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毛衣》談SDG1 消除貧窮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從《藍毛衣》開始聊起。

這本書是賈桂琳.諾佛葛拉茲,知名公益創投基金「聰明人基金」,的真實經歷。

生在美國的賈桂琳在小時候生日時拿到一件藍毛衣,讓她愛不釋手,但是當衣服小到穿不下時,她將這個毛衣投進一個慈善舊衣中心。十一年後,她在非洲盧安達的街上,瞄到一位小男孩竟然穿著她曾經那件藍毛衣,衣領標籤上還有她自己寫的名字。


原來,地球上的大家都緊密相連。每個人的各種行動其實都會影響到地球的另一端,許多我們素未謀面的人。

依照具體聯合國提出的消滅貧窮,有哪些具體目標呢?


▎我們要消除的貧窮目標是那些?

1.1 2030年前,消除世界各地所有人的極端貧窮(目前定義為每人每日生活費不足1.25美元)。

1.2 2030年前,依據各國界定標準,各年齡層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貧窮人數至少減半。

1.3 依各國國情實施合適的全民社會保障制度和措施,包括社會底層人民,到西元2030年能涵蓋大範圍的貧窮、弱勢族群。

1.4 到西元2030年,確保所有人,尤其是貧窮與弱勢族群,能享有平等獲得經濟資源的權利,涵蓋層面包含經濟資源、基本服務、土地和其他形式財產的所有權、控制權、繼承權、自然資源、新科技和金融服務(包括微型貸款)。

1.5 到西元2030年,提升貧窮與弱勢族群的韌性和災後復原能力,減少他們遭受極端氣候、經濟、社會和環境衝擊與災害

1.a 確保各個地方的資源能夠大幅動員,包括加強發展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低度開發國家(LDCs),提供妥善且可預測的方法,以實施計畫與政策全面消除國內貧窮。

1.b 依據考量到貧窮與性別的發展策略,建立國家、區域、國際層級的健全政策框架,加速消除貧窮行動的投資。


▎一些我們不想面對的事實

當我們每天生活深感薪資凍漲,但是萬物皆漲的環境下,更嚴重的事實是有更多的人生活在更貧困艱辛的環境。

以聯合國組織定義下的赤貧

「嚴重剝奪人類基本需求為特徵的狀況,包括食物、安全飲用水、衛生設施、健康、住所、教育和信息。這不僅取決於收入,還取決於獲得服務的機會」

(來源自 : United Nations. "Report of the World Summi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有多少比重的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

以極端貧窮為設定機線(以2017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每人每天生活費不足USD2.15美金。而這些絕大多數貧窮的人口都在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方。事實上,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原本已經趨於改善極貧狀態,竟急速退步三年的減貧進度。到2022年底,總計有8.4%的世界人口,將近6.7人依舊生活在極度貧窮的狀況。

▎為什麼我們需要關心這個議題?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投入,也關心貧窮議題,降低經濟生活的衝突,減少爭奪與戰爭的出現,進而可以提升全體的經濟發展。

天!聽起來太偉大了,不切實際(?!)

如果你聽過蝴蝶效應,應該就能理解我寫的上面這句話。


每一個微小的舉動,都是蝴蝶拍翅膀那樣,可以是「舉足輕重」。如果你聽過蝴蝶效應,就會明白為什麼我會有上面的結論。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由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orton Lorenz)提出。蝴蝶效應常被解釋為:「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意即「微不足道的小改變,也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你從不會知道自己的任何一個動作,無論是哪種心態 (善意或者惡舉),會帶來的影響超乎我們所理解的

舉個我最喜歡的例子。一個叫做凱薩琳的小女孩,五歲的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非洲的孩子因為瘧疾導致生病過世,來不及長大。她從媽媽的口中了解到,蚊帳可以避免非洲孩童被叮咬,因此她開始想辦法參加教堂的二手玩具拍賣會,甚至募捐,希望可以為非洲孩子募捐到足夠的蚊帳。

她的善念也發揮影響力,「捐一頂蚊帳,救一條生命」概念讓她集結眾人的力量,幫助超過百萬非洲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每次看到這故事都覺得很感人。這孩子的起心動念竟也造就這麼一番善的傳播。


另外一個負面的例子。

2005年4月25日停在日本JR福知山線電車23歲年輕駕駛高見隆二郎。那一天,他停靠在伊丹站時,不小心超出月臺,誤點超過一分鐘,因為擔心受罰,他將車速開到極限,在經過兵庫縣尼崎市彎道時,他擔心使用緊急煞車會需要寫檢討報告,因此他採用一般的煞車,導致這台電車翻覆,造成107人死亡,562人受傷的重大慘劇。

都是剎那間的念頭,凱薩琳看到電視廣告中可憐孩子的需求,創造出這麼大的善念,幫助上百萬的非洲孩童;而高見隆二郎也在剎那的「擔心延誤一分鐘」的念頭,造成如此重大慘劇。



