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李惠貞,出版界資深工作者,現以獨立身份推廣閱讀,經營「獨角獸計劃」、「工作相談室」。2023 年與新型態住居品牌 Alife 合作,經營閱讀空間「a reader」,以書策展。並於 IC 之音頻道推出 Podcast 節目「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著有《成為自由人》、《給未來的讀者》,與女兒合著《和媽媽互相喜歡的日子》、《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The World Beyond Adult’s Imagination)》(2023)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The World Beyond Adult’s Imagination)》(2023)

最初是因為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 podcast 訪談了 Emily Liu 新書《越工作越自由》,才開始認識到作者李惠貞。這一集 podcast 主要在討論工作之於人生的意義,在節目尾聲,主持人和來賓還推薦了一些非常值得一讀的書。曾經為工作感到迷惘,或是尚在探尋工作和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機會的話可以抽空聽聽看,或許會有新的啟發。

聽完 podcast 後,後來逛書店時都會多加留意是否有李惠貞作者的作品,這本書就是筆者第一本碰見的書,當下馬上就帶了回家。直到近期準備閱讀時,仔細端詳書的外觀,才赫然被封面的設計所深深吸引 — 將書名遮掩部分的巧妙設計,完全呼應了這本書的主題;封面上的小夾頁,展開後就像是顯現了世界上大人們還不知道的繽紛,等待著被探索。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主要的訴說對象是年輕族群,能在年輕時閱讀到是一種相逢其時的幸運;若是在成為大人後才閱讀到,收穫的則是反思生命歷程的契機,同時意識到自己承先啟後的角色與責任,為自己和年輕世代的未來,鋪上無限可能的道路。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當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不要為比較而活

社群媒體上的分享,大多都是每個人生活中片刻的光鮮亮麗,在形象之下更多是看不見的平凡無奇,或是刻意想要忽視的不堪。然而,我們卻總是克制不住地拿出自己的短處,來和檯面上每個人精挑細選展現出來的長處來做比較,無限放大自己缺少的部分,讓忘記我們已經擁有且值得珍惜的特質。

我們或許能看出或察覺每個人的差異,但那並不存在優劣高下,就只是不同而已。

我們或許並不是真的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如此不滿,只是「比較」讓我們不自覺地放大了對自己的期待和欲望。這讓筆者回想起小時候網路還不發達時,當時的生活不會被各式各樣極力經營的美好形象轟炸,反而更容易讓自己專注於當下、專注於自己的身上,生活因此過的單純而快樂。

「比較」還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就是會讓所有人都趨向於相同的標準和型態,最終使得所有人都變得一樣。除此之外,每個人都在追求同樣的目標時,在資源有限、成功名額有限的現實下,競爭只會愈加激烈,多數的人最後將無可避免地會成為少數獨佔鰲頭的人的鋪墊。當我們追求的事情是因為大家都信仰這樣的價值觀,那麼就只能透過和他人比較來確立自己的地位並從中獲得成就感;但是當我們追求的事情是因為認識到自己是誰,由內心驅動獲得滿足感,這時候和他人的比較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比較」若有任何意義,那也是在於使我們去注意到自己的不同點,從那些地方去找到自己的獨特性,而非急急忙忙修磨掉不一樣的地方,去長得「跟別人一樣」,那恰恰是培養優勢的相反。

關於斜槓

幾年前「斜槓」(slash)一詞瞬間流行起來,在這波浪潮上,好像沒有身兼多職就會被世界給淘汰,這種焦慮感染了許多人,大家紛紛積極地為自己開拓第二事業或是賺錢方式。介紹斜槓理念的經典著作《斜槓青年》,談論的斜槓初衷事實上是關於生命的解放,但是最終卻在現實世界中變成了另一種壓力來源。

《斜槓青年》作者表示,斜槓的關鍵在於將自己投入到真正熱愛的事物上,而不是汲汲營營地身兼多職,除非你對開車或是賣東西非常有興趣,否則單純成為 Uber 司機或是淘寶店主並不是斜槓的表現。斜槓的意義應該在於,基於對自己的認識,主動爭取釋放自己潛能的機會,形成的一種生活態度。

作者認為,真正重要的事應該是先去找出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再去學習達成目標的方法。對年輕人來說,學習新技術和工具並不困難,不假思索地追隨著流行趨勢囫圇求快,卻很容易被浪潮撂下反而變成了一種慢,很多人在做的事不一定要跟從,靜下心來好好思索探尋自己的熱情,才是最首要的事情。

不要追逐人的光,自己成為光 ……「成為光」最棒的是能照亮世人原本沒看到的路,幫助每個生命有信心去活出自己的樣子。

不需要設目標 

不設定目標的建議,可能會和大多數人的想法互相抵觸。作者首先區分了「目的」和「目標」的差異 — 目的是出發點,是我們的初衷,是為何而做的原因;目標則是一個預期的結果,努力達到的終點站。目的很重要,目標則不一定要有。

