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與創傷轉化的療癒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議題印在心中,我沒有走遠


三年前收到MA童書插畫取錄通知前,要過學院英語考官一關,一個五十來歲的女士問我,為甚麼要讀這個課程。我向她說很想學做一本關於家庭風暴的繪本。她温柔地說自己是過來人,鼓勵我要好好完成,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書。從沒修過藝術的我連基本功都不懂,走了好遠的路才把視覺語言攪明白一點。研究中我留意到英國作家Nicola Davies的訪問,她曾投身環保運動最前線,但當被問到會否形容自己是作家同時也是campaigner 時,她卻說對政策及環境的改革,從多年來因推動運動而累積下來到的失望和憤怒,讓她逐漸覺得

“So telling stories that speak to ‘one heart at a time’ is the best way I can use what I am and what I can do with my life. “

持續創作下才有了之後因The Promise繪本而生的BBC動畫及後續發起campign 。亞洲方面台灣近年出版的《蝴蝶朵朵》更是繪本與議題推動的高度結合。計劃背後是由關注人權及性/別議題的台灣童書研究及作家幸佳慧做推手,她連同倖存者陳潔晧和他的重要陪伴者徐思寧親繪的故事,製作出華語地區第一本關於熟人性侵的繪本, 這本書連同勵馨發動送書到偏鄉運動,讓繪本作為起動帶起熟人性侵議題及教育。


我一邊反覆研究經典作品及他人的創作歷程、一邊認真審視自己的practice 。於是定了論文題目為「創作者如何以繪本成功地轉化創傷故事」。從英國插畫家Quentin Blake得到啟發,在紀錄片中the art of feeling better那一節,他示範了如何用不太受控的羽毛代替普通筆桿沾黑色墨水,手中物料的脆弱性與故事共振,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方法應用在Michael Rosen‘s Sad Book來描畫一位爸爸失去兒子的痛。論文交給老師,我彷彿對創作如何轉化創傷經驗有了新的體會。


從無所不在的創傷記憶,到生命的復原力


之後一年距離學校太遠沒法使用設備完善的printroom,我發現可以在家做版畫。打開使用過的牛奶盒,裡面保存了摺與被摺的痕跡。回憶隨直刻線積墨塗滿,再用手慢慢暈開。吸取油墨留下線條,再蓋上半濕的紙,壓力讓不穩定的線印在牛奶盒上。


raw-image



"Printmaking as Therapy" 一書中作者強調比起傳統畫筆(你直接看到自己所畫的線條),版畫卻需要至少2個步驟後才讓你得到眼前的畫面,這種做圖的間接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因而能夠大大減緩了創作者腦海中想要處理的創傷性回憶畫面。創傷回憶和一般普通回憶有很大分別。試想像一般回憶就像一個整齊有序的衣櫃,你能輕易地隨時找到想找的衣物。而創傷回憶即是一個衣櫃爆滿堆積的狀況,就算你平日刻意忽視它,生活中看到一個身影嗅到一種氣味,就足以令衣服不自控地隨時溢出,即是flashback。因意外發生當下身體為了保護自己而凍結了(或戰或逃),支離破碎的感觀讓人難以單單用語言來承載故事。所以間接創作方法,甚至刻意限制縮小畫的尺寸或增加前期設計構圖思考,都有助拉遠創作者和作品本身的距離,從而減低刺激性,增加自我控制感。對我來說,這不只是一個自我療癒過程。更讓我串連起過往的婦女團體工作,陪伴性暴力幸存者以創作回應自身故事時,她剪出一串串淚型的黑色紙並親手拼貼。國外亦有組織發起the Common Thread Project ,讓受創婦女把創傷經歷手縫在布中縫合內心的傷。無論拼貼、剪紙、縫紉,這種間接的創作發揮了有效的幫助。


