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兩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據說有一首拉丁文的詩,見於墓誌銘。其中數句,意思是這樣的:「今日的你,昔日的我;今日的我,明日的你。」

同樣的意思,或被化作對聯「今夕吾驅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無論詩句或對聯,無非警惕世人,生有時、死有時。既然凡事總有定時,不如放下執着,放下怨恨,珍惜與身旁的人共度的時光。

可是,人只知道死亡早晚會來,卻不知道何時會來。許多時候,或基於名利,或因為情感,輕則與人口角爭執,重則與人爭鬥衝突。尤其正值壯年,花樣年華,在誰是誰非的關頭,誰會想到明日或是生命終結時,誰會想到退一步海闊天空?

「把每一天,看作是生命裡的最後一天。」這句說話,籲勉我們要改變心態,以至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畢竟說易行難,唯有盡力而為。

有人說,死亡突如其來,比緩步靠近為好,因為來也匆,去也匆,免受痛苦的折磨。可是,也有人話,有準備的死亡,較沒準備的好,因為善終的福份,不是人皆有之。臨終前的囑咐與交託,也可看成是在世生命圓滿的告別。

隨着年歲漸長,出席喪事也越來越多。即使逝者生前沒有宗教信仰,但家人在喪事上也大多會安排一些宗教儀式,期盼若果死亡不是生命的最終站,則逝者在死後的世界能得享平安。

說到這裡,不期然想到,逝者會否喜愛家人代為揀選的儀式?會否喜愛靈堂上的佈置?既然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已是必然。有準備的死亡,看來至少可以為雙方都作好準備。

究竟死亡是否生命的終結?從宗教早已存在於人類歷史的角度看,人似乎傾向相信死亡之後,生命依然存在。具體如何,視乎宗教的看待如何。

無論怎樣,人生在世,所言所行,每每影響他人。分別只在於影響是好是壞,是多是少。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固然人非草木,但生命確實影響生命。例如,今日父母樹立的榜樣,明日成為孩子向他人立下的表率。孩子的言行投射出父母的影子,可說是生命的轉化與延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徐望的沙龍
6會員
4內容數
餘生將盡,記下所見所感。未知他日所寫,只盼隨思隨想。不求閱者無數,但望知音共勉。
徐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0
人生在世,是苦是樂?得的多,還是失的多?地獄與天堂,也許在乎心態,在乎一念之間。命運或者在你手,而人生的意義,則在於你的心。
Thumbnail
2025/01/10
人生在世,是苦是樂?得的多,還是失的多?地獄與天堂,也許在乎心態,在乎一念之間。命運或者在你手,而人生的意義,則在於你的心。
Thumbnail
2024/08/11
「爬格子」是輕鬆小品。在喧鬧的都市,忙碌工作過後,放下腳步,放鬆心情,閱讀類似的散文,可以是生活的調劑,心靈的點綴,也可以是一種療癒吧。
Thumbnail
2024/08/11
「爬格子」是輕鬆小品。在喧鬧的都市,忙碌工作過後,放下腳步,放鬆心情,閱讀類似的散文,可以是生活的調劑,心靈的點綴,也可以是一種療癒吧。
Thumbnail
2024/08/03
餘生將盡,還是動筆寫點甚麼吧。 小時候,對語文的興趣不高,更遑論寫作。課堂上學了記敍文、抒情文、議論文,作文時卻常感到頭昏眼花,一個字也難以下筆。思緒凌亂起來,旁人寫了一整頁的字,我還在望穿秋水,拼着命似的把字從腦海中擠出來。 後來,學習實用文,日子好過了一點,至少寫作有點根據,不用憑空想像。
2024/08/03
餘生將盡,還是動筆寫點甚麼吧。 小時候,對語文的興趣不高,更遑論寫作。課堂上學了記敍文、抒情文、議論文,作文時卻常感到頭昏眼花,一個字也難以下筆。思緒凌亂起來,旁人寫了一整頁的字,我還在望穿秋水,拼着命似的把字從腦海中擠出來。 後來,學習實用文,日子好過了一點,至少寫作有點根據,不用憑空想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有些人可以提早感受到,並努力實踐讓一生變得更好。而無法提早經歷死亡的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那就是……
Thumbnail
 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有些人可以提早感受到,並努力實踐讓一生變得更好。而無法提早經歷死亡的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那就是……
Thumbnail
人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從小由父母或長輩扶育長大,會歷經求學、唸書的過程,在學校會認識同學,開始和一二位建立深厚的友誼,離開學校後,出社會開始工作賺錢,這時候的工作職場不同學校般單純,職場上沒有人是要對你好的,對你好的人當然是要珍惜這緣份,好好感謝與回饋。 2024年5月下旬開刀,爾後休養一個月
Thumbnail
人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從小由父母或長輩扶育長大,會歷經求學、唸書的過程,在學校會認識同學,開始和一二位建立深厚的友誼,離開學校後,出社會開始工作賺錢,這時候的工作職場不同學校般單純,職場上沒有人是要對你好的,對你好的人當然是要珍惜這緣份,好好感謝與回饋。 2024年5月下旬開刀,爾後休養一個月
Thumbnail
其實,我沒有想要活很久,這個我好像也說過了,不是新的話題。我只是常想,如果只剩下那幾年,最終在床榻上還可以想起的是什麼?
Thumbnail
其實,我沒有想要活很久,這個我好像也說過了,不是新的話題。我只是常想,如果只剩下那幾年,最終在床榻上還可以想起的是什麼?
Thumbnail
生老病死,每個人必定會面臨。 隨著年紀增長,回想人生的歷程與相遇的人事物, 不禁想到,是何緣分才讓這些人互相靠攏? 身體一天一天老去,身體的退化逐漸超越自己原本認知的狀態, 疾病也就慢慢地浮現,身體出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看診,孤獨與淒涼的感受縈繞心頭,生病、衰老,使人們反思這一生所為何來?
Thumbnail
生老病死,每個人必定會面臨。 隨著年紀增長,回想人生的歷程與相遇的人事物, 不禁想到,是何緣分才讓這些人互相靠攏? 身體一天一天老去,身體的退化逐漸超越自己原本認知的狀態, 疾病也就慢慢地浮現,身體出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看診,孤獨與淒涼的感受縈繞心頭,生病、衰老,使人們反思這一生所為何來?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生命,並非只能以肉體的形式延續。」
Thumbnail
「生命,並非只能以肉體的形式延續。」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