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前從前有個紅衛兵…… by 凌耿 |大塊出版,201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書名|從前從前有個紅衛兵⋯⋯
作者|凌耿
出版|大塊,2016/01/26


【內容簡介】

再現那場青春殘酷物語、復刻文革天讎錄

50年前,  
他,  
是造反有理的紅衛兵頭頭;  
是投奔自由的反共義士。  
他記得,  
「「天是紅衛兵的天,地是紅衛兵的地!」  
「要讓神鬼一見到我們就發愁,不是我們見了神鬼發愁!」  
他也記得,  
「對著浩浩江水,敢問蒼天,少年壯志知多少。」  
「恐懼又湧上了心頭,我發覺我們是茫茫大海中的兩顆小粟。」  
50年前,我們窺探一個文攻武鬥的扭曲世界;  
50年後,我們閱讀一段飄風驟雨的少年往事。  


文革紀實,作者以當時一名中學生任紅衛兵頭頭的身份,回憶記錄文革初期(1966-1968年),福建紅衛兵鬥爭福建省長葉飛、王于耕夫婦;全國紅衛兵「大串連」;到北京謁見毛澤東主席;批鬥王光美(劉少奇之妻);不同派系紅衛兵持械武鬥廝殺的場面,一直到最後女友梅梅不幸中彈身亡,他隨二哥由廈門鼓浪嶼跳海游泳至金門大膽島,投奔台灣。  


本書為兩岸第一本關於文革的作品,堪稱最早的傷痕文學,最早提供西方世界關於文革中「文攻武鬥」的情況,1972年以英譯本出版,曾獲《紐約時報》以及當時蔣經國總統推薦。

  

中國歷時10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青少年為共產黨不同派系用來剷除異己的工具,他們失學參加紅衛兵,正值青春年華,感性又衝動,充滿理想性又易於盲從附會,逞強鬥狠之下,有人晉升領導地位,有人死亡,有人沒有學歷、與社會脫鉤的結果,是永遠的下鄉。本書是歷史的軌跡,更是活生生一世代年輕人的生死場,青春的殘酷物語。  


除了武場,本書諸多描述溫暖親情、年少純純初戀的文戲,感人至深。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李奭學讚譽「⋯⋯扣人心弦的程度絕不輸金庸」。文革50年後,本書由作者重新校閱、增刪,並執筆新序補綴抵台去美期間的許多「後來⋯⋯」,同時配合照片首度公開個人的心路歷程,彌足珍貴。



閱:紙本


會買這本書是這樣的,如果在其他時候我真的不確定會不會買這本。就跟書中別人的推薦序提到的類似,推薦序撰文者提到回老家時在書櫃上發現了一本書——《天讎: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

我小時候也在清理姑姑的書櫃時發現這本書,稍微翻了一下,但因為印刷字體蠻小的,排版也跟一般的書不一樣,看沒幾頁就放回架上了,那時好像才要念國中,也許沒興趣是正常的吧?但稍微翻了翻,還是看到了關鍵字,這是本關於紅衛兵的故事。


儘管當時沒興趣,但還是記住了書名。前幾年蝸居天龍國時,閒來沒事就會去逛中山地下書街,看看有沒有回頭書展可以撿點有趣的書。那時也看見一本與紅衛兵相關的小說—梁曉聲《一個紅衛兵的自白》,當下想到家裡那本,所以忍不住也買了梁曉聲這本,以為可能是後來再版有改名之類的,雖然心底覺得跟印象不一樣(只記得書名沒有記作者),但因為回頭書六本五百元很便宜,買錯……買錯就算了,大不了看完後賣掉嘛。

後來搬回家,書當然也跟著回家,兩本果然是不一樣的書啊,至於不一樣在哪?過了這麼多年,始終沒看完,所以我也說不出來。等看完再說吧。


大概是文革離我們很遠,只存在課本以及相關作品上而已,所以很難想像紅衛兵到底做了什麼,在我印象中,課本也只是說文革那十年,對中國影響很大,傳統文化被批判,文物書籍被毀損,學生批鬥老師,是傳統文化的一大浩劫。但看了作者的敘述,原來比我想像的還要殘酷許多,而且竟然是這樣的收場。


不只是學生鬥老師,也鬥高官,學生們自以為在完成什麼偉大的事情,可以改變什麼吧?但到頭來才發現其實也只是被政治人物利用而已,毛澤東想要鬥倒劉少奇,想要重新掌權,雖然初期表現的十分倚重紅衛兵小將,但到了最後大家才發現,其實能當權的,只有毛澤東而已,他們這些學生做的又算什麼呢?誰又在乎他們這些紅衛兵死了多少人呢?


