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續上次訪談,本體對於網絡的分群以及網絡分析指標進行介紹。
「你來之前我重新做了一幅網絡圖。」他指著螢幕畫面,畫面中的網絡再也不只是黑色。

加入節點標籤及顏色的網絡
我看到這張網絡圖後,霎時發現之前的都只是一團沒意義的黑點及黑線,即使它們承載的意義無異。原來需要包裝的不只是人,還有研究產物啊,我的心揪了一下。
「那之後那些標籤怎麼去放大縮小的?」我問道,順勢打開手機的備忘錄。
他說,首先要取得網絡分析指標(「指標?」「網絡分析指標,我的論文用到的是權威及樞紐得分、模組化程度等指標,其實除此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種,數量多到我也用不完」他 困窘地給我一個微笑,宛如個當場被抓到作弊的資優生。),有了指標才好做接下來的步驟。
「把工具點開,點擊一些框框,輸入你要的範圍,最後成果就出來了。」他點擊滑鼠、敲擊鍵盤,不忘跟我說明。
「原來如此⋯⋯」我嘟囔道。
「接著,你之後再用求得的模組化得分進行分群,結果就會是等一下你看到的。」他再點擊滑鼠幾次之後,套上色彩的就不只是一顆顆節點。
這時我暫停手中記錄的備忘錄,「這是分群,那麼你前面說的權威及樞紐得分又是怎麼獲得呢?」
「一樣,一樣是用右邊的工具取得的。」他回應著,雙手還是沒有停下過。
「經過以上的程序之後,成果就會像我以前做的網絡這樣。」他終於將雙手移開電腦桌,站起身走向書架去挑書。我趁此機會把我需要的資料一併補齊,看來我的研究也差不多了,我想。
我正思量著要如何把今天的情況做成筆記,還有計劃著要如何離開這房間,「時候不早了,我送你下樓吧。我待會還想看點書。」他看著書架上的《建構台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說道,不過他右手抱著的是喬律師的《民事訴訟法》。
「謝謝你,」我使用透過社會化習得的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可我看你應該要準備考試,就不麻煩你了。」
「也是,謝謝你啊。」他坐下沙發,就開始鑽進《民事訴訟法》裡進行另一場研究。
當我走出社區大樓的大門時,夜幕已低垂至路口盡頭的消失點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