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專業開始搞笑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以下是10多年前,商業周刊第1234期「請問經濟達人」的專欄文章…

 

經濟達人| 撰文者:Dr.A |出刊日期:2011-07-14

Q:每個股市投資人都知道不應該「追高殺低」,但是為什麼每次股價越高時還是越多人買,股價越低也越多人賣?這是「羊群行為」嗎?

A:「追高殺低」的現象,只要用經濟學的「需求定律」就可解釋。

然而一般人理解的「需求定律」,乃是「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有些人於是把「股價上漲,人們越搶著買股票」這種「追高殺低」現象,當作「需求定律」的反證。這些人說,股票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季芬財」—(Giffen Goods)也就是「價越高,越要買」的東西。

有些經濟學家對此提出反駁,他們解釋:股價上升,意味著該股票在人們心目中變成更好的股票了,因此人們對股票的需求提高了,這就像汽車的品質提升了,在同樣價格下,更多人願意買車一樣。而股價上漲,更多人認為這檔股票變得更好了,因此該股票的需求增加了。

但這種解釋理由是有瑕疵的,如果股價上漲,使得股票在人們心目中變得更好,於是股票需求增加,這會讓股價進一步上揚,之後又再進一步導致股票需求增加,股價又再上揚,這樣股價豈不是毫無止境的一直漲?然而,現實裡豈有股票是這樣無限制的漲個不停的呢?

事實上要解釋「追高殺低」,根本不須用這種有瑕疵的解釋,只要用「需求定律」就足以說明這個現象。只不過我們必須從「需求定律」最完整的定義入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個行為的「機會成本」上升,人們就越少做這個行為。

這裡所謂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最有價值的其他機會」,例如:某人要免費送我禮物,在魚與熊掌間二選一,我選魚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的熊掌。

「股價上升,人們越買股票」之所以被誤認為違反「需求定律」,是因為有些人把「股價」當成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這是錯誤的概念。

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是什麼?答案是放棄了持有其他資產的報酬。當股價上升,其他資產的報酬相對於股票就下降了—也就是和股票相比,持有其他資產變得更不划算了,因此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降低了,人們更願意持有股票。換句話說,股價上漲,使得「持有股票」相對於「持有其他資產」的機會成本下降,人們因此增持股票,這正是需求定律。

同理,若股價下跌,其他資產的報酬,相對於股票就提高了,因此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上升了,人們會減持股票,這還是「需求定律」。

因此,人們在股市「追高殺低」,不但沒有推翻「需求定律」,反而正體現了「需求定律」。要解釋為什麼人們在股市「追高殺低」,我們不需要訴諸「羊群行為」、「股票變好了」、「季芬財」之類的理由,用「需求定律」就能解釋了。

————–分隔線————————

以上這篇文章不是讀者投書,而是商周的專欄作家,某個程度代表商業周刊。這個專欄的一系列的文章,可以用奇文共賞的角度來觀看。但這個專欄也不是都沒貢獻,就我所知,國內有經濟學教授會拿這個專欄的文章給學生們當作業或考試,讓同學們透過對這些似是而非論點的思考交一篇作業回來,經濟理論學了多少、是不是真懂,誰該給A誰該被當,躲都躲不掉。而且我認為經濟學最好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你在有限時間內可以解出多少題目,而是有沒有辦法運用經濟邏輯分析問題;這也變向鼓勵同學們,把時間拿來做10個習題,不如把時間拿來好好思考一個真實社會的問題。這也是我認為經濟學該有的學習方式:一個問題徹底想通了,比解對10個習題來得有用!(或許這也是在為我自己為何考試很少拿高分的辯解,總之考試考不好怪體制就對了)

—————-分隔線———————

例如這篇文章,當中有相當多作者自己沒想通的地方,然後很多觀念隨便混在一起收斂。

作者:「追高殺低」只要用經濟學的「需求定律」就可解釋。

作者:股價上漲,使得「持有股票」相對於「持有其他資產」的機會成本下降,人們因此增持股票,這正是需求定律。

上面這二句話是整篇文章作者給的結論。這有很大的問題,說明如下:

 

1. 股價上漲,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相對持有其他資產會下降?真的嗎?假設你手頭上有10萬塊現金,以10萬塊放銀行定存跟買股票做比較。假設定存利息1%,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就是1%;假設有一檔股票市價每股100塊,假設配現金股利1塊,現金殖利率就是 1% (現金股利/股價),持有這檔股票不進行買賣,獲利就是1%,所以放定存的機會成本也是1%。這時持有股票VS持有定存的機會成本是:1% VS 1%。

2. 股價上漲,假設這檔股票從100塊漲到110塊,每股固定配現金股利1塊的條件沒變,股票的現金殖利率就降到0.9%(1/110),這時持有股票相對於持有定存的機會成本就變成0.9% VS 1%。

3. 不管股票上漲或下跌,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都是定存利息1%未變,但股票從100塊漲到110塊後,持有定存的機會成本便會從1%下降到0.9%,這時持有定存的意願理論上會增加;因為手頭上的現金10萬是固定的,持有定存的意願增加就等於持有股票的意願減少,所以股價上漲後,怎麼會是作者所說的”人們因此增持股票”?用現金殖利率的角度來看,會減少持有股票才是!

4. 我當然理解作者要講什麼,作者想說的是股價上漲表示這支要起飛了,操作股票價差的報酬率會“大於1%”,或者如果是支飆股,配息的金額會大於1塊。所以此時去持有定存,機會成本就變大(相較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變小)。但作者的這個推論是無法分析的,因為,誰會(能)知道股價會漲到多少?除非你有內線消息,你知道護國神山2330漲到600的當天你會增加持股的原因是因為你知道用600買,你一定能賣超過606(賺1%以上)?