作者認為,目標只是「已知」的放大。舉企業裡常用來衡量目標的指標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為例,假設今年的營業目標是一千萬,明年可能就是一千兩百萬,這些都是針對已知的事情去做優化,卻很容易將我們的思維限縮在這些已知的事物上,很難碰觸到那些屬於「未知」的創新事物。

作者分享自己沒有為「獨角獸計畫」設立過目標,當有了像是 KPI 的目標後,像是第一年要獲得 1000 位粉絲,這就意味著,在 999 位粉絲以前都是不成功的。目標會不斷提醒自己和理想之間的差距,形成無形的壓力影響著心情。如果能夠擺脫目標的枷鎖,依循著自己的目的前進,每前進一步事實上都是一種進步,不需要等到達到某種目標才算是成功,才能好好享受過程,在每個微小時刻感受到快樂。

設定一個目標很簡單,深入去瞭解目的則比較困難,因為它迫使你必須更透徹地思考,赤裸地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 — 問自己「為什麼」(目的)而不是「做什麼」(目標),給自己一個大步向前的答案。

想清楚目的,每一步都是抵達。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這本書分享的是作者個人對人生的體悟,以文字包裹她對下一代年輕人的期許,鼓勵他們能夠勇敢地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書中的部分觀點或許不一定能符合所有讀者的價值觀念,但就如同書名所述,作者代表的只是其中一種大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每個人都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人生並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

這本書並不想要說服每個人相信書中的觀點,全盤地相信或否定,都不會學到東西。作者期許的是,讀著這本書的你,能以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所有聽到、讀到的內容,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做驗證,在世界中尋找那盞最能代表自己的燈光,並且點亮它。

願你的小路
是彎曲的、蜿蜒的、孤獨的、危險的
通往最令人驚嘆的風景。
— 愛德華.艾比(Edward Abbey)

