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與祖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破曉前的黝黑冬夜,空中的煙花餘暉隨著濃重的霧氣一同漸漸消散,今年的頭一顆魚肚白日出就在不遠處,又過了一年。

一年之始慶信沒讓自己迅速墜入窮忙的輪迴,設定的幾項計畫/目標,都是小事,甚至可稱為細瑣,但都十分容易達成,成就感是糖。

那天突然發現自己撰寫關於Michael Armitage"Amongst the Living"展評稿件時在文中某句話下意識用上了「家國」二字,仔細想想,這兩字還頗值得玩味。

家國家國,是各自獨立的「家」與「國」,還是如家一般的國?

隨即又聯想到一直以來令我有點感冒的近義詞「祖國」。大多出現在中國語境中的「祖國」二字似乎描繪著一種根植於血脈與宗族的被動愛國義務、一種透過嫡系族裔來約束、來鞏固這個非自然的人工體制(國家?社會?財團?)。「祖」字強調根的重要,表示這部社會機器即使到了世界盡頭、窮途末路,依舊要你不能忘記認祖歸宗的重要性。

而「家國」一詞比起「祖國」聽來似乎更為鬆散自由,「家」字置前給我的感覺更為抽象,是一種不帶歷史與政治色彩的親密歸屬感,或是一種發自內心認同某地、某群體的主動情感投射。

