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我們得以緊密連結《雨落池中,為何還堅持游泳》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喬治.桑德斯 (George Saunders)

譯者:顏于凡

出版:時報文化202403

原載《人間福報·閱讀咖啡館》

「本書的宗旨主要是做診斷,如果一個故事吸引我們、讓我們手不釋卷,令人肅然起敬,它是怎麼做到的?⋯⋯在此,我提出的基本練習方式,就是閱讀,接著再關注你剛才閱讀時經歷的感受。」(頁11)


拿到此書,我不禁想問:在資訊取得如此多元,溝通甚至可以AI替代的世界的我們,是否還需要多讀一本寫作/閱讀導讀的書?我不否認,一方面因為他是暢銷書《林肯在中陰》的作者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他文字裡的世界觀讓我好奇,他會用什麼方法觀察、解析其他作家的作品。但更讓我好奇的是,他拋出了「閱讀感受優先」的觀察角度。比起其他寫作書,似乎門檻低一點,不需正襟危坐,反而如看電影般輕鬆愉快即可入座。

 

raw-image


📓舊俄小說得以窺見人的心智轉變

 

他選擇的閱讀文本是舊俄(帝俄時期)的文學作品。印象中這些十九世紀的作品都恍如另一個世界,平實基調中的抵抗和諷刺意味,似乎在此時此刻讓人無可捉摸,然而卻又覺得它們存在著某種不知名的璀璨,像礦石蟄伏在心底,某些時候朝我隱隱發光。

 

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選擇了契訶夫、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果戈里共七篇的短篇小說,並認為這些小說裡皆具備了最基本、最貼近人性的問題。亦即身為一個人,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如何影響我們的作為,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甚至影響了我們對於生與死的選擇方式:

 

「這些小說淺白動人,⋯⋯故事呈現的『抵抗』平靜但具有特定傾向,且源自一個可說是最激進的觀點,即『每個人都值得關注。普世之中所有行善與作惡的起因,都可以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心智轉變而窺見,哪怕再卑微的人也一樣』。」(頁009)

 

 

 

📓讀者願意持續閱讀,是因為作者的誠摯心態

 

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是一位好老師,他兼具了豐富的知識、熟稔的技巧,以及慈悲幽默的同理心,讓人在這些以現實為框架的寫實故事中,可以輕鬆的跟隨他從技術和心理層面拆解作家與作品的種種謎面:究竟一位優秀作家如何寫出觸動讀者心靈,並使其願意讀下去的作品。

 

最特別的是他點選的這些短篇小說,並非是我們常見的代表作品,反而帶有些許瑕疵,所以更適合教學,更適合用來進一步拆解作家創作時黑盒子般的心靈狀態,原來當作品脫離作家控制,或者技術或心理層面出現「瑕疵」、筆法遲鈍的時候,可能反而是我們得以更接近作者心靈的時候。

 

 

讀這本書,儘管知識含金量超高,字字珠璣,但因為他特殊的姿態,讓一樣感覺「手不釋卷」。

 

他是怎麼做到的?正如他在書中質問這些作家,我也想問他。

 

他像托爾斯泰一樣有「自信」嗎(頁258)?「相信人們與他之間的相似多於迥異」,所以可以輕易轉換不同作家/讀者、老師/學生⋯⋯心靈之間的感受嗎?既肯定閱讀感受的重要,也相信瞬間的靈感飛躍。

 

他也是契訶夫嗎?無論如何對自己創作出來的每件事都負責到底,也自由自在的願意跟隨線索去到任何地方(頁389),不強加看法給讀者。

 

或者就像果戈里在嘻笑怒罵間揭示真理:你既無需要完全相信我(說書人),但你從我揭示的東西裡,其實已經窺得真相了。

 

他亦師亦友、放下身段、現身說法的導覽姿態,其實正是他在書中強調的:關於作家和讀者之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結模式。

 

最核心的觀點是,他認為作家為了吸引讀者,一定得尊重讀者、化身成讀者、創作出讀者可以持續注意的作品。但要做到這件事,同時需要不斷審視、修改自己的作品。而讀者手不釋卷、作者持續審視⋯⋯這些來來回回的紙上溝通,就形成了既親密又坦率的對話方式。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作者以誠摯尊重的心靈來面對我們,我們就能藉由閱讀卸下心防,既親近了自己,也聆聽到了另一個豐富的心靈。

 

因此這本書之所以與其他導讀/寫作書籍不同,就不在於知識含金量有多高,而是在於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同樣以誠摯、尊重、平等的寫作態度與我們對話。

 

📓讀者甘願手不釋卷

 

於是我能把它讀成一本短篇小說故事集,從展示—升溫到結局(頁162),一次又一次看他演示、訴說(而不是教誨),心靈狀態也跟著不斷的變化,幾乎沒有時間感到無聊。甚至最後還邀請讀者一起寫作練習,鍥而不捨地讓我們甘願重新再回顧一次文本。

 

如此緊密的互動,除了感動,也忍不住動心起念:是不是該重新閱讀舊俄小說,同時也讀讀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更多的小說作品?

 

他引發了我開始好奇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哪裡會發生變化,會不會因此延伸到,觀看世界的方式也暫時轉變了呢?還有,如果也因此好奇的提筆寫作,是不是能更尊重自己的心靈勃發狀態?那我能允許自己到達什麼境地呢?

 

在閱讀/寫作的黑盒子中來回遊走的自己,最後的心靈旅程又將棲息何處呢?所以儘管閱讀是件享受,但真正能拓展我們視野的,說穿了其實是,與這樣迷人的人生智慧不斷對話的結果吧!

 

如果人生可以只擅長一件事,就把這件事做好:像大象一樣在繪本、圖文書,以及文字書中打滾,再好好噴水,分享與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