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 - 定讞之後,理解之前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是由資深記者胡慕情所撰,內容除了由林于如親筆寫下、胡慕情編輯的自傳外,作者也紀下她與林于如三年間的書信互動,並在過程中反思身為記者,如何建立受訪者與訪者間關係,反覆確定自己追求公共利益的意志。

我在Podcast節目「惡之根:你的犯罪研究日誌」中聽到作者專訪後知道這本書,一開始也是出於對案件的好奇,但是讀完這本書之後,最大的感受是在人要彼此理解,居然是如此困難的事情。

畢竟是快二十年前案子了,案發當時物證人證就不算健全,而林于如長期精神狀態不佳,胡慕情記者不斷奔走與踏查,才將一位罪犯還原為當年人際關係的脈絡中的血肉之軀,這是一本用心寫成的書,案件背後涉及了家庭、性別和當年台灣經濟與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

緣起:由社會公共利益出發

胡慕情曾在節目中提到這本書不是廢死聯盟的子彈,她期待的是案件更全面揭露後,所帶來的公共利益,而現實層面而言,本案已定讞,不太可能改判刑。

司法以維護社會秩序為目的提供最終裁決,台灣法史以隔絕罪犯保障大眾安全出發,而記者則是將罪犯拉近到大眾視線,每揭開一小塊未知和模糊地帶,或許在不同角落的人帶來幫助,或促進某些改變發生。

作者讓林于如透過自傳說明「我為什麼會成為一位殺人兇手」,後續再透過人證物證,考證自傳內容的真假,儘管必然會參雜一些主觀意識和事實揀選,但可作者始終盡力讓事實自己發聲,因此也會需要讀者自行消化。

關於林于如案以及疑點

林于如案發生在2009年,當年她因為在丈夫(劉宇航)點滴中加入毒物,導致劉宇航死亡,在偵訊過程中,又陸續承認了為了保險金謀殺了母親與婆婆。

新聞多以「驚世媳婦」稱呼林于如,大眾版的故事大多是林于如是一位酒家女,她的先生是一位羽球國手,兩人墜入愛河後,劉因林染上賭博惡習,導致兩人積欠下大量的債務,最後為了詐領保險金,林于如犯下了連續殺人案。

但透過作者的踏查,辦案過程存在著瑕疵,除了最後一起殺夫案,其餘兩起皆是在人證物證不足的狀況下定讞,其餘包含保險金申請過程、欠債狀況、劉宇航涉嫌的可能等等,都有許多模糊之處。

酒家女與羽球國手之戀

當年酒家女、驚世媳婦、羽球國手形象不斷出現在報導中,並反覆強調劉宇航不顧家人反對迎娶林于如,這些看似背景資訊,實則與殺人事實沒有強關聯,這些標籤只是加強刻板印象,窄化大眾對真實的視線,透過林于如自傳和記者踏查,更提高我對這樣做法的厭惡。

劉宇航是作為酒客與林于如相識。比起青年時期羽球選手的身份,劉宇航成年後長期無業,沈迷線上遊戲,遇到經濟困難時需妻子與媽媽的接濟,這些問題卻沒出現在當年主流的報導中。

即使林于如不是完美妻子,可是她渴望家庭,是家裡的主要照護者、家族產業的經營者,一開始就不被丈夫家庭看好與社會價值觀,多少影響審判過程中各方對案情的看法,也導致證據不足時,卻做出了「連續」殺人的裁判。

驚世媳婦與驚世女婿

有驚世媳婦,卻不曾聽過驚世女婿,或許女婿這詞太過單薄,社會對他缺乏想像,妻子的原生家庭對他甚至沒有具體的期待,但媳婦就不同了。當年社會為林于如案選擇標籤,顯然是一種集體意識的結果,而這樣模式還是不斷地發生著。

透過扁平化個人的人生經歷,訴諸刻板印象,打造出好先生與驚世媳婦的角色,無非更讓事實掩蓋在「理所當然」底下。被這些謬誤和刻板印象潑及的人,甚至對於已經處在家庭冷、熱暴力結構下的人而言,這無疑是在悲慘案件之外,更加雪上加霜的事。

殺人者的小調

渴望的得不到,曾經得到又失去,曾經試著振作又被擊垮,林于如的一生似乎荒誕又無奈。我會想如果自己在那樣的位置上,我還有能力去愛嗎?或退一萬步來說,我有勇氣光明活下去嗎?到達什麼程度,或許我也會做出可怕的事呢?

