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觀察,投身生命之流《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  (  Jiddu Krishnamurti)
  • 譯者:  倪慧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24/05/17

原載於心靈工坊試讀活動


日記通常是私密的,日記的預設讀者也通常是自己。讀他人的日記,就似乎在窺探他人的秘密:一個人私下想什麼,關心什麼。讀這本克里希那穆提的日記,卻不帶有這樣的感受。就算從來不認識他,也會觀察到他敞開的心靈狀態;就算有所謂的預設讀者——自己,這個「自己」也比我們能夠想像的更大更寬廣。


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 克里希那穆提著/ 書封:心靈工坊提供

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 克里希那穆提著/ 書封:心靈工坊提供



📓如實的觀察紀錄

大部分的篇幅書寫自然風景,連帶談起真正的冥想、自由、愛和美。側寫遇到的昆蟲動物;寫人,寫來拜訪、求助他的人,偶爾提及自己的過去、提起弟弟⋯⋯文字裡沒有情節,也沒有過多的情緒渲染,有的只是如實地觀察與紀錄。他替讀者示範了一個「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觀者和觀者之物合一,切合他中心理念的、觀察世界的角度。


「技巧就在於觀察和聆聽」(頁9),利用全部的感官做出回應

「你看見那座山和它的瀑布了嗎?你只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嗎?你只聞見野花的香味嗎?如果是這樣,說明只有部分感官是甦醒的;但如果你所有的感官全都醒了,那麼當你在這種狀態下去觀察那座山、瀑布和花朵時,全觀的品質就會示現出來,那份覺知本身自然會帶來絕對秩序。」(頁168)


📓冥想中的日記

克里希那穆提是不能歸類的。若要刻意給這本日記語錄一個說法,那就是冥想中的日記。


所以我們會看見這樣的文字:

「大海和房子靜悄悄的,在他們後方的那些盛開著春天野花的山丘,也沈默無語。」(頁79)

那是因為在自然中體會到愛和寂靜是有深度的。但大部分可能只是經過時的景緻

「這是一條貫通的大道,而清晨的柔美正在緩緩消褪。眼前的大海一望無際,空氣中瀰漫著桉樹的味道。」


在這樣的敘述中,如果可以試著放下期待和經驗,只是跟隨著他,這個流就會慢慢把你帶到安靜沉澱的狀態裡。


當然,作為一個有用的慣性讀者,我們總是善於擷取智者的語錄,再轉述出來,例如冥想是全然覺知,沒有念頭的反應;洞見是人在當下透過全身心去感知一件事物的能力;知識意味著時間,知識是有限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永遠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智慧源於愛與慈悲⋯⋯。但這樣的閱讀,並不適合這本日記。


因為你會發現,這些從中抽取出來的理念、思想,或者是覺知,都會變得片段而支離破碎,無法概括這本日記,無法概括克里希那穆提,也無法概括那些在全然專注之下的觀察與聆聽,更談不上所謂冥想的品質。


📓順著他的心流閱讀

在日記裡,智者克里希那穆沒有給予讀者明確的步驟或方法,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完全清空自己的念頭和經驗。所以只有一個簡單而輕鬆的閱讀方法,就是順著他的流,看他所看見的世界,遇見他所遇到的人事物,和世界相遇⋯⋯終於赫然發覺,原來我們也可以輕鬆擁抱世界,除了如實聆聽和全面的看,沒有過多判斷和情緒,沒有恐懼和執著,就能充分自由,愛與美將會展現。


奧修曾這樣說他:

「如果你聽到他,如果你允許他,如果你對他敞開大門,他是真正的烈火。他會燒掉你裡面所有的垃圾,燒掉你裡面所有的過去,他會純化你,讓你進入一種新的人性。」


全然投入生命,當你身在水中時,那名觀者就不存在了(觀者即觀者之物)。如果還不能這樣冒我們生命的險,那麼跟隨克里希那穆提的流,會是開啟這扇門的最簡單的冥想練習。我會試著把它放在床頭,晨起讀上一頁,讓潛意識去吸收、擁抱,以便開始這全新的一日。

如果人生可以只擅長一件事,就把這件事做好:像大象一樣在繪本、圖文書,以及文字書中打滾,再好好噴水,分享與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