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我真的是「正常人」嗎?正常有標準嗎?莎拉‧查尼《我是一個正常人嗎:兩世紀以來對於正常人的追索,以及正常人為何不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人沒有常態,只有線條和算式才有


推薦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

新鮮指數:★★★★★ 


作者:莎拉‧查尼

出版社:網路與書

出版出版日期:2024/05


前言

新生代作家薩利.魯尼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正常人》,原文名叫做「Normal People」。在出版發行時,便立刻受到文學界矚目。


其實我也不例外,在看到這個充滿想像空間的書名中,我不禁開啟了好奇(有興趣可以看看這本書的書評),「正常人」究竟意味著什麼?何謂「正常人」?又是由誰來定義「正常」與「不正常」的呢?


這次有幸再次受到開根好邀讀,讓我得以接觸了這本《我是一個正常人嗎:兩世紀以來對於正常人的追索,以及正常人為何不存在》。它為我揭露了多年來的困惑,也對「正常」的標準以及其產生的歷史演變過程有了更新的認識。 


這本書的使命是為我們揭露了「正常」的發展過程,到底是誰在制定「正常」的標準?而我們又為什麼會沿用這些標準到現在?這些問題在書中都有詳盡的介紹,那麼接下來,我將從正常的演變史,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標準這兩個部分,來為你重點介紹。

raw-image


所謂正常,其實是源於天文學的數據?

首先,作者在開頭便與我們敘述了關於「正常人簡史」。事實上,正常人的歷史是起源於1801年,由一個義大利天文學家朱賽佩·皮亞齊開始的。當時,他只是在尋找火星和星之間的一顆行星,結果意外發現一顆行星,也就是「穀神星」,於是他便開始持續追蹤著這顆星的運行軌跡。

 

故事講到這,也就是個穀神星發現史,但事情到了後來有了新的改變。一位數學家卡爾·高斯因為讀到了這位天文學家提供星體運行數據,於是他將這個數據算出了一個平均值,並把這個平均值繪製成圖表,於是出現了一個簡略的「鐘型曲線圖」(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常態分佈圖)。就是曲線的中央是一個隆起的弧形,而左右兩端則是低平的樣貌(如下圖所示),這個圖示當初就是用來表示,穀神星將會出現在這個曲線的正中間,用此來精準運算他的運行規律。


raw-image

圖片來源


到了鐘型曲線圖,其實還只是個開端,真正要將曲線圖用來表示「正常人」的標準,要等到一位統計學家的出現,他就叫做阿道夫·凱勒特,就是他將這個曲線圖與人類種種測量數據放在一起,於是我們便有了所謂的「常態分佈圖」這種說法,用來顯示了各項正常標準。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正常人?

相信你看這肯定也很傻眼,這樣也可以?天文學的運行規律竟然還能用在測量人類標準上?對啊,但我們不早就已經習慣了嗎?

 

就好比作者在書中提到,其實在1802年以前,是沒有人會使用「正常」這兩個字來形容自己或是其他人。大家頂多會用「常態」來形容數學方程式,但人沒有常態,只有線條和算式才有。

 

但到了後來,當我們有了新的測量標準與判斷依據後,「正常」開始成為大眾定義自己與區分他人的一種工具。有趣的是,這個工具還常常會因為使用的人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標準。像是「正常人的身高是多少?」、「正常人穿衣的尺碼是多少?」、「正常人會在什麼時候哭泣?」、「正常的小孩應該幾算學會走路?」、「正常的社會到底該不該贊同同性婚姻?」。這堆問題,會因為你所處的立場、族群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答案。

 

那既然如此,正常到底該不該有標準?而何謂真正的正常人?現在說的正常,經過時間的推移之後,還是一樣的正常嗎?

 

或許當我們開始質疑這些標準、對大眾定義的正常有了懷疑時,我們就已經可以逃出「習慣」這樣的舊有思維,代表我們已經可以有了新的改變。


raw-image


結語

看完這本書宛如重新安裝上了全新的大腦,從此之後你會開始質疑這世界上所有關於「標準」以及「正常」的詮釋。

 

這本書從質疑正常,談到了何謂正常。許多我們奉行已久的規則與標準,事實上只是一再的沿用了錯誤的判斷根據與數據。而這些錯誤,在經過時間的堆疊後,深深掩蓋住了真相,於是,謬論成為了真理,而我們也就因此習慣成了自然。

 

但這是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為什麼需要界定正常與否?為什麼對世界只能採用一種標準?為什麼某些標準一定是對,某些標準一定是錯?這些是非對錯真的有那麼絕對嗎?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你不僅有了一個「更新版」的大腦,你還多了評判真偽的雙眼,比起盲從,你會知道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真正的正常是什麼?