有人說,繪本自會找到自己的讀者,而我只希望這三十二頁,陪伴著你我到天亮,到未來,到很久很久。


看更多我的創作歷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39+1移居英國當插畫家
1會員
1內容數
39+1移居英國當插畫家 中年開始確定自學插畫,幾年的跌跌撞撞後,取得英國劍橋藝術學院的童書插畫碩士畢業。分享的英國插畫生活,介紹適合媽媽活用零碎時間自學技巧,並推薦適合由素人轉到職人的創作書,讓我們一起在創作路上渡過難關。 成為媽媽之後,妳也可以是妳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藝術治療 是一種結合藝術創作和心理治療的專業方法。透過繪畫、雕塑、黏土等藝術媒材,人們可以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想法和經驗,這些通常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 藝術治療如何運作? * 安全空間: 藝術治療師會提供一個安全、無評判的環境,讓參與者自由地表達自己。 * 藝術創作: 參與者透過藝術創作,
Thumbnail
藝術治療 是一種結合藝術創作和心理治療的專業方法。透過繪畫、雕塑、黏土等藝術媒材,人們可以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想法和經驗,這些通常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 藝術治療如何運作? * 安全空間: 藝術治療師會提供一個安全、無評判的環境,讓參與者自由地表達自己。 * 藝術創作: 參與者透過藝術創作,
Thumbnail
為失戀的人提供藝術治療,可以幫助他們抒發情緒、重新認識自己,並逐步走出失戀的陰影。以下是一些適合失戀者的藝術治療方式: 適合失戀者的藝術治療方式 * 繪畫: * 畫出情緒: 將內心的悲傷、憤怒、失落等情緒,透過色彩和線條表達出來。 * 創作新的自己: 畫出一個理想的自己,或是畫
Thumbnail
為失戀的人提供藝術治療,可以幫助他們抒發情緒、重新認識自己,並逐步走出失戀的陰影。以下是一些適合失戀者的藝術治療方式: 適合失戀者的藝術治療方式 * 繪畫: * 畫出情緒: 將內心的悲傷、憤怒、失落等情緒,透過色彩和線條表達出來。 * 創作新的自己: 畫出一個理想的自己,或是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告訴大家:其實創傷治療的過程也並非總是處於黑暗、辛苦的狀態,一路上也會有花朵綻放、感覺到前途光明的時刻。以下就來跟大家分享創傷治療中,治療前、中、後期「感覺比較好」的體驗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想告訴大家:其實創傷治療的過程也並非總是處於黑暗、辛苦的狀態,一路上也會有花朵綻放、感覺到前途光明的時刻。以下就來跟大家分享創傷治療中,治療前、中、後期「感覺比較好」的體驗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創作歷程,以及如何透過繪本成功地轉化創傷故事。文章中提到使用創作作為自我療癒的過程,以及採取了版畫印刷藝術作為一種治療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創作歷程,以及如何透過繪本成功地轉化創傷故事。文章中提到使用創作作為自我療癒的過程,以及採取了版畫印刷藝術作為一種治療方式。
Thumbnail
上週靜下來讀了點書,沒想到這周接案就巧妙的用上,好像總是有些奇妙地共時性,但這也提醒我得再進修進步,所以趕快來寫下學習的紀錄,好理理思緒。 當生活變得難以忍受,遭受無可承受的痛苦或焦慮,內在的部分又經歷了甚麼災難性的經驗呢?這些經驗又提供給人甚麼意義,讓一個人他完整的、對於自己關於我的概
Thumbnail
上週靜下來讀了點書,沒想到這周接案就巧妙的用上,好像總是有些奇妙地共時性,但這也提醒我得再進修進步,所以趕快來寫下學習的紀錄,好理理思緒。 當生活變得難以忍受,遭受無可承受的痛苦或焦慮,內在的部分又經歷了甚麼災難性的經驗呢?這些經驗又提供給人甚麼意義,讓一個人他完整的、對於自己關於我的概
Thumbnail
創傷的歷程是靈魂愛與智慧的選擇,為其療癒則是身而為人的你對自己人生的負責。 藉由療癒打開內在愛的視野,逐漸接近靈魂層次的意識高度。 最終,你會領悟到,所謂的創傷也僅是見證偉大之愛旅程的一部分,從未離開過愛的懷抱。
Thumbnail
創傷的歷程是靈魂愛與智慧的選擇,為其療癒則是身而為人的你對自己人生的負責。 藉由療癒打開內在愛的視野,逐漸接近靈魂層次的意識高度。 最終,你會領悟到,所謂的創傷也僅是見證偉大之愛旅程的一部分,從未離開過愛的懷抱。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第二章 一步一步靠近創傷(下) 在那段日子裡,信仰和教會是我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社群。某次,牧師邀請了幾位與我相熟的教友為我禱告;其中幾位已經認識多年的教友們,甚至是第一次聽到我述說這個故事。 在說完故事之後,某位稍長幾歲的姐姐給出「這沒有什麼吧?小時候,我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的回饋;沒有想到
Thumbnail
療癒從來不是什麼光與愛,清創的過程,就像是把打碎的玻璃重新拼接起來,會再次經歷事件的痛與傷。 療癒是一個漫長的自我修行,有時候會前進,有時候遇到某些事,受傷的情緒,還是不經意會被挑起。 日子不會突然變好,但是只要活著,開始覺察自己,生活會一點一滴的慢慢好起來,療癒的目的,就是...
Thumbnail
療癒從來不是什麼光與愛,清創的過程,就像是把打碎的玻璃重新拼接起來,會再次經歷事件的痛與傷。 療癒是一個漫長的自我修行,有時候會前進,有時候遇到某些事,受傷的情緒,還是不經意會被挑起。 日子不會突然變好,但是只要活著,開始覺察自己,生活會一點一滴的慢慢好起來,療癒的目的,就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