回頭看看自己,四年來的輕舟重山,即便仍然相距故土千里遠,心之所嚮之處便是永遠的家。

新年肇始,繼續找尋自己的土。

13/01/2023

avatar-img
4會員
16內容數
上山下海、一生懸命,用文字帶你進入一座又一座的美術館,最即時的英國/歐陸展演報導與藝術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ale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倫敦霍尼曼博物館舉辦特展「茶, चाय, Tea (Chá, Chai, Tea)」,展現茶葉在歷史與文化上的多面貌。從路線、發音到茶文化的影響,讓人重新認識隱藏在每一杯茶背後的故事。除此之外,展覽也針對茶葉貿易所帶來的衝突、抗爭與勞動剝削進行探討,帶領觀眾重新審視這一特色飲品所涉及的複雜議題。
倫敦泰特現代館(Tate Modern)的《Capturing the Moment: 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捕捉此刻:繪畫與攝影之旅)探討攝影與繪畫在藝術史中相愛相殺的雙生關係,但此展依賴私人藏家的策展方針卻引來正反兩極的評價。
倫敦蛇形藝廊在2021年初春(19/05 — 22/08) 展出美國藝術家 Jennifer Packer 的首次美國境外個展"The eye is not satisfied with seeing"。作品包含過去數年所繪製的人像及花卉作品,讓如伏流般在社會上不可見的人事物可見化。
倫敦泰特現代館(Tate Modern)於2020購藏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行為作品《如實曲徑》"Our Labyrinth",經歷兩年的等待,終於在2022初夏於該館的漩渦大廳(Turbine Hall)向倫敦的觀眾正式展出。
回應近年不斷深化的LGBTQ+與性別賦權運動,英國倫敦達利奇畫像藝廊(Dulwich Pictures Gallery)在2022年推出特展「重新取景:窗戶中的女性群像」。此展旨在爬梳擁有長久歷史的圖像主題—「窗戶與女性」,並試圖於藝術史圖像學研究之外,融入更為貼合時代的策展概念。
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風風雨雨花花葉葉歲歲暮暮朝朝。 上述這是Irene Tsai(蔡昀儒)其中一件的作品名稱,由華麗疊字組成的二連幅巨型繪畫,作品名稱帶有的往復聲韻也反映出其作品的特色:細膩、敏銳、靈動,些許的陰柔,卻有著不合時宜的大膽。
倫敦霍尼曼博物館舉辦特展「茶, चाय, Tea (Chá, Chai, Tea)」,展現茶葉在歷史與文化上的多面貌。從路線、發音到茶文化的影響,讓人重新認識隱藏在每一杯茶背後的故事。除此之外,展覽也針對茶葉貿易所帶來的衝突、抗爭與勞動剝削進行探討,帶領觀眾重新審視這一特色飲品所涉及的複雜議題。
倫敦泰特現代館(Tate Modern)的《Capturing the Moment: 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捕捉此刻:繪畫與攝影之旅)探討攝影與繪畫在藝術史中相愛相殺的雙生關係,但此展依賴私人藏家的策展方針卻引來正反兩極的評價。
倫敦蛇形藝廊在2021年初春(19/05 — 22/08) 展出美國藝術家 Jennifer Packer 的首次美國境外個展"The eye is not satisfied with seeing"。作品包含過去數年所繪製的人像及花卉作品,讓如伏流般在社會上不可見的人事物可見化。
倫敦泰特現代館(Tate Modern)於2020購藏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行為作品《如實曲徑》"Our Labyrinth",經歷兩年的等待,終於在2022初夏於該館的漩渦大廳(Turbine Hall)向倫敦的觀眾正式展出。
回應近年不斷深化的LGBTQ+與性別賦權運動,英國倫敦達利奇畫像藝廊(Dulwich Pictures Gallery)在2022年推出特展「重新取景:窗戶中的女性群像」。此展旨在爬梳擁有長久歷史的圖像主題—「窗戶與女性」,並試圖於藝術史圖像學研究之外,融入更為貼合時代的策展概念。
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風風雨雨花花葉葉歲歲暮暮朝朝。 上述這是Irene Tsai(蔡昀儒)其中一件的作品名稱,由華麗疊字組成的二連幅巨型繪畫,作品名稱帶有的往復聲韻也反映出其作品的特色:細膩、敏銳、靈動,些許的陰柔,卻有著不合時宜的大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趁著正式上工前回家看看老人家們。似乎是在年復一年的練習下開始累積越來越多的自主性和勇氣,可以不論任何人的言語或情緒,逮到機會就毅然決然地上車南下,回到屬於自己的第二個家。 不確定這個家是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正式認定,但我知道這個地方始終在自己心底有個專屬的位置。每次回家所看到的住宅景色基本上不會變
Thumbnail
你覺得什麼是「家」?你的家鄉是怎樣的呢? 七日書的首日主題,已在我心中沉澱了一週。我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祖籍的概念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許多關於祖籍的疑問,探討了這個概念的多面相。文中沒有涉及到單一地點或環境,而是指出人們對祖籍的思考不應該過於狹隘。祖籍的重要性可能只是一種倫理說法。在文章的結尾,作者也對祖籍的重要性提出了質疑。
思考家國,有家無國,思考獨善,獨我無善。 思考根源,有根無源,思考夢想,夢我無想。 思考父母,有父無母,思考兄弟,兄我無弟。 思考原次,有原無次,思考天平,天我無平。 明智應該會說:怎麼有家無國?你不喜歡獨善、我們還是有自己的。 假傻瓜應該會回答:不對!原鄉們有很多不喜歡獨善。我們有根本沒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你夢裡的家是什麼樣子? 我從未體會過「家」的溫度,對我來說他只是個陌生的名詞,好像唾手可得,又覺遙不可及。 沒有人告訴我,沒有人用行動告訴我。我停滯在家門前,凝望著一切,我是誰?我在哪?我的家在哪?我就像迷了路的少年、失去燈塔的船隻,心中的傷痕被一刀一刀割得火紅,我…..做錯了什麼? 那一天,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今天上課的內容是關於故鄉的主題. 內容是指出生的故鄉和之後生活十年之後的第二故鄉, 這二間中間的變化及自己的感想. 是很有趣的內容, 老師也會要求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故鄉, 要怎麼介紹自己的故鄉讓其他同學也能多了解故鄉的特點. 幸運的是我的故鄉一直都在台北. 不管是出生, 求學, 工作都沒有離開過
在遙遠的雲林小鎮,僑美國小是我們成長的據點。每逢回家過年,這片土地都彷彿是一首懷舊的歌,唱出我們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回家過年,不僅是一場回憶的旅行,更是心靈的根歸。即使跨越山河,漂泊在異鄉,回家的呼喚聲卻如悠揚的歌聲,引領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 故鄉的年味是濃郁而深沉的,如同一瓶陳年老酒,滿溢著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趁著正式上工前回家看看老人家們。似乎是在年復一年的練習下開始累積越來越多的自主性和勇氣,可以不論任何人的言語或情緒,逮到機會就毅然決然地上車南下,回到屬於自己的第二個家。 不確定這個家是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正式認定,但我知道這個地方始終在自己心底有個專屬的位置。每次回家所看到的住宅景色基本上不會變
Thumbnail
你覺得什麼是「家」?你的家鄉是怎樣的呢? 七日書的首日主題,已在我心中沉澱了一週。我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祖籍的概念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許多關於祖籍的疑問,探討了這個概念的多面相。文中沒有涉及到單一地點或環境,而是指出人們對祖籍的思考不應該過於狹隘。祖籍的重要性可能只是一種倫理說法。在文章的結尾,作者也對祖籍的重要性提出了質疑。
思考家國,有家無國,思考獨善,獨我無善。 思考根源,有根無源,思考夢想,夢我無想。 思考父母,有父無母,思考兄弟,兄我無弟。 思考原次,有原無次,思考天平,天我無平。 明智應該會說:怎麼有家無國?你不喜歡獨善、我們還是有自己的。 假傻瓜應該會回答:不對!原鄉們有很多不喜歡獨善。我們有根本沒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你夢裡的家是什麼樣子? 我從未體會過「家」的溫度,對我來說他只是個陌生的名詞,好像唾手可得,又覺遙不可及。 沒有人告訴我,沒有人用行動告訴我。我停滯在家門前,凝望著一切,我是誰?我在哪?我的家在哪?我就像迷了路的少年、失去燈塔的船隻,心中的傷痕被一刀一刀割得火紅,我…..做錯了什麼? 那一天,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今天上課的內容是關於故鄉的主題. 內容是指出生的故鄉和之後生活十年之後的第二故鄉, 這二間中間的變化及自己的感想. 是很有趣的內容, 老師也會要求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故鄉, 要怎麼介紹自己的故鄉讓其他同學也能多了解故鄉的特點. 幸運的是我的故鄉一直都在台北. 不管是出生, 求學, 工作都沒有離開過
在遙遠的雲林小鎮,僑美國小是我們成長的據點。每逢回家過年,這片土地都彷彿是一首懷舊的歌,唱出我們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回家過年,不僅是一場回憶的旅行,更是心靈的根歸。即使跨越山河,漂泊在異鄉,回家的呼喚聲卻如悠揚的歌聲,引領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 故鄉的年味是濃郁而深沉的,如同一瓶陳年老酒,滿溢著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