我以前只以為在文革中多半是對所謂的壞分子、走資派、黑五類等等的人才手段殘酷,卻忘記連紅衛兵也會分派系。即使以學生為主,分派奪權時,也可以打得這麼慘,就好像真的在打仗一樣。


不在那個氣氛中比較能看清是非對錯,雖然就算是旁觀也不見得全然正確。凌耿一開始意氣風發,充滿理想,但文革開始兩三年內,一開始的戰友,慢慢的也改變了,也不是所有人都心存著良善,會不會有更多人只是因為氣氛使然呢?而多數的人就像書中說的,沒有關係到自己時都沒關係,所以可以選擇派系支持,但演變到最後常常流血衝突,是當初發動文革的人想得到的嗎?


也不太需要去說他們做錯什麼,課本都已經說過,很多作品也都說過了。


二哥倒是蠻特別的。前面對二哥的著墨不算太多,大致上都是凌耿想參加紅衛兵的串連到北京見毛澤東,家裡人都覺得危險,只有二哥鼓勵他去,希望他自己親眼見見。有些事情只有自己親眼見過,才能有最真實的感觸。時代真的太遠了,對於他們描寫的北上火車途中的悲慘境況,真的難以置信,畢竟那時剛經歷大躍進之後嚴重饑荒,有的地方看起來很慘是正常,但對於現代人真是太難想像了。


後面也說了原來二哥很早就對共產黨失望,對現狀不滿,寫過文章批評,卻因此被檢舉。作者之所以會逃到台灣,一部分也是因為二哥的關係,另外就是女友梅梅意外身亡及對黨的失望吧。


不知道二哥之所以會發現共產黨的不對勁契機是什麼,也許那個時代像二哥一樣的人不少,只是我們不知道,或者早被鬥死了。


書中是講文革初期當紅衛兵的那些事,結束在與二哥游泳往金門的那一夜,在海上,他們就像兩顆粟子一樣渺小。


新序還提了到台灣之後的日子,增加了許多照片,其中一幅提及了大哥,說是最後自殺了。自序沒有特別提他跟二哥離開後,那些親人如何了,只提到後來與母親一同生活,多年後也返回中國,下榻的是當年用來當辦公室的那間房,心中滿是感慨吧。雖然沒有提及,但沒有出來的親人,日子也是挺不好過的吧?再提也沒什麼用了。但來台灣後,台灣正值白色恐怖,不知道二哥會否覺得與心中所想的有落差,兩邊的政權是不是都讓他失望了呢?

 

