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 為什麼學?
- 該學什麼?
-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會使用到統計學以及線性代數的概念
- 事實
需要記憶的事實,不需要太深入去理解只要在對的情況下記起來即可
ex: 學習語言需要記憶單字、文法、發音,但未必需要深入理解文法背後的原由就能開始學習語言
- 程序
需要透過行動練習的事,有時不必做太多有意識的思考
ex: 騎腳踏車、練習發音
如何去學習?
標竿學習法
- 找出人們學習該技能或者科目的共同方式
ex:
投資理財:先從ETF開始入手,並且了解歷史以及市場心理學然後開始打造符合自身情境的投資組合
學習街舞:從基本律動開始
- 專業技能非學術性主題的學習方式:找專家訪談
強調/排除法
- 找到一門預設的課程後針對其做修改
- 對於有明顯成功標準的主題相對容易辦到,例如語言或者繪畫
- 概念性的科目較難用此方法
- 找出與目標一至的學習領域
ex: 目標是設計應用程式,應該先學應用程式的運作框架而非計算機原理
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 直接做自己想變擅長的事情才會發生
- 思考自己學習該技能後所應用的環境
直接學習的優點以及困難點
- 優點:相較於單純的上課,直接學習可以免去認知遷移的成本
- 困難點:開頭直接面對現實反饋容易挫折
如何創造直接學習的機會?
- 完成一道計畫
- 沈浸在應用技能的環境
- 模擬環境
- 矯枉過正法,ex: 練習街舞平時強迫腰部用力出力
目的是為了不錯過任何教訓以及回饋
針對學習該做多少計畫?
- 百分之十法則
定期花費預期學習該技能的10%做研究,針對問題點修正
- 過度計劃可能成為學習拖延的阻礙
- 研究本身帶來的報酬不確定性高,若發現研究沒有帶來好處時最好先堅持既有的計畫
- 隨著完成的計畫越多,越能透過直覺抓出研究計畫的時間點
- 在釐清為何而學習後,下一個階段就是找出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