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閒聊一下積累這件事。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過,某些場景怎麼想都無從下筆、某些句子怎麼改都詞不達意、某些角色怎麼寫都不盡理想、某些台詞怎麼潤都尷尬萬分……諸如此類的場景?有的話,不妨再思考一下,為何會如此?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積累不足」的緣故。你的底蘊、你能拿得出手的籌碼,只能支撐你目前寫出來的東西,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外的問題自然會無法應對,這很正常,而當你積累得足夠多,相應的品質就會反映在你的成果上,杜甫有詩曰「閱書百紙盡,落筆四座驚」,便是這個道理。
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當其衝就是得「對症下藥」,不會用標點符號就查,不懂字的意思就查,這種的見效最快,但很侷限,小處疏通有餘,大處變通不足;其次,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問題在哪,啊要怎麼改?很簡單,找人看,旁觀者清嘛,找朋友看、找人評文,都可以,他人點出問題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這種見效不快不慢,但勝在足夠客觀,往往能在你鑽牛角尖時拉你一把;最後,如果你沒朋友又玻璃心怎麼辦?更簡單,多閱讀、多積累,全方位增強自己,問題自然能迎刃而解,見效最慢,可這之間獲得的東西必定會成為你的一部分,從而化作你的積累之一。
遇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看似很有效率,實則最沒效率,例如標點符號與字音字形字義,這些是屬於基礎打底的素材,會遇到這些問題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問題。雖然我們不可能全知全能,但常用常見的小謬誤理應經由系統化的學習來轉化成自己的工具,我們要用工具來寫作,不是用問題本身來寫作。
而請別人找出問題,箇中的奧妙就比較複雜。找朋友容易消耗人情,而且要能和你同水平、能夠精準指出錯誤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不盡相同,外行內行僅一線之隔,因此有時成效有限;找別人評文更是得之你幸失之你命,尤其是無法確切認清自己究竟需要什麼的時候,胡亂投評只會使自己的主觀意識很混亂,變得莫衷一是。
至於持續閱讀積累、不斷精進,雖然曠日廢時,但卻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一個面向。「我」就是由無數個過去所堆疊出來的,這些過往的種種造就了現在的「我」,因此其實你看過的書、看過的漫畫動畫、遇過的人、遇過的事、寫過的文句、經歷過的所有一切,都是現在的你,得以做出外在或內在的各種應對進退的依託。
所以最終,對於「如何進步」這件事的解法,還是會導向「自己應該要持續多閱讀多積累」的結論上。
那麼說起閱讀,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不外乎便是讀小說、讀書之類的經驗,不管是長輩勸你、還是跟人起爭執對方嗆你,都很容易聽到他叫你「多讀書」,多讀書的確對許多面向很有幫助,但其實僅僅只有「讀」,是沒用的,要想將經驗內化成積累,其最關鍵的核心在於──「思考」。
孔老先生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對也不對,在孔夫子那個年代,上學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權利,因此「學」會比「思」重要。但現在可不一樣,每個人都接受過基本教育,「學」已經是基本,所以我認為現在是「思而不循則苦,循而不思則殆」的時代。
在社會化發展的現代,不遵循體制肯定是倍感艱辛,哪怕你很有想法,可大多數的時候會有無數想得到與想不到的因素在阻攔你的計畫,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這又蘊含了相當大的機遇,因為你涉略的是體制之外的未知領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風險雖高,收穫也高。
可若你在體制之內按部就班卻失去思考的能力,沒有自己的想法,總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好一點會對生活、對未來感到迷惘,但找到有興趣的東西或許還有救;糟一點的,沒有目標,沒有動力,除了等死,還是等死。
好像扯太遠了,我們聚焦回「閱讀」上。
為什麼思考這麼重要?因為不思考,你會不知道對錯是非;不能確定是非,你該如何知道你讀的東西對你有幫助?更甚者,你真的知道你有沒有讀進去嗎?不經思考就讀過去的東西非常非常容易就會被你忘記,那麼你花了時間卻沒有收益,不會覺得挺吃虧的嗎?俗話說的好,生而為人,什麼都能吃,就是不吃虧!吃虧不能忍!大家都給我思起來!
