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謹慎地躲開複眼下的競爭硝煙,規避虛構的情事豔豔冉冉,卻怎樣也找不到自己觀看世界的方式。偶有歪斜到簡直聰明的體會,卻總不成個體系。
彩度甚低的行文搭配犀利的字句,形成一針見血卻不至咄咄逼人的鮮明風格。收錄的作品篇幅皆非常短,甚至不少三五頁即畫下句號。彼此不相干,剪裁精悍短小,適於零碎時間閱讀。文風的確「老派」,乃至有點民初文學的味道。其中穿插的現代名詞反倒襯托其「老派」,行文、節拍無不覆蓋一層象徵復古的色調。
各篇獨立,然有些共通的意象。例如白色母貓。儘管並未明言,但〈小小人〉一輯約是散文意味較重的吧。在與作者連結較深的作品中,亦寫到了貓。好似寄託一種彼此信賴的意念,復又象徵自我保護的距離。當平衡遭破壞時,原有的生活規律亦隨之崩解。
總覺難以定義本書呈現的所有篇章之體裁。既是小說,亦寄託散文的體會,復存在詩的情意。即使言為〈小小詩〉之輯所錄,每個段落情節都十分完整得或許稱作小說更恰當──當然,也因為以詩而言,每個段落都長得不得了。儘管並不懂詩,恐怕沒有對此說三道四的資格。
多見的主題是都會男女談情。興許對異性戀而言將萌生更深刻的體會。不過身為對現實的性不感興趣,也無法對異性產生戀愛感情的讀者,相隔安全距離觀看還算舒適。惟未知對情節或書寫內容有共情者,會不會反而感到心堵。畢竟作者絲毫不掩飾足以劃傷表層的筆鋒,幾乎命芸芸眾生不得不暴露底下不堪的本質。
整部書都予一種游離的幻覺。成形的情狀似遠實近,均如指涉一樁有名有姓的事件,卻不時在某個句子某處細節昭示奠基的委實虛構,故知是刻劃了「大家身邊都有」的泛指。當然鋒銳,但不怎麼有新意。就像所有善於觀察的作家都能寫出的所謂人性面貌。
在本質相若闔上書後幾乎忘記出自哪篇哪部的觀點之外,尚有一篇留在記憶中久久不散。即〈焦慮這件事〉。內容堪說濃縮了常人慣見的焦慮再刷上一兩層濃厚絕望氣味,引向不得不求神問卜的不確定感。當中沒有批判甚至沒有憐憫,僅是輕描淡寫地點出科學如何昌明也無法安撫焦慮的事實。而求神當下難禁的自我懷疑,「如果命不該得則不應給」的但書,被作者稱為高尚。尋求救贖時且設想資格確是高尚的。但興許也是一類自我安慰──倘使不能得,也不至怪罪雲上高位的存有。可也因此,這預想、這「高尚」卻成為無法被救贖的原因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