也許我們沒有精力學習凱薩琳,但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卻也不少。

例如:定期捐贈合法合規經營的非營利組織,了解關心捐贈的機構對於弱勢群體的支持狀況。關心身邊弱勢的家庭、群體,如果有發現相關的群體需要社會資源協助,也及時通報非營利單位/社會福利組織。

另外,面對處在貧窮環境的人們,請不要抱持異樣眼光(無論是同情或者鄙視),每個人都有他的人生故事,僅出於善念互動即可,畢竟這個蝴蝶翅膀的揮動,可以帶來的效果我們都難以預測。


下一次,我們來分享SDG 2 消除飢餓:確保糧食安全,消除飢餓,促進永續農業。



【個人思維成長、職場軟實力、永續發展】專區,跟和我一樣愛學習的你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從搖籃到墳墓:金錢對我們旅程的影響從我們第一次呼吸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需要金錢。我們需要它來餵養、穿衣和庇護自己。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對金錢的依賴也越來越深。我們投資於教育,長時間工作,並做出犧牲以確保穩定的收入。 大多數時候,我們所渴望的未必是奢華的享受或巨大的財富。我們只是希望生活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不再被財務壓力所困。為了
Thumbnail
avatar
简单人生
2024-05-30
從《灌籃高手》談何謂強者?   「不要輸給這個世界的常識。」—井上雄彥《REAL》   《灌籃高手》2023年電影版(日本去年底上映)不同於1990~96年連載的漫畫版,在於這是在畫了《浪人劍客》及《REAL》的井上雄彥回頭再看、再反思的《灌籃高手》,也是井上雄彥不斷再問的問題-何謂強者?   只學了四個月
Thumbnail
avatar
Kuan Ju Lee
2024-03-16
從錫蘭 YouTube 影片,談談所謂的「內容搬運工」文化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avatar
翁子騏 David
2023-09-18
從搖籃到墳墓的無限競爭雖然韓國青年相信,自己打從出生就被歸入「金湯匙、銀湯匙、土湯匙」的不同階級,但他們仍力爭上游,拚過升學、求職、創業等一道道窄門,無限競爭的人生,究竟何去何從?
Thumbnail
avatar
Claydee
2023-09-13
故事從「藍色屋宅」接續說如果長老教會跟道明會是差不多時期來台宣教的,那麼,當巴克禮和宣教團,在太平境這一端忙碌著的時候,道明會在哪?我對道明會並不熟,一查之下,才知道原來聖功女中是道明會體系的,萬金聖母殿跟高雄的玫瑰堂,也是道明會的。
Thumbnail
avatar
Abun
2023-06-01
從《藍色時代》到《東京輓歌》插畫家安西水丸的少年時代日本《ガロ》異色雜誌「拙巧派」漫畫家—安西水丸,以年少記憶為主題期出版的兩本漫畫短篇合集:《藍色時代》與《東京輓歌》。敘述自己少年時代在老家千葉千倉上學,還有高中時轉學到東京所有的一些際遇和點滴。沒有改變、沒有熱血、夢想與悸動悔恨,安西水丸只用簡單的隨筆繪出所見所聞,畫出昭和時代一名少年的風景自傳。
Thumbnail
avatar
陸坡 (LUPO)
2023-05-10
今敏:女性主義者抑或是男性凝視?從《藍色恐懼》分析,並嘗試從《今敏:造夢大師》尋找答案 今敏作為近代對影響電影發展最重要的一人,他在業界以及影迷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法動搖的。不過,他的首個動畫電影長片作品《藍色恐懼》中對女性主角的折磨和性的呈現則不禁令人質疑金敏的作品是不是帶有男性凝視。這文章則會透過其作品《藍色恐懼》和相關紀錄片《今敏:造夢大師》,探討今敏的作品有沒有帶有男性凝視。
Thumbnail
avatar
廢熊熊生 Useless Bear
2021-11-15
從藍佩嘉《拚教養》,剖析自身成長經驗藍佩嘉教授《拚教養》一書,雖然取名如此,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本教養書,而是真切的社會觀察研究結果。此書在描繪的,其實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不同型態家庭中的家長,在經濟條件、自身成長經歷等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下一代的教養環境。筆者也藉由書中概念,反思自身成長經歷
Thumbnail
avatar
江彥辰
2021-05-05
從蘭德智庫的報告,看中美在台海、南沙勢力的變化<p>大家都知道軍力在失衡。不過感覺到台灣要不是極端自卑,說不用打就肯定輸了; 要不就是狹洋自重,認為說美國超強的。 我們來看看蘭德智庫的資料,再來聊聊,解決之道。</p>
Thumbnail
avatar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2017-08-08
歌唱正義,歌唱愛:從藍儂的烏托邦說起約翰藍儂的Imagine問世四十五年,已經是多數人熟聽之極,而近乎芭樂抒情金曲的老調了。然而讀了歌詞,你會發現藍儂是刻意要用這樣的糖衣去包裹他未必討好的理念:沒有天堂、沒有地獄,沒有前世也沒有來生,只要為當下而活。沒有國家、沒有宗教,也就沒有了戰禍,和平便將到來。沒有私產,也就沒有貪婪和饑饉,全
avatar
馬世芳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