那如何才叫做「有在思考」?一定要劃重點、做筆記、預習、複習、分析、歸納、統整嗎?理論上來說,是該這樣沒錯,這樣才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可難道我連讀個小說看個漫畫也得這樣嗎?嗯……嚴格來說,是的沒錯,但我們不一定要把這些行為想得這麼……制式化。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幾乎無時無刻都在進行這些行為,只是有時意識不到罷了,而且越有興趣的東西越意識不到,越不喜歡的則作業感越強烈。
各位在打電動、玩遊戲的時候,為了過關之類的不也經常絞盡腦汁?你會分析敵人的弱點、盤點手頭上的資源、對自身的每分優勢做最妥善的調度,這就是在思考;又或者對有興趣的學科、知識,上課時你會格外專注認真,並且主動蒐集更多資料以便填補你的求知慾,這也是在思考。
其實當你有很明確的目標或是的確想進步時,你一定會主動去思考,但這很吃該目標對你的吸引力,有興趣自然不用說,沒興趣就會很痛苦,更何況有些東西是水磨的功夫,短期無法見效,這時候連意志力都會是一個門檻。
思考兩字看起來有點抽象,但並不會很難理解,舉例來說,其實你平常在看小說、看劇的時候就一直在被動思考,雖然你可能沒意識到,但你也在整理歸納和吸收那些作者、導演想給你的資訊,不然你看不懂內容在講什麼,只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該如何將這些潛意識進行的東西轉化成實質的幫助,這裡跟各位分享幾個我認為對創作很有幫助的方式。
首先肯定是「寫心得」,心得是你對該事物的一個總結,在寫心得的過程當中會使用到非常多方面的基礎能力。而且,這個心得不一定要寫出來給別人看,如果你很害羞,可以放在心裡只給自己看。一部小說、一個段落、一句話,看完之後好看?不好看?普通?沒印象?你一定會有一個「感想」,這就是你被動思考之後的產物,你所要做的就是給它一個「支撐點」,哪裡好看?為什麼不好看?怎麼看完之後很普通?靠北那欸沒印象?從你看的東西裡頭找到能夠支撐該感想的論點,最後時過境遷忘了也沒關係,重點是這個立論的過程,凡事都有因果,這樣可以訓練你的邏輯能力,也能幫助你釐清自己的思路、強化你的思維。
不只文字,漫畫、戲劇、電影,都可以,你可以從中學習劇情的編排、情感的張力、氛圍的塑造,但你得先思考,有了感想,找到立論點,你才能知道喔原來我是被它這個部分給吸引,進而化作你自己的東西。
那有人會說啊我就還沒看要怎麼知道它好不好、值不值得學習?這就是各位最常踏入的思維誤區了──誰說參照物很糟糕你就學不到東西?越糟糕學得越多好嗎。
你能否給這些「不好看」一個合理的佐證?劇情不好是從哪裡開始不好、文筆不好是語病太多還是用詞不當、邏輯有問題那正確的邏輯應該是怎麼樣……你不一定要說服作者或說服聽你抱怨的友人A友人B,但你一定要能說服你自己,如果你只單純嫌棄、厭惡而不去深究背後的原因,那你一定會在某個你不知道的時候也寫出一樣的東西。
在我看來,不論好壞,其實都能從中學到東西,當然一定有人認為我說得太過偏頗,學習應該要從經典、名家的作品開始學起,打好基礎,否則看那些無腦網文只會令人退化或是越來越糟。這種想法當然有它的道理在,但這建立在這個人完全不懂得分辨好壞,其實也不能說好壞,應該說喜好,我們要追求的本來就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今天如果他就是喜歡無腦網文、立志要打進無腦網文的市場,那他該研究的東西本來就不會是經典名家的作品,當他大量接觸一些很成功的無腦網文準備從中找出脈絡,你又怎麼能說他是錯的?你如何確信他想學的東西跟你想的一樣?
不要輕易地被他人的言語左右、不要試圖左右他人的思想,這也是思考的一環。
然後是「留言」,其實就是把剛才說的「心得」、「感想」放在公開的環境和他人產生交互,要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差別在於你有可能會和各種相似甚至相反的想法互相碰撞,從而激發各種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變化。你可能會受到讚賞或支持,也可能被反對或嫌棄;你可能會說服人、也可能會被說服;你可能會與人相談甚歡,也可能會與人唇槍舌戰,但無論如何,你的積累與見識都會在一次又一次的交互中得到昇華。
留言看似稀鬆平常,實則大有學問,而且留言非常能增進一個人在創作上的能力。該用什麼字詞?該用什麼語氣?該從文章中的哪個點切入?該如何讓自己不要像個笨蛋?留言可以大幅增進你的表達能力,只要你不是老想著「哈哈」或「XD」。更別說留言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思考習慣,是除了作品之外,另一個讓人認識你的途徑,建議各位千萬不要立人設演一輩子,先不說人設崩了怎麼辦,你是作者,不是演員。
總之,積累之所以是積累,就是因為它無法一蹴而就,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我們無法知道要花多久才能達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但我們能夠盡力把握積累的機會,而且不會很難,思考理應是身為人類應該要做到的事,不論是創作還是其他。
所以,你各位還不快去看過的作品裡留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