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市場天花板,適時調整策略,讓廣告預算發揮最大效益!
我們跟客戶在討論廣告預算的時候,其實多數時間並不會去設定一個每個月廣告預算「只能」花多少,而是先依據銷售目標來初步規劃廣告預算,但在人力、貨況都充足的情況下,在討論好每筆訂單的成本或是投報率該控制在多少的情況下,廣告預算應該是持續的提高,直至達到成本門檻上限為止。尤其 Meta 廣告成效能夠隨著預算的增加而等比提升,但市場上總有個天花板。而這座天花板的高度,會因為市場規模及你的品牌產品而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在投入廣告費用時,不應一次就把預算砸滿,而是要以 ROAS(廣告支出回報率)或 ROI(投資回報率)為依據,耐心地進行逐步測試。
而這樣的步驟應該是:在廣告投放的第一天,先試著針對廣告組合投入500元/日的廣告費期待看看能不能得到5,000元營收。如果第一天能夠花完這500元,而且營收目標也有達到,再看看隔天若提高到800元是否能達到8000元營收。如果能,那很棒,就提升到1,500元試試看;如果不行,得看看淨利是否足夠,如果夠了,那就嘗試提升一些預算。如果當你花到 3,000 元以上時,譬如發現日預算加到 3,500元時 ROAS 不夠,那就下修到到 3,200 元,並且在淨利足夠的情況下維持 ROAS 的穩定之後。這個廣告組合其實就不需要花更多心力去優化了,因為接下來你要優化的是其他方面。
如果再過一段時間後,3,200元的日預算其 ROAS 無法再支撐足夠的淨利,不要糾結於為什麼以前能達到較高的 ROAS。原因很簡單: 因為市場就那麼大,你的受眾可能在一開始就設定的過窄。對於每個標籤來說,其產品的可賣量是有極限的,這時候你要換其他廣告標籤或利用類似受眾去找到更多潛在受眾,設計更多廣告組合來找出這個商品的目標客群。探索到新的受眾群,ROAS仍然有可能保持高水準,但記住,不是每個受眾都適合日預算3,200元的上限。
不過,此時你也需要思考:進行這些測試的邊際效益是否值得?老實說,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花時間手動測試其實沒有必要。如果3,200元的日預算如果以周來看,其實已經可以來到兩萬多元了,你可以將這筆預算投入到品牌市場的建立上。利用KOL的影響力接觸更多人群,沒必要僅依靠廣告硬拼。尤其在現在廣告競價成本升高,更應思考廣告跟 KOL/KOC 之間的相互結合,甚至有可能是 KOL/KOC 作為測試的第一步,有中的再去靠廣告來去放大成效,並且跟 KOL/KOC 簽約的時候,務必要獲得商業授權以及廣告主權限,才不會讓你的行銷預算在合作結束後就消失殆盡,沒有長遠數位資產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