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10|為什麼胡適的「假設」其實是「假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發想法”,用文字來想就是"Idea",但更適合的英文字是“Abduction"。」


「Induction是歸納法,Deduction是演繹法,而Abduction是發想法。」


這2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川喜田二郎[1]的著書,


《発想法―創造性開発のために 》[2]的第4頁。


第一次接觸到Abduction這個概念,


是在閱讀芭芭拉明托 (Barbara Minto) [3]的名著《金字塔原理 》[4] 的附錄部分。


在台灣繁體中文的語境裡面,


Abduction的翻譯是「溯因推理」,


其表達的意思是,


你基於事實,回溯出背後可能的原因,


藉此找到最佳解釋「事情發生背後機制」的過程。


而這個「事情發生背後機制」就是所謂的「假說 Hypothesis」。


在台灣1990-2000年代的教育裡,


我們常聽到胡適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這個「假設」,直接翻譯成英文的Assumption,


使用起來其實很奇怪,


因為Assumption平常是用於理論的基礎前提,


而Assumption本身只能相信,不能驗證。


後來我才知道,胡適說的「假設」,


其實正確的意思是我們現在說的「假說 Hypothesis」。


相對於假設是一種前提條件,


可以在沒有實驗或證據支持下就被認為是正確的,


假說則是一種可以檢驗的陳述,


描述兩個與多個變量之間的關係。


而實際上,假說需要被「驗證」或者「證偽」,


才能確定假說的正確性。


如此,胡適的那句話,更適合現代語境的翻譯,


應該是:「大膽假說,小心求證。」


如此,川喜田二郎說的「發想法」,


也相當於根據事實去「提出假說」,


接著找證據去驗證。


《発想法―創造性開発のために》這本書出版於1966年,


當時是民國55年[5] ,台灣才剛開始第一屆國民大會,


《The Pyramid Principle:Logic in Writing and Thinking》這本書出版於1987年,


當時是民國76年[6],台灣才正式解除戒嚴。


看看歷史,不禁有些難過,


也難怪我們發現知識的能力與文化,


差日本與美國,這麼大一截。


Reference

[1]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B7%9D%E5%96%9C%E7%94%B0%E4%BA%8C%E9%83%8E

[2] https://www.kinokuniya.co.jp/f/dsg-01-9784121801364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bara_Minto

[4] https://www.barbaraminto.com/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66%E5%B9%B4%E8%87%BA%E7%81%A3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87%E5%B9%B4%E8%87%BA%E7%81%A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6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關於我與本體談論的、一系列「說法」的開端。
Thumbnail
關於我與本體談論的、一系列「說法」的開端。
Thumbnail
2023.1.15 設x求一個未知,有兩個就加y。
Thumbnail
2023.1.15 設x求一個未知,有兩個就加y。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講者:洪裕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7.10 1. 傳統現象學方法的困難:現象學的目標是回歸事物、現象本身,找到恰當的方法、語言表述現象,但用語言表述現象的傳統現象學方法會遇到困難。 2. 那托普(Paul Natorp, 1
Thumbnail
講者:洪裕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7.10 1. 傳統現象學方法的困難:現象學的目標是回歸事物、現象本身,找到恰當的方法、語言表述現象,但用語言表述現象的傳統現象學方法會遇到困難。 2. 那托普(Paul Natorp, 1
Thumbnail
有一種推理小說,大部分看過的讀者只會跟你說:「我什麼都不能說,總之看吧!」 聽到這句話,讀過一定數量的推理小說的人便會立即猜到該小說八成是加入了稱為「敘述性詭計」的誤導技巧。但有趣的是,你知道敘述性詭計是日本推理小說用語,不存在於歐美創作當中嗎?
Thumbnail
有一種推理小說,大部分看過的讀者只會跟你說:「我什麼都不能說,總之看吧!」 聽到這句話,讀過一定數量的推理小說的人便會立即猜到該小說八成是加入了稱為「敘述性詭計」的誤導技巧。但有趣的是,你知道敘述性詭計是日本推理小說用語,不存在於歐美創作當中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