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rated in ChatGPT 40
上週我去聽了一場演講,我跟講者相當熟悉,真的是非常優秀的人,從求學到就業都走在一個被大眾認可的路上,還發展出了了不起的副業,副業與主業的成就相比毫不遜色,我認為這是非常需要毅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現場一位聽眾笑咪咪地提問:「請問您怎麼管理時間,才能這麼厲害呢?」講者說他每天很早起,然後抓緊時間把副業的東西做好,提問的聽眾又是一連串的誇讚:「好厲害啊,真的好了不起。」又提到自己小孩時間配置問題。這種問別人怎麼成功的問句,都會讓我腦筋斷線,我的腦內跑馬燈…
- 為什麼能早起呢?
- 或許因為下班的時間早,不用犧牲睡眠也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 為什麼下班時間很早呢?因為他在一間有制度的公司上班。
- 為什麼可以再在制度的公司上班呢?
- 因為念的的理工科、學歷也不錯,所以在台灣就業有很多選擇,而且他也很幸運。
- 為什麼學歷不錯呢?
- 因為天賦?因為家裡能夠負擔?因為努力?
不知不覺,愈想愈不能理解人類對所「成功故事」的迷信。
大部分在一個領域成功的人都相當努力,面對選擇時展現智慧,對目標有著他人難以理解的執著,這往往也代表要為目標做出犧牲。不過追根究底,每個人拿到的人生底牌都不一樣,能夠把自己的牌打好,就是很棒的人了和很棒的生活了,我想成功人士就是那些把底牌打的出色甚至超乎常理的人。
但即便如此,大家的底牌還是不一樣,甚至大家想要參加的牌局就不一樣。
自己想要的生活模樣都還不知道,就急著套用別人的成功故事,不明白自己是誰,就不假思考地著追尋媒體上的icon或是社會認可的路徑,即使獲得了短暫好處,但長久來說那終究不是真實的自己,我總覺得那樣生活著,到某一天突然思考起自我生存意義時,會相當恐慌吧(就像現在的我?)。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聽成功人士的演講,太少成功人士會記得在這條路上的天時地利人和,畢竟天才、強大意志、慧眼獨具這類的標籤真的太吸引人了,大家更渴望被形塑成這樣的角色,有啟發性並引導聽眾思考的分享並不多。
真真假假的成功人士要怎麼描述自己都無所謂,但重點還是聽得人如何消化吧,成功故事如果只是讓人感到羨慕或無能為力,或許不要聽還比較好,拿成功故事「勉勵」別人通常也是很糟的做法,還不如回到自身平凡的經驗中找尋答案。
「每個人都不一樣」聽起來很勵志,但放到社會現實中,也著實是一句殘酷的話。動畫<國王的排名>裡什麽都很優秀的戴達王子和他的老師一起到市集巡視,他們遇到一位窮苦的盲人,戴達王子認為盲人生活沒有任何意義,但王子的老師告訴他,不管怎樣狀況都能面對生活,那位盲人就比現在的戴達王子更加強韌、勇敢。
如果不再把成功侷限在在名氣、財富上,而是思考「某種成功」對於社會或社群團體有什麼幫助呢?個人在追求自己理想時付出的過程,個人如何成就了自己也幫助他人,這些也都很棒呀,每個人都閃閃發光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特別去迷戀別人的光芒呢?
總之,真的不要迷信成功人士演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