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26|如何提高你對任務時間的估計精準度?

J026|如何提高你對任務時間的估計精準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對於計畫上的任務具體要花多少時間,估計的方法只能透過累積經驗。」


「而隨著經驗累積,提高時間估計的精準度,要經過三個循環:"實行""結果""修正"。」


這段討論,節錄於日本作者吉武麻子[1]的著書,


《目標や夢が達成できる 1年・1カ月・1週間・1日の時間術 》[2]的第140頁。


吉武麻子提到,你的計畫會失敗,


很大可能的原因是你對計畫中每個任務要花的時間估計不準,


造成自己以為自己很能做事,但其實做出來的事跟自己想像的差很多。


而要改善這個狀況,在我的經驗上,就是要持續寫「工作記錄」。


我現在每做完一個任務,就會開啟Obsidian寫300字的工作記錄,


然後把這些工作記錄編號,保存在同一個資料夾中。


在我的經驗上,寫一篇300字工作記錄,


如果是工作完就寫,常常只需要5-10分鐘。


而如果你是工作完後隔了一兩小時才寫,


那常常就得花15-30分鐘才能把工作記錄寫詳細。


如果你目前對自己做任務的時間估計得很不準,


可以實踐看看吉武麻子推薦的這三個步驟:


01 實行:對任務的執行時間計時


02 結果:紀錄做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


03 修正:比較實際花費的時間與估計的時間


只要你有意識去比較自己實踐時間與估計時間,


你對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更正確的認識,


那你在承擔責任,把事情做出來的能力就會更好,


就能在工作上可靠,成為他人可以信賴的人。


Reference

[1] https://time-coordinate.com/

[2] https://www.kinokuniya.co.jp/f/dsg-01-9784761276942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只找「字面上」相關的論文: - 這類學生常常只利用關鍵字搜尋最新的會議論文。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找到與關鍵字直接相關的論文。然而,這樣的搜尋方式存在一個盲點,因為只能找到「字面上」相關的論文,卻無法發現那些「字面下」更深層次相關的研究。這些更深層次的研究可能會對你目前的研究提供更為重要的啟
尤其是講到如何想起讀過的學術段落, 可以用段落在文章的位置, 也可以用重要的學術研究關鍵字, 藉此來推動資訊塊筆記與關鍵字索引筆記的製作, 就覺得當時注意到這個點真的很關鍵, 決定了花在學術閱讀的時間精力, 是不是能持續提供知識複利。
1. 探索美學的感知: - 「“美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裡面,與“感覺”是一樣的字根,代表美不能脫離感覺。」這三句話,摘錄自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引發了我對現代社群文章的思考。傅佩榮老師的這段話,讓我理解到,「詩詞」其實是很貼近生活的,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社群貼文」。只是古早的時代,有條件讀書
「直覺和生活常識非常有用,但缺乏知識的直覺會欺騙你。」 「Google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在沒有數據之前不要輕易給出結論。」 「有些事情讓你放棄掉生活中獲得的直覺,是千難萬難。」 「有一點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任何產品的性能都有一個物理上無法突破的極限, 這個極限並不需要等到工
1. 誤解Abduction與其他推理方法的區別 - 在台灣,Abduction通常被翻譯為「溯因推理」,是基於事實回溯出背後可能的原因,以找到最佳解釋「事情發生背後機制」的過程。然而,許多學生誤以為Abduction僅僅是「發想法」,未能理解其實質是提出假說並尋找證據驗證。 - 此
有了這個「自學的模型」,我進一步想反芻我目前寫讀書筆記的方式。 目前我寫讀書筆記的方式,正如同你讀到的這篇文章, 基本上有三個成分: 01 節錄文章書籍中有意思的討論內容 02 附註文章書籍的作者以及節錄內容的出處 03 寫300字自己從節錄內容獲得的啟發與思考
1. 只找「字面上」相關的論文: - 這類學生常常只利用關鍵字搜尋最新的會議論文。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找到與關鍵字直接相關的論文。然而,這樣的搜尋方式存在一個盲點,因為只能找到「字面上」相關的論文,卻無法發現那些「字面下」更深層次相關的研究。這些更深層次的研究可能會對你目前的研究提供更為重要的啟
尤其是講到如何想起讀過的學術段落, 可以用段落在文章的位置, 也可以用重要的學術研究關鍵字, 藉此來推動資訊塊筆記與關鍵字索引筆記的製作, 就覺得當時注意到這個點真的很關鍵, 決定了花在學術閱讀的時間精力, 是不是能持續提供知識複利。
1. 探索美學的感知: - 「“美學”這個詞在古希臘文裡面,與“感覺”是一樣的字根,代表美不能脫離感覺。」這三句話,摘錄自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引發了我對現代社群文章的思考。傅佩榮老師的這段話,讓我理解到,「詩詞」其實是很貼近生活的,幾乎就是那個時代的「社群貼文」。只是古早的時代,有條件讀書
「直覺和生活常識非常有用,但缺乏知識的直覺會欺騙你。」 「Google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在沒有數據之前不要輕易給出結論。」 「有些事情讓你放棄掉生活中獲得的直覺,是千難萬難。」 「有一點經驗的工程師都知道,任何產品的性能都有一個物理上無法突破的極限, 這個極限並不需要等到工
1. 誤解Abduction與其他推理方法的區別 - 在台灣,Abduction通常被翻譯為「溯因推理」,是基於事實回溯出背後可能的原因,以找到最佳解釋「事情發生背後機制」的過程。然而,許多學生誤以為Abduction僅僅是「發想法」,未能理解其實質是提出假說並尋找證據驗證。 - 此
有了這個「自學的模型」,我進一步想反芻我目前寫讀書筆記的方式。 目前我寫讀書筆記的方式,正如同你讀到的這篇文章, 基本上有三個成分: 01 節錄文章書籍中有意思的討論內容 02 附註文章書籍的作者以及節錄內容的出處 03 寫300字自己從節錄內容獲得的啟發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