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能不愛黃仁勳?
一頭白髮總穿著皮衣的科技大佬,走到哪裡都會掀起一陣旋風,幾乎男女老少都認識他,一場台大的演講吸引許多人朝聖,在週末的晚上,也讓自己跟風一下,在線上跟風聽一場黃仁勳,全程使用英文演說,即使他還是說了不少本業的專業的名詞,不是科技業的人應該很難理解,但整場演講看下來,除了理解他對AI趨勢的看法,最主要的是兩個小時演講,對於一個聽(觀)眾來說,真的是相當過癮,忍不住想喊「安可」的狀態,很少有演講可以讓人情緒如此振奮的。
恰好最近在準備重要的簡報,其實黃仁勳這場演講不僅是成功的演講,對於上班族,尤其是在公司內部需要簡報的人來說,也是直得學習借鏡的,我總是覺得在職場上有機會上台就要勇於把握,這跟個性內外向沒有關係,跟口才好不好也沒有關係,因為表達力是可以經過訓練的,站上舞台發揮自己獨特的魅力,在職場上幾乎都是最容易讓老闆加分的機會,即使只是部門會議,老闆要你簡報工作進度或發表意見,這都是讓自己有被看見的機會,因此多訓練自己表達力,增加自己在職場上的附加價值,就這場演講來看,有幾個我個人很欣賞的點。
真正的專業展現是要用簡單的方法讓別人理解
黃仁勳被稱為AI教父,對於AI產業當然有一定專業,縱使他依舊使用了許多專業術語,但當他提到未來趨勢時,他套用很多的案例,讓現場觀眾可以快速建立概念,迅速融入現場節奏與氛圍,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提到「數位孿生」,這個別說用英文,就算用中文都無法理解含義,這時候他不是用更多的專業術語來去解釋,而是用一支跟觀眾有連結的影片來解釋,AI技術可以去模擬地球的氣候系統,根據以往的數據資料,推估氣候的變化,以台灣為例,可以推算到極小範圍的颱風降雨、風速,以此來預防災難的發生,這個就是數位孿生的一種應用,即使我無法如同該業界的人,很專業的解釋數位孿生的理論,但我就因為這場演講,而記住這個理論的應用,也意識到原來AI為什麼那麼重要,原來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職場上很多專業人士最常犯的毛病就是用專業術語解釋專業,好像非得要說的艱澀難懂,才能突顯自己的專業度,事實上,要根據場合來決定使用的語言以及表達的方式,今天如果是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都是具備專業背景的人,這個時候當然就會使用到許多專業術語以及理論或者模型來闡述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是在面對客戶時,就得去考慮,眼前的客戶是採購人員、業務人員、技術人員或是操作人員,不同的身份就得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說明,我覺得黃仁勳就提供了一個折衷而且很好的做法,先說一個概念(理論),然後舉一個簡單易懂的案例。
我曾經在一場簡報時,為了要讓受眾了解加工的困難度,因此我特別拿了小型的工件樣品,簡報開場就先舉例這個工件生產出的產品是什麼,然後請大家看一下桌上的工件,是否看到細微的孔洞,當大家湊近工件一臉狐疑時,我用手機的手電筒照亮工件,請大家看著反射光源的細孔,一瞬間大家驚呼:「哇!這洞也太小了。」我說:「對,它可以塞滿你的八根頭髮,所以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加工要多精密了吧!」我不用說加工機有多厲害,因為不懂加工機的人根本無法理解,但是那次簡單的舉例,現場的所有人馬上對我們公司的加工露出欽佩的神情,是的!當你在簡報的時候,要展現的不只是你的專業,而是要想辦法把你的專業傳達給受眾,讓他們理解接受,這樣才能說服他們。
所以真正的專業展現:不是說的艱澀難懂,而是依據場合與受眾,決定用什麼方式展現專業。
融入才能產生互動,有互動才能所短距離。
在很多簡報或是演講的技巧中,都會提到要跟觀眾互動,問答通常是最常使用也最好用的互動方式,但有沒有一種尷尬情況,就是觀眾根本不想跟你互動?就像是開會時,當老闆興沖沖的跟大家討論某個計畫,然後要大家發表意見,空氣突然就安靜了?