我們有時會以為自己喔有許多選擇,別人也是,但實際上社會、文化、天生的資質、家庭背景無不限縮(或框架出)我們的選擇。或許有人可以靠強大意志突破,但那並不是簡單事。我們與惡的距離,也不過如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目十人
16會員
23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筆記、書單和經驗分享。
目十人的其他內容
2024/08/13
在<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中,作者亞曼達.瑞普立探討了衝突的根源及其複雜性。無論是家庭、社會或政治衝突,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來理解與解決衝突,讓人們在競爭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運用作者的見解,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分析衝突,釋放過度的控制慾,並重塑身份認同,最終促進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與進步。
Thumbnail
2024/08/13
在<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中,作者亞曼達.瑞普立探討了衝突的根源及其複雜性。無論是家庭、社會或政治衝突,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來理解與解決衝突,讓人們在競爭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運用作者的見解,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分析衝突,釋放過度的控制慾,並重塑身份認同,最終促進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與進步。
Thumbnail
2024/07/26
<地球盡頭的溫室>是韓國作家金草葉的作品,故事架空在一個有毒落塵散佈在地球的世界,人類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但各地隨即出現政府建立的圓頂城市或由民間建立聚落,最後由科學團隊成功調配出落塵分解劑,讓人類文明回到正軌,然而一起郊區毒蔓延-莫斯瓦納的特殊案件,讓植物研究員亞榮挖掘出另一條關於人類落塵時代的故
Thumbnail
2024/07/26
<地球盡頭的溫室>是韓國作家金草葉的作品,故事架空在一個有毒落塵散佈在地球的世界,人類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但各地隨即出現政府建立的圓頂城市或由民間建立聚落,最後由科學團隊成功調配出落塵分解劑,讓人類文明回到正軌,然而一起郊區毒蔓延-莫斯瓦納的特殊案件,讓植物研究員亞榮挖掘出另一條關於人類落塵時代的故
Thumbnail
2024/07/10
關於西藏生死書是一本關於藏傳佛教哲學的著作,書中談論生命的意義及如何面對死亡,以藏傳佛教哲學出發介紹了西藏生死觀、業力交織的生命、死亡的幻象等主題,並提供了對臨終者的陪伴建議。
Thumbnail
2024/07/10
關於西藏生死書是一本關於藏傳佛教哲學的著作,書中談論生命的意義及如何面對死亡,以藏傳佛教哲學出發介紹了西藏生死觀、業力交織的生命、死亡的幻象等主題,並提供了對臨終者的陪伴建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Thumbnail
《艋舺謀殺事件》故事敘述日本明治年間,台灣特務巡查池中光,與報社記者花野艷雄在萬華散步發牢騷時,無意間在龍山寺的水池裡發現屍體。而著手展開調查,而沒想到幕後牽動一連傳日本、中國與台灣人之間的爭議和事件。這是一部1898年,連在在台灣報刊上的犯罪小說,也是目前台灣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卻身份不明。
Thumbnail
李珍淑,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在這本書中她以專業與感性的視角,來分享案件背後的那些故事。
Thumbnail
李珍淑,韓國第一位女性犯罪側寫師,在這本書中她以專業與感性的視角,來分享案件背後的那些故事。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Thumbnail
林于如案,在臺灣社會對死刑存廢充滿爭議的此刻,正是支持死刑方的最適案例。沉迷六合彩,積欠大批賭債,企圖詐領保險金,八個多月內連續謀殺母親、婆婆及丈夫。如果台灣法律沒有死刑,如何讓此類極惡之人罪刑相符? 林身上的三起殺人罪,在臺灣司法的意義上大概就止與此,直到此書出版......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這一本書一點也不是我會想要看的書,那我為什麼要看呢?是啊,為什麼我要看呢?只是因為在別人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這可以算是報導文學嗎?我只感覺自己閱讀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學型態,而這種型態,剛好在我疲憊而且心情沒有很美麗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
Thumbnail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這一本書一點也不是我會想要看的書,那我為什麼要看呢?是啊,為什麼我要看呢?只是因為在別人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 這可以算是報導文學嗎?我只感覺自己閱讀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學型態,而這種型態,剛好在我疲憊而且心情沒有很美麗的情況下,提供了一個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當年寫了〈血是怎麼冷卻的〉,它聚焦於2012年12月所發生的湯姆熊隨機殺人案,拆解被媒體冠上「人魔」稱號的殺人犯曾文欽,試圖釐到底他的生命旅程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方的?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當年寫了〈血是怎麼冷卻的〉,它聚焦於2012年12月所發生的湯姆熊隨機殺人案,拆解被媒體冠上「人魔」稱號的殺人犯曾文欽,試圖釐到底他的生命旅程是怎麼走到這個地方的?
Thumbnail
一個丈夫無心的玩笑,一個父親無意的舉動,波及一位無辜的路人,一個證人無中生有的證詞,一個無可挽回的荒謬判決,一個女兒無力回天的撕心裂肺救援。 他的簡介只有這兩句,但是根據我看完的感覺,我覺得這本書真正的簡介應該是作者的後記:
Thumbnail
一個丈夫無心的玩笑,一個父親無意的舉動,波及一位無辜的路人,一個證人無中生有的證詞,一個無可挽回的荒謬判決,一個女兒無力回天的撕心裂肺救援。 他的簡介只有這兩句,但是根據我看完的感覺,我覺得這本書真正的簡介應該是作者的後記: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Thumbnail
作者:胡慕情 一直以來我對於死刑這樣的議題是覺得殺人要償命那一派的,沒道理殺人後不果用甚麼形式還可以好好活著。讀完這本書後會讓這樣的理念有所動搖,深思到底"處死"是否真的有意義。 作者胡慕情利用林于如弒親一案講述"罪惡從來就是人與環境交織影響而成的現實,若僅以死或永久隔絕作為手段,對社會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