5. 你自己主觀認定可以漲到606或1606都沒問題,但不能用你自己的預測去推論這就是符合什麼法則,因為既然是法則,就表示是通例、不會有太多例外;如果你的預測可以辦到沒有太多例外,尤其是股市,那也不用待在周刊寫專欄,就算它是國內專業度算高(?)的雜誌,你自己愛辦幾個雜誌就辦幾個,愛怎麼寫就怎麼寫。

6. 「追高殺低」只是一個現象,一個缺乏實際數據支持、只有你以為好像是這樣的現象,因為股市裡面的確有不少追高殺低的韭菜,但也不乏眾多買低賣高的專業高手,但我的以為同樣也缺乏實際數據支持。所以把這種「我以為」的主觀認定,拿來跟需求法則扯在一起,真的是褻瀆了古典學派這些先聖先賢。

7. 股價上漲為何大家會追高?這不是新聞,去菜市場隨便問一下都知道就是投資者覺得它還會再更高,這裡面影響消費量的是市價嗎?當然不是,就是投資者個人心中認定的目標價而已。假設你知道有一檔股票確定高點就是600塊,當股票小於599元時,不管價格是598、597….或更低,理論上你對它的需求量都是無窮大。

如果硬要扯機會成本、要扯需求法則也不是不行,但不是這種唬爛式的扯法,底下試著分析看看。

—————分隔線——————

需求法則是價格跟需求量的關係(需求量受價格影響),機會成本是個人做選擇時的決策法則(決策受選擇A或選擇B的影響),從作者的文章我是也不曉得作者怎麼把這二者扯在一起的。再加上就我有限的知識、看過的書與論文,我也沒看過有研究是把機會成本跟需求法則搞在一起做的。但,要用機會成本硬搞出一個需求函數也不是不行,我試著弄弄看。

產品A的需求函數:

Qa=Qa(選A的機會成本,選B的機會成本) = Qa(OCa, OCb) ;

[ӘQa/ӘOCa] <0 –>當選A的機會成本增加時,就會減少A的消費量,轉而增加B的消費量

選A的機會成本= OCa = OCa(Ub) –> 選A的機會成本就是B帶給你的效用(因為你沒有選B)

選B的機會成本=OCb = OCb(Ua) –> 選B的機會成本就是A帶給你的效用(因為你沒有選A)

[經濟學講的效用是你買一罐可樂來喝,喝下去後解決你的口渴、你的滿足感…等這些抽象的感覺]

[ӘOCa/ӘUb] >0 –> 當B帶給你的效用越大時,選A的機會成本就越大

[ӘOCb/ӘUa] >0 –> 當A帶給你的效用越大時,選B的機會成本就越大

Ua=A的效用函數=Ua( Qa(Pa, Pb )) –> A的效用有多少取決於A的消費量,而消費多少A的量又取決於A、B的價格為何

Ub=B的效用涵數=Ub( Qb(Pa,Pb )) –> B的效用有多少取決於B的消費量,而消費多少B的量又取決於A、B的價格為何

[ӘUa/ӘQa] >0  –> 正常財的話邊際效用大於0

[ӘQa/ӘPa] < 0  –> 符合需求法則

[ӘQa/ӘPb] > 0  –> A、B一定有替代性,不然就不會有機會成本的問題

同理

[ӘUb/ӘQb] >0

[ӘQb/ӘPb] < 0

[ӘQb/ӘPa] > 0

上面這些函數透過一般認為合理的經濟直覺建立關係,再來看看幫作者硬弄的「需求量是機會成本的函數」的Qa(OCa, OCb)有沒有違反需求法則?因為作者要用這套來解釋股票追高殺低「違反需求法則」的現象。

chain rule:

[ӘQa/ӘPa] = [ӘQa/ӘOCa] · [ӘOCa/ӘUb] · [ӘUb/ӘQb] · [ӘQb/ӘPa] –> [<0]·[>0]·[>0]·[>0]

所以:[ӘQa/ӘPa]  <0 --> 符合需求法則無誤!

所以就算依照消費量跟機會成本的關係分析下來,也無法說明股票追高殺低的行為。

—————分隔線——————

其實這位Dr. A一開始只是寫幾篇文章出現在商周(叫作請問經濟達人),不會每期都出現他的文章,但厲害了…過沒多久竟然搞了個專欄出來,變成每期都可以看到他的驚人之作。我一度懷疑是不是商周發現他的文章點閱率很高,高到願意為他開一個專欄;但殊不知點閱率會高是大家都拿來當笑話在欣賞。商周除了在國內是個有份量的專業雜誌外,也是個需要盈餘與利潤才能存活的企業,所以對文章品質的要求內部不可能沒有把關機制。所以到底怎麼把關的?這中間令人產生的問號,真的就很想問不然是在搞笑嗎?

————-End———————

3會員
16內容數
一位金城武時代的舊文青,厲害的是劉德華的新作品依然帥氣逼人。 所以當人類的文明科技已經不被老擊敗,科學也不應被腦部病變年輕化的問題草草擊敗。 看世界要用理性,看人生要帶感性,但也只是我認為! 在非量子的世界裡,因為存在了大部份的平庸才足以撐起一個連續的世界。 我就是一位脊椎側彎的平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o Idea No Pla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灣龍蝦王從台灣來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38小時高CP值考取高業證照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科學文明只好來掃地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快遲到了該怎麼辦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朝廷開始把搞笑當日常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