觀眾之所以不願意互動,那是因為他還在狀況外啊!看黃仁勳這場演講就知道,他不是一開始就跟觀眾互動,他在演講前半段,用了頗長的時間鋪陳述說AI科技歷史,從早期電腦到智慧手機,然後帶入現在的AI科技應用,拿掉這段鋪陳的專業術語,電腦、手機以及ChatGpt,應該對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所以即使在這裡黃仁勳沒有跟觀眾問答互動,但已經先讓觀眾融入他的引導當中,當話題的陌生度降低,人們自然很願意再聽下去,甚至透過一些技巧勾起觀眾興趣,就會讓觀眾很樂意很自然的產生互動。
什麼時候適合開始跟觀眾互動呢?就是當你的眼神環視整場,跟觀眾做eye contact時,發現觀眾的眼神都看向你,這時候就是最好的互動時刻,當然黃仁勳不可能跟上千的觀眾對看,但他可以感受到被注視,所以當他巧妙的說起對夜市的印象,觀眾莞爾一笑就是一個很棒的互動反應,當一支影片播放完畢,在觀眾聽覺已經習慣流利英語節奏時,他突然用國語問:「我的國語還可以嗎?」這個時刻提問很聰明,因為影片是國語配音英文字幕,使用觀眾熟悉的語言就夠打動人心,這一提問就會讓觀眾以為這個配音是出自於黃仁勳本人,而就在觀眾驚喜又不確定的狀態下,他只是笑著說:「我的國語不夠好,我寫的但Jenson AI說的。」這個回答引起觀眾會心一笑,同時又呼應了AI科技的應用,簡單的技巧就把觀眾的注意力抓緊,而且拉近距離,讓觀眾能夠跟著他的節奏進行。
沒錯,當你在台上簡報時,控制全場的節奏與氛圍是很重要的,要讓觀眾跟隨你,就要先讓觀眾融入(入戲),接著創造互動,然後就能hold住全場,試著去想灑狗血的八點檔劇情,也許先用浮誇的表現吸引觀眾,接著就會用熟悉的橋段讓觀眾入戲,當觀眾可能留言:「太誇張!」「某某某太可惡了!」等等,就是一種觀眾入戲的互動,這就是為什麼狗血劇依舊能夠持續有收視率的原因。
黃仁勳演講完馬上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的,不是AI趨勢如何,也不是演講中的金句,而是他演講最後播放的一支影片,影片中那句「台灣是無名的英雄,卻是世界的支柱」幾乎打動許多台灣人,更別說這支影片設計的巧妙,透過影像特效展現出台灣科技產業的歷史,也提到台灣艱困的位置,影片播放完畢那張正中央放著台灣地圖,黑底上出現的都是台灣產業與學校,用感性手法呈現,卻以理性內涵表達台灣為什麼是全球AI發展的重鎮,也呼應他經常說的,台灣的生態系統最完整。
這支影片引起互動的厲害之處,不僅僅是為演講做了一個完美的句點,也再次把觀眾的情緒勾到最高潮,而且可以在演講後引發更多的共情共鳴,以及討論熱度,用銷售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行銷手法真是高招,讓觀眾打從心底認同感動,自然就樂意買單。
簡報現場最重要的是觀眾,讓觀眾融入、互動,才能跟著你的引導有所行動。
所有的精彩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成果
黃仁勳演講的經驗一定相當豐富,雖然我沒有看過他的每一場演講,但光是從這場演講的整個流程,可以看得出團隊的用心,每一個環節都是經過設計安排,加上黃仁勳精彩生動的演出,才能讓演講效益發揮到最大。
進場橋段絕對是經過設計的,用影片讓認識或不認識他的人,都可以知道他的身份,將影片連結到現場鏡頭,整個演講的投影片多用圖片,簡單的重點文字,沒有落落長的文字,而且這些重點文字都是中英文對照,光是這點就讓觀眾感受到團隊的細心,每一支影片該怎麼呈現,配合演講段落要傳遞什麼訊息,都是經過巧妙的安排,除了有虛擬的AI科技呈現,也看到大總裁拿出主機板(或是顯示卡),這段還被網友截圖戲稱是總裁直播帶貨,的確如此,也很有說服力。
所以每次簡報也都是要經過設計,每張簡報傳遞的訊息是什麼,整場簡報中要說服觀眾的關鍵點是什麼,又要怎麼去表達這些關鍵點。前陣子,參加一場新書導讀會,導讀的書名是「深刻認識一個人」,導讀者除了本書翻譯之外,還有企業界知名講師,翻譯者也算是一種作者,所以她就用翻譯過程中(當然她也翻譯這個作者所有書)對於作者的理解,來跟觀眾分享書中的精要之處,如果你是導讀者,也是要分享書中的精要,可能有兩種結果:一是說出和翻譯者不同的角度切入,但這有點難,因為書的精華很難不重複,二就是為了不重複,反而硬要說其他部分有多精彩,這樣又顯得矯情。
導讀者先從主辦單位處拿到報名的名單,由於該場導讀會席次不多,導讀者發現名單上有許多人他都認識,因此他就把作者所要表達如何「深刻認識一個人」的做法,直接應用,因此導讀者找出與不同觀眾的合照,然後再簡短說自己和合照中人發生的故事,透過故事來讓觀眾見證到,如何去深刻認識一個人,看到自己照片出現在導讀者簡報上時,觀眾是很驚喜也很感動的,同時溫習了雙方情誼,也讓觀眾更理解作者透過書籍要表達的精髓,那場導讀會也讓參加的觀眾既感動又難忘,無疑的也帶動書的銷量。
每一場看似精彩的背後,一定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以及用心的練習,才會呈現如此的結果。
每次上台都要當成第一次那樣慎重,每次上台都要當成最後一次那樣淋漓盡致。
所以說,你怎麼能不愛黃仁勳呢?
圖片來源:網路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
#總裁教會我的表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