延伸閱讀

  • 《成為自由人》(2020)by 李惠貞
    • 這本書以「自由」為主題,談論關於工作、閱讀、旅行、人生等等課題,提供另一種觀看事物的角度,並且分享作者長年積累的出版專業經驗和人生哲學。
    • 這是同作者另一本我很想看的作品。
  • 《先問,為什麼?(Start with Why)》(2018) by Simon Sinek
    • 在讀到目的與目標的差異時,讓我想起了這本書,兩位作者的概念不謀而合。對想要深入探索自我的讀者,推薦可以看看這本書。
22會員
60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遙遠的公路》一書以舒國治在 1998 年榮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的文章〈遙遠的公路〉為主題,並且收錄其他同時期在美國駕車漂泊的旅行見聞與感觸。這部作品帶著讀者與作者一起跑遍 1980 年代的美國東南西北,相較於繁華的都市,公路途經的許多小城鎮,更能感受到美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的文化和生命力。
身為節目製作人,儘管作者已經做出具有代表性的節目作品,還是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依舊對未來感到迷惘,看不明白自己的追求終究成為了什麼模樣。在樸直不假裝飾的文字背後,是勇氣,也是真情,隨著作者拾起一片片韶光碎羽之際,閱讀人心中原先荒禿的一塊角落,似乎也被柔軟地鋪墊起來。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艾禮思.克莉斯蒂憑藉著曾在活字印刷工坊當過學徒的經驗,以及對印刷術的熱情,在五年內訪談了多位研究傳統印刷術的學者,同時研讀了許多史料書籍與研究。在史實的基礎之上,以想像力刻畫人物的性格,填補時間的空白,將散落的史料串連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如臨現場般,親身參與了整個活字印刷發明的顛簸過程。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遙遠的公路》一書以舒國治在 1998 年榮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的文章〈遙遠的公路〉為主題,並且收錄其他同時期在美國駕車漂泊的旅行見聞與感觸。這部作品帶著讀者與作者一起跑遍 1980 年代的美國東南西北,相較於繁華的都市,公路途經的許多小城鎮,更能感受到美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的文化和生命力。
身為節目製作人,儘管作者已經做出具有代表性的節目作品,還是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依舊對未來感到迷惘,看不明白自己的追求終究成為了什麼模樣。在樸直不假裝飾的文字背後,是勇氣,也是真情,隨著作者拾起一片片韶光碎羽之際,閱讀人心中原先荒禿的一塊角落,似乎也被柔軟地鋪墊起來。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艾禮思.克莉斯蒂憑藉著曾在活字印刷工坊當過學徒的經驗,以及對印刷術的熱情,在五年內訪談了多位研究傳統印刷術的學者,同時研讀了許多史料書籍與研究。在史實的基礎之上,以想像力刻畫人物的性格,填補時間的空白,將散落的史料串連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讓讀者如臨現場般,親身參與了整個活字印刷發明的顛簸過程。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 ✍️作者:李惠貞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維摩舍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6/21 📝閱讀記錄: 閱讀李惠貞老師的書,總是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這本書的書名雖說是寫給年輕人看的,我卻覺得無論在哪個年齡層,都應該要閱讀,因為
Thumbnail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的作者是我很愛的李惠貞。如書名所揭示的,此書想對話的對象是那些「非」大人們。李惠貞說,她常聽到年輕的孩子們說在體制內活得很不快樂、對未來感到恐懼、不知人生有何意義。每每聽到這些,她心裡都有個強烈的聲音:並非「只能這樣」。她很想告訴他們: 你所接收的任何觀點,都只是某些大人的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Thumbnail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由【霧室】操刀,以立體設計,而隨書頁後封面綻放而出的漸層圖形,如同豐富的世界一般綻放,就像生命各種不同的狀態,也呼應書名《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世界並不是大人眼中的那樣,世上的人事物、價值觀、人生的目標.....等等,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藉由本書,李惠貞老師想提出的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你所接受的任何觀點,都只代表部分的世界。《大人只知道那部分的世界》裡,被李惠貞寫的這句觸動時,好巧通勤火車上坐對面,是一個十多歲的年輕女孩。
Thumbnail
集體處於車水馬龍的下班車陣之中,從身邊呼嘯而過的喇叭聲,可以感受的到周圍充斥著各種急躁的氛圍,有時候累積一整天的疲倦感受,也容易讓負面情緒在此時此刻整個爆發開來,那一天正在號誌前等紅燈的我,聽到了來自右前方一對父子的「對話」,與其說是對話,倒不如說是父親一連串的情緒宣洩還來得適合
Thumbnail
現在回想,就是這個《儀式感》救了我。 儀式感能助我面對那些想逃避的事情。 大人創造儀式感,是象徵自己認真生活,讓這一刻變得與眾不同,而非倉皇度日,日復一日,一成不變。 不過,有時候,儀式感也能夠幫助我們,為抗拒做些心理準備。
Thumbnail
有陣子Facebook和Youtube喜歡轉傳美國知名學校畢業演說,這些演說者有名人、教授和畢業生。 去年2018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學院碩士畢業生葉采衢的演說,後來在台灣有記者將其公布在雜誌和網路上,我很喜歡兩個部份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 ✍️作者:李惠貞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維摩舍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6/21 📝閱讀記錄: 閱讀李惠貞老師的書,總是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這本書的書名雖說是寫給年輕人看的,我卻覺得無論在哪個年齡層,都應該要閱讀,因為
Thumbnail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的作者是我很愛的李惠貞。如書名所揭示的,此書想對話的對象是那些「非」大人們。李惠貞說,她常聽到年輕的孩子們說在體制內活得很不快樂、對未來感到恐懼、不知人生有何意義。每每聽到這些,她心裡都有個強烈的聲音:並非「只能這樣」。她很想告訴他們: 你所接收的任何觀點,都只是某些大人的
Thumbnail
分享對作者李惠貞老師作品的喜愛,書中探討文學系畢業在社會中的掙扎,以及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強調接受真實的自我,找到個人的光。
Thumbnail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由【霧室】操刀,以立體設計,而隨書頁後封面綻放而出的漸層圖形,如同豐富的世界一般綻放,就像生命各種不同的狀態,也呼應書名《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世界並不是大人眼中的那樣,世上的人事物、價值觀、人生的目標.....等等,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藉由本書,李惠貞老師想提出的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你所接受的任何觀點,都只代表部分的世界。《大人只知道那部分的世界》裡,被李惠貞寫的這句觸動時,好巧通勤火車上坐對面,是一個十多歲的年輕女孩。
Thumbnail
集體處於車水馬龍的下班車陣之中,從身邊呼嘯而過的喇叭聲,可以感受的到周圍充斥著各種急躁的氛圍,有時候累積一整天的疲倦感受,也容易讓負面情緒在此時此刻整個爆發開來,那一天正在號誌前等紅燈的我,聽到了來自右前方一對父子的「對話」,與其說是對話,倒不如說是父親一連串的情緒宣洩還來得適合
Thumbnail
現在回想,就是這個《儀式感》救了我。 儀式感能助我面對那些想逃避的事情。 大人創造儀式感,是象徵自己認真生活,讓這一刻變得與眾不同,而非倉皇度日,日復一日,一成不變。 不過,有時候,儀式感也能夠幫助我們,為抗拒做些心理準備。
Thumbnail
有陣子Facebook和Youtube喜歡轉傳美國知名學校畢業演說,這些演說者有名人、教授和畢業生。 去年2018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學院碩士畢業生葉采衢的演說,後來在台灣有記者將其公布在雜誌和網路上,我很喜歡兩個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