--

2017/10/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淘之樂多的沙龍
13會員
340內容數
各種心得紀錄。讀墨電子書網址為AP回饋連結
淘之樂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故事篇幅比想像中短,很快便完讀。 既美味且溫馨的故事。
2025/04/28
故事篇幅比想像中短,很快便完讀。 既美味且溫馨的故事。
2025/04/28
在這篇故事中並沒有出現哥哥好友提及的老闆娘,想來老闆娘也是能夠重現回憶美食的關鍵人物,不知道料亭的人們會不會也擁有自己的故事。想必其他篇章也如同此篇,除了能從文字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感傷之中又帶著溫馨的力量,用完餐後,再次得到面對生活的力量。
2025/04/28
在這篇故事中並沒有出現哥哥好友提及的老闆娘,想來老闆娘也是能夠重現回憶美食的關鍵人物,不知道料亭的人們會不會也擁有自己的故事。想必其他篇章也如同此篇,除了能從文字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感傷之中又帶著溫馨的力量,用完餐後,再次得到面對生活的力量。
2025/04/28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重返社會以及與同事的關係轉變也都在意料之中,但讀來依舊溫馨感人。期待讀到完整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28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重返社會以及與同事的關係轉變也都在意料之中,但讀來依舊溫馨感人。期待讀到完整的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這本書是關於中日抗戰的歷史書籍,描寫了當時的場景和家庭失散的故事,充滿了生動的例子。作者深刻地描述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和家庭失散的痛苦。
Thumbnail
《一滴淚》 這是我第一本讀到中國知識份子從反右到文革的回憶錄,是在大學歷史週的時候入手的。 作者巫寧坤(我會一直記成巫仁恕……),抱著為新中國服務的心情,從美國留學回中國。當時就有一位朋友不願回去,苦笑著說理由:「不想回去被人洗腦子」。
Thumbnail
《一滴淚》 這是我第一本讀到中國知識份子從反右到文革的回憶錄,是在大學歷史週的時候入手的。 作者巫寧坤(我會一直記成巫仁恕……),抱著為新中國服務的心情,從美國留學回中國。當時就有一位朋友不願回去,苦笑著說理由:「不想回去被人洗腦子」。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大本書裡描述的是民國時期學術大師們冒著抗戰的炮火,隨著中研院與西南聯大的遷徙,由中原流亡西南(昆明 重慶),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傅斯年、胡適、梅貽琦、錢穆、陳寅恪、吳晗、聞一多、朱自清………
Thumbnail
中學時期教科書傳授的刻板條文,囫圇吞棗、死背硬記,不求歷史緣由,只問考試成績,生活只有上學放學,放假與死黨鬼混;慘綠少年豈懂戰亂之苦,南韓是友,日寇為敵,中共稱匪;而今眼花中年旁觀時代遽變,南韓競逐,日本似友,中國崛起。
Thumbnail
中學時期教科書傳授的刻板條文,囫圇吞棗、死背硬記,不求歷史緣由,只問考試成績,生活只有上學放學,放假與死黨鬼混;慘綠少年豈懂戰亂之苦,南韓是友,日寇為敵,中共稱匪;而今眼花中年旁觀時代遽變,南韓競逐,日本似友,中國崛起。
Thumbnail
《天讎  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是第一本以中國『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第一身傳記,透過十六歲青年 凌耿的經歷介紹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間新中國的國情。當年《紐約星期日報》寫過這樣的書評:「我們衷心地勸告:別漏讀這本書。」
Thumbnail
《天讎  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是第一本以中國『文化大革命』為題材的第一身傳記,透過十六歲青年 凌耿的經歷介紹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間新中國的國情。當年《紐約星期日報》寫過這樣的書評:「我們衷心地勸告:別漏讀這本書。」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一個所有人在求學生涯都聽過的名詞,「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或許有些人還能琅琅上口,卻鮮少人知道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從前從前有的紅衛兵......》以自傳的形式,由作者凌耿帶領讀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彷彿在現場經歷了整個過程。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一個所有人在求學生涯都聽過的名詞,「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或許有些人還能琅琅上口,卻鮮少人知道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從前從前有的紅衛兵......》以自傳的形式,由作者凌耿帶領讀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彷彿在現場經歷了整個過程。
Thumbnail
把紅衛兵等字眼,套用在香港社會,開始變得合乎事實,尤其是 21/7 元朗西鐵站發生恐怖襲擊之後,鼓吹愛國力量抗暴,利用人民武鬥人民,重演文革血腥武鬥的日子,可能為期不遠。
Thumbnail
把紅衛兵等字眼,套用在香港社會,開始變得合乎事實,尤其是 21/7 元朗西鐵站發生恐怖襲擊之後,鼓吹愛國力量抗暴,利用人民武鬥人民,重演文革血腥武鬥的日子,可能為期不遠。
Thumbnail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Thumbnail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Thumbnail
【#當年今日】 #5月10日 1933年今日,親「納粹」學生響應「納粹黨」號召,在柏林市內,公開焚燒兩萬本被視為違反「日耳曼民族精神」的書籍——他們用4大輛卡車將書運到「柏林劇院」前的廣場,當眾燒毀。
Thumbnail
【#當年今日】 #5月10日 1933年今日,親「納粹」學生響應「納粹黨」號召,在柏林市內,公開焚燒兩萬本被視為違反「日耳曼民族精神」的書籍——他們用4大輛卡車將書運到「柏林劇院」前的廣場,當眾燒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