
我可能錯了
5
/5
6會員
6內容數
數據分析師,理性與感性1:1。沙龍包含閱讀筆記心得、紫微斗數學習心得、職涯工作、心靈成長等。 在數字之外加上文字的啟發與浪漫,融合過往經驗與反思,與過去、未來的自己,與各朋友們交流。 希望閱讀文章後的你,留下一些鼓勵或留言討論,這是創作者最快樂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筆記#3|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文章中分享對書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的閱讀心得和金句。內容包含對生活態度、自我覺察、DEI議題等多方面的分享和感悟。
Thumbnail
avatar
Ruby
2024-05-06
閱讀筆記《我們為何不愛了?》★究竟是什麼,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感情? 你應該放手,還是挽回?
Thumbnail
avatar
偶希都理
2024-02-25
閱讀筆記《我決定刻薄地生活: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打動人心的關係心理學》★你以為的刻薄:待人處事挑剔無情,苛求他人、說話不留情面。 健康的刻薄:坦然表達自己、珍惜自己,進而尊重他人。
Thumbnail
avatar
偶希都理
2024-02-06
閱讀筆記《我們為什麼存在 》第十三章 █節錄自《我們為什麼存在》第十三章 驚恐患難全在為私身..... 自卑和自信也並非天生,而是來源於寵辱。如果環境總是激起我陰面情緒,說我這不好那不好,嘲笑我的缺陷或者數落我的缺點,我並沒有因自愛而反抗,反而內心承認了別人的話,自然就會自卑,尤其是來自親人的數落與打擊最具有殺傷力。如果環境總是給予
Thumbnail
avatar
訊息流鬼才
2024-01-18
【閱讀筆記】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 - 佐佐木典士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過程中的感悟和改變。文章中融入了一些有關時間管理和意識形態的內容,讓人對習慣養成產生共鳴。
Thumbnail
avatar
Carol
2024-01-12
閱讀筆記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書籍資訊 | 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卡洛琳.班克勒、納維德.莫迪里 ISBN/ISSN:9789861344454 達賴喇嘛:《我可能錯了》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
Thumbnail
avatar
M&R Designs
2023-12-27
閱讀筆記《我的一天從冥想開始》★看似什麼都不做的5分鐘, 卻能整理雜亂思緒、趕走壞情緒、成就高效率, 讓身心快速充電。
Thumbnail
avatar
偶希都理
2023-12-26
我從《FBI談判協商術》學到的四件事 閱讀筆記#8 我們可能常常犯了一個錯誤: 把自己的眼鏡拿給別人戴 有效談判的關鍵在於「同理心」, 也是本書的宗旨。 作者提到: 「有效談判的關鍵, 在於情緒與情商, 而不是解決問題。」 本書共分為十章, 每個章節都用一個實際談判的故事開頭, 接著作者再分析哪些策略成功、失敗, 並且告訴讀者如何運用這些策略, 幫助自己和其他人在生活中贏得談判, 例如談薪水、買車。
Thumbnail
avatar
蔡函原的閱讀筆記
2022-07-16
閱讀筆記《地球人生:了解我們是誰,怎麼會來到地球,可能面對怎樣的未來》重新點燃和啟發你對生命探險之旅的熱情。 ●前提很簡單:你是創造者,對你來說,沒有任何事是不可能的。你透過專注於你的思想、話語和行動來創造;形上學的原理和這個智慧的宇宙將因此與你協力合作。思想、話語與行動的專注,就是你創造的方式。 ●在時空叢林開啟豐盛的二十一個步驟: 2.每天觀想。
avatar
偶希都理
202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