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整理了一下以往的心得文,看到自己對於許多作品中的反派都覺得描寫得很矛盾或是很不自然,所以今天來閒聊一下「反派」這個在故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格友縱光有寫過一篇【人物刻劃】有反派的故事才好看!十分鐘學怎麼刻劃反派角色,裡面簡略介紹了反派的類型與功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逛逛。
反派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核心在於「反襯」,很多東西都需要透過對比之後才更顯清晰或明確,即便是主角順風順水的龍傲天類型爽文,故事之中也是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反派,不然怎麼帶出打臉之後的快樂?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只要有對比,就會有正與反、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單純只有正與善、邪與惡的故事基本上寫不長,也很容易沒有深度,重頭到尾溫馨和諧的故事,肯定不會比經歷挫折的愛情精彩。
普遍認知的反派就如上述格友縱光所撰的內容一般,簡言之就是一些壞蛋,有些很壞,壞到出水,就像你腦海裡此刻出現的最壞的壞人;有些又沒那麼壞,偶爾還可以因為相同的目標合作,但基本上除了特定的場合你們彼此互看都不順眼,比如哈特利跟煙捲(乾,現在講這個會不會有人不認識);有些就小壞小壞,可能只是聽令行事,也可能是被蒙在鼓裡,或者他脾氣來了就是要反著來,比如叛逆期的小朋友;甚至是他看起來就是個好人壓根就不像壞蛋,但是因為他的理念或手段太極端,所以他比你想得到最壞的壞蛋還壞(比如很多正在咕咕的作家),也都是有可能的,端看描寫的手法怎麼呈現。
那麼對我而言,稱為「反派」比較侷限,我更喜歡用「反」的概念來概括表達。就像前面說的,這些概念都是比較出來的,有正才有反,「正」通常就是主角,主角通常也肩負著表達作者意念的角色,這會比較像一種作者想傳達給你的「概念」;反之亦然,反派就是負責與主角碰撞理念的存在,是對作者想傳達的東西的一種「質疑」,這個「反向的質疑」基本上和「正向的概念」是同個量級,如此正反之間的理念才會有拉扯、碰撞的效果,若有一方太輕太重,稍微碰一下另一方就飛了或碎了,比不出個所以然來,就像拿鳳梨和石頭敲頭哪個比較痛?我不知道,我亂舉例的,不管哪個比較痛,頭肯定痛死,正常人不會這樣試,要試也是拿死黨的頭來試。
咳,總之,既然反方的重要性與正方相同,那麼花費的筆墨與描寫的力道,基本上也要持平才能讓天秤平衡,否則刻劃深刻的那一方會輕而易舉地壓過另一方,使得要表達的東西變得失衡或薄弱,進而令讀者無法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核心。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想把反派給寫好,要付出的努力與準備其實應該是要和你的主角是差不多的,普遍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主角寫得很詳盡,反派卻很虛幻,從而出現反派降智、主角太一帆風順不夠刺激之類的缺陷。
那麼結合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普遍來說反派不太好寫容易讓人挑毛病?絕大多數問題都出在設計反派時給的心力不足。之前在閒聊一下角色的掌握度裡有聊到,在塑造角色或者描寫某些情節的時候,創作者會善用自身的經驗與經歷,將其融合或改裝成故事裡的樣貌,如此一來角色與劇情會更加真實可信乃至引起共鳴;同理,寫反派時也該用同樣的方式處理,反派角色才會顯得有血有肉、邏輯在線。
前面說到,《直言》的心得裡常覺得反派的塑造與行為很矛盾,這類作者大多年紀都比較小,說好聽點就是涉世未深,說難聽點就是不知人心險惡,這屬於認知的問題,也就是經歷不足,又或者經歷過了但自己並沒有意識到,因此會造成自己在寫的時候覺得「這樣已經很反派了」的錯覺,乍看之下或許沒問題,但此時如果遇到一些真正的壞蛋(比如我)就會很容易露出馬腳;而其他情況則大多是因為沒有細想,讓角色只壞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他為什麼壞,以及這麼壞會導致什麼後果,因而造成刻劃太淺或是前後矛盾的局面。
那麼怎樣才算是一個成功的反派角色?其實這也沒有標準答案,就像前面說的,「認知」佔了很大一部份評斷的標準,不同的人來看會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可能會「前一個人稱讚你你洋洋得意,後一個人噴你你還被他說服」的神奇狀況,為什麼?就是「認知」的程度不同,如果對方提出的觀點能夠讓你覺得有道理,你自然而然會覺得「對耶這樣好像不夠壞」,甚至聽從對方的建議改一改覺得「挖靠,這樣改完真的是喪盡天良欸」,隨後開始思考「咦?為什麼他都能說到點上?難道他才是壞到流……」
……咳,請不要這樣想,人家只是想得比較周到或是經歷得比較多,麻煩打從心底感謝他。