 

有些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而尋找的過程或許才會更能貼近答案。

84會員
153內容數
讓閱讀與寫作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在漫長的時間裡,做個聰明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8 Elena書評:這本書,真的讓我有了一次心靈的洗滌 《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一幅畫及時發現孩子需求,讓彼此內在連結更緊密》作者: 賴育立(皮皮老師)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為二寶媽,我每天都在努力走進孩子們的內心,而這本書給了我一把鑰匙,一把能夠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一幅畫,解讀孩子的內心 每當孩子拿起畫筆,在紙上畫下那些看似隨意的線條和圖案時
Thumbnail
avatar
Elena
2024-05-23
書評 我們為什麼存在借閱 教你如何借閱全國圖書館電子書 《我們為什麼存在》這本書探討了一個大哉問:人類存在的意義。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帶領我們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作者首先介紹了人類的起源和演化,然後分析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他指出人類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地球具備了適合生命生存的條件,而人類恰好適應
Thumbnail
avatar
訊息流鬼才
2024-01-17
書評: 我的思考,我的光正因為有所堅持,才能開創美好未來。 在未知的領域,1% 和 99%的成功機率都是一樣的,別深信所謂的常識和定論,那些都是遮蔽真正可能的障礙。自我風格比能力重要,像專業工匠一樣,從頭到尾自己親手完成一件事,就會確立自己的風格。每天都要有探索事物本質的時間,專注是暫時停止判斷事物的重要時刻,而停止判斷是
Thumbnail
avatar
溺水的魚
2023-08-20
【書評】我們都是追求地位的猴子:艾倫狄波頓《我愛身分地位》「愛慕虛榮」這個詞過度概括了人類的情感。艾倫狄波頓在《我愛身分地位》中區分了兩種愛:「浪漫之愛」和「地位之愛」。前者廣受人們討論,後者則較為私密,而且通常是以嘲諷的方式被提起,彷彿只有性格扭曲者會追求這種愛。然而,艾倫狄波頓指出,對於世人之愛的追求無論是在普遍性或重要性上都不亞於浪漫之愛。
Thumbnail
avatar
無知先生
2023-08-19
【書評】我看<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從未謀面的第三者佔據了被外遇/被劈腿者的全身心  繼上次書寫<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的書評之後,這次要來書寫<嫉妒所未知的空白>的書評。這本書一樣是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的作品。這次安妮要帶我們一窺當女性被外遇時,對於第三者熊熊燃燒的嫉妒之火的情緒狀態。
Thumbnail
avatar
§詹惠文§ 諮商獅
2023-03-05
【書評】我看<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將創傷經驗轉化為生命的禮物這本書是由諾貝爾文學桂冠安妮.艾諾書寫的作品,也是電影<正發生>的原著小說。這部作品書寫手法上相當厲害的地方是:即便沒有經歷過墮胎經驗的人,也可以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那生死並存的衝突感與顫慄感。 身為諮商心理師,忍不住又犯了職業病,想要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書中看到與心理創傷有關的素材。
Thumbnail
avatar
§詹惠文§ 諮商獅
2023-01-15
【書評】《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我們的腳,真的解放了嗎?然本書所述,女性纏足不僅是消逝的歷史女性身體奇觀,也不僅是過去歷史跟性文化的符號。纏足,已然成為一個心理象徵。象徵女性再也不能以雙足接地,再也不能以自己的身體去感覺自然。隱喻的是女性對自己陰性本源的切斷跟喪失,而且這個切斷是來自於父權社會結構的切斷。
Thumbnail
avatar
Clara
2023-01-12
【書評】《我們幹過的蠢事》—大眾化時代之下的完美小說賀景濱《我們幹過的蠢事》是一部值得好好閱讀的作品,是台灣難得一見結合人文、科幻、解讀後人類時代在資訊化流量中如何思考「何謂人類」的作品,作者在其中給出相當多的解釋與疑問,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越來越貼近真理的答案。
Thumbnail
avatar
林聿
2022-10-21
【書評】我們為何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美國心理學之父 威廉‧詹姆斯 本次分享書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本書作者查爾斯‧杜希格,是一名記者,於2006年加入《自由時報》。學歷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及哈佛大學企管系碩士。
Thumbnail
avatar
AKai
2022-08-04
【書評】《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我們的世代,真的能夠帶給年輕人未來嗎?單純社會派角度來說內容尚可,但因為我實在不喜歡被標題詐欺的滋味,所以只給了及格分
Thumbnail
avatar
杏月
20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