反正,不管在不同的人眼中你的反派角色到底算不算成功,你都必須要固守一個底線,那就是「邏輯」。對反派而言「邏輯」無比重要,以現在的道德觀來說你和你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是相當善良的人類,要寫一些喪心病狂的反派本來就已經很困難了,擁有基本道德良知的你要如何寫一個表面會照顧受傷的野生動物實際上卻會虐待甚至虐殺動物的鄰家阿姨呢?這沒有一點親身經歷怎麼可能寫得出來對吧但其實我們人類是很能腦補的,只要前因給足,讀者可以很輕易地腦補出後果,再拿上述例子來說,假如這個鄰家阿姨就是虛榮心爆表,平時營造的就是善良、親切、熱心的形象,遇到流浪貓、流浪狗、受傷的鳥,她會不會把照顧牠們的責任攬在身上以向親朋好友彰顯自己的善良熱心?很有可能嘛,她就愛面子啊;那她有沒有可能實際上根本就不懂照看動物的相關知識,人也相當沒耐心,遇到問題不對症亂下藥,亂搞害死動物之後還嫌她死在家裡髒地方,隨便拿個垃圾袋包一包就去等垃圾車了?也很有可能嘛,她就爛人啊;那有那麼多次處理小動物屍體的經驗,你覺得他對於生命的價值觀會不會變扭曲?肯定會啊,那稍有不如意就虐待一下小動物對這個阿姨來說會很突兀嗎?不會嘛,她就人渣啊。
在現代很難親身體驗到這些道德淪喪的極端事件,但我們可以用邏輯去完善它,先設立一個基準點,決定這個反派角色是個怎樣的壞蛋,是會偷阿姨的錢買便當?還是殺人不眨眼?接著再從這個基準點去發想他的惡行是如何衍生的,是真的很窮才偷錢還是他喜歡偷竊這個過程帶來的快感?殺人不眨眼是他殺的人太多了,還是他天生就漠視生命、視人命如草芥?還是他真的沒辦法眨眼根據自己的故事環境以及其他角色之間的交互,再去決定這個反派到底往哪個方向延伸會比較好,建立出一張完善的邏輯網絡,這樣在設計及刻劃角色的時候才不容易出現前後矛盾之類的問題,而依據刻劃程度的不同,要思考的邏輯網也會有難易度的分別,越詳盡當然越難想,但越難想寫出來肯定越精彩。
可能有人會想,「可是我要寫的反派是那種罪惡滔天的魔王、冷酷無情的天道這種超脫現實的角色怎麼辦」,其實也一樣啊,難道上面舉的例子就很貼近現實嗎?頂多在電影或新聞會出現吧,但重點就在這裡,你還是會去進行一個「類比」的動作,這麼荒謬的事情雖然你不曾體會,但你的大腦會試圖搜索你的記憶庫去找尋一個最相近的事例來匹配這個荒謬的事情,從而建立對於這個荒謬事情的認知,這是人類的本能。人無法想像認知以外的事物,遇到超出認知的事物時會在認知之內拼拼湊湊,湊到讓自己能夠理解,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類比」。現實中沒有惡魔,但你可能會在某些書籍、漫畫、影視作品中接觸過惡魔的形象,這就是你對惡魔的認知;你想寫一個罪惡滔天的惡魔之王,大概會側重在它的邪惡,可能是嗜殺、可能是狡詐,這一項一項的特質,你也都會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去單獨建構,最終互相揉合、平衡、化為一體,最終呈現出「你認知的」惡魔之王的形象。
依此類推,小反派怎麼寫?他很貪婪,那就從你的生活中尋找貪婪的元素;他很計較,那就從你的經歷中尋找很計較的擊敗人。現在生活水平已經進步到這種地步了,各種參考的素材簡直可以說是唾手可得,差別就在於你好不好吸收、好不好理解,各種電影漫畫,要多天馬行就有多天馬行空,關鍵在於多接觸,並且有意識地去歸類和思考,把這些當成自己的工具。不過啊,這些畢竟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依然會經過上面說過的「類比」的過程,會多經過一次轉換的工序,效果是會減弱的,質不能勝,就只能以量取勝,多看書、多思考,好好過生活,擴展自己的積累才是最佳解。
另外前面還有提到一個「經歷過但沒意識到」,這是什麼意思?怎麼說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人生中經歷一些錯誤的選擇,不管有沒有造成遺憾,這個錯誤的本身有時會讓你在夜深人靜時回想起來,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當時怎麼可以這麼蠢、這麼不替他人著想、這麼衝動,諸如此類。這些經歷其實才是最切身、最難忘的經歷,只是你並不這麼覺得罷了,然而這些難堪的過往其實是你最大的武器,如果你能坦然接受且誠實面對,我敢保證寫出來的東西絕對是能刻到靈魂深處。
電影裡的貪婪,又怎麼比得上因為想獨佔玩具而向兄弟姊妹說謊這一閃而逝的惡念?別人的暴躁易怒,又怎麼能比你因生活不順時產生的煩躁鬱結來得深刻?
正巧格友縱光最新的文章也提到了相同的概念:
總之,為了寫好反派,請好好享受生活(X
啊,還有,有時候「反」的也不一定是角色,可能是環境、內心的壓力等等抽象的概念,這部分就要靠各位自己去閱讀理解,比如:
《黑山貓傳:靈魂陰影》──讓讀者和主角一樣矛盾掙扎,算成功嗎? 作者:嚮往國度
這邊再推薦一些對於刻畫反派超級有幫助的作品,大家有興趣一定要去逛逛:
──裡面全是反派,簡直是想寫壞人必看的聖經
──說到反派肯定會想到宮鬥,各位學起來!
──人性的掙扎、邪神,各種爾虞我詐,整部小說都壞到出……
──啊你的老查要問世了嗎?壞人教科書欸
另外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以下兩篇心得的內容,裡面有我個人在分析這些反派角色時的依據或思路,反向推演也有助於加深理解及運用:
《艾碧思 I、II、III》──論節奏與角色刻劃對故事的影響 作者:湘坵
原來是大型工商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