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 & 碳交易是現在企業常常討論的議題,畢竟2025年針對排碳大戶要正視開徵碳費,企業要努力減碳符合法規規定,有些企業還可能透過碳交易賺一筆
台灣的碳權 & 碳交易規定上的邏輯跟國際間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各國的碳交易所的交易規則仍有些不同。以下文章就來介紹碳權、碳交易相關的知識~
碳權是什麼:
- 碳權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權,碳權通常以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1公噸的碳排放為1單位,讓國家或企業可以計算減碳總量
- 碳權逐漸發展成可交易的產品,讓政府或民間單位可以買賣碳權,做為碳抵換
- 碳權交易的類型分為強制性市場與自願性市場
強制性碳市場:
歐盟各國、紐西蘭等國家,基於巴黎協定及締約國會議,規範各產業的排碳大戶,設定其排碳量上限,因此對企業而言:
- 企業的排碳量是有上限的,不能無限排碳
- 企業努力減碳,讓碳排放低於上限,這「碳權」額度可以賣給其他人
- 企業若碳排放超出上限,就需要購買其他人多出來的碳權來達成減碳目標
自願性碳市場:
- 自願性碳市場則由企業主動發起,透過造林、使用再生能源設備等減量計畫,取得政府或國際機構認證後換取碳權
- 沒有上限,且非強制的制度,即使未被政府管制碳排放量的企業也能參與
碳權如何取得:
企業可以透過各種減碳的專案,像是造林、使用再生能源設備等,向國內外的機構申請認證,以台灣來說的話: 像是 SGS/BSI/TUVRH/BV …等等都包括在內;以國外來說的,像是 VCS/GS/CDM …等等都包括在內,經過認證的碳權才能在碳權交易所上交易
台灣碳權交易現況:
- 由國發會與台灣證券交易所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年8月7日正式掛牌;其中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於2023年12月22日上線
- 屬於自願性碳交易市場
- 非公開交易形式
- 台灣碳權交易分成三大類,分別是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及國際碳權交易
台灣碳權交易類型:
- 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由企業主動發起,如業者自願減量後有超額碳權,即可透過碳交所賣給需要碳權的企業
- 增量抵換: 當企業碳排放如有增加,就需要透過其他來源進行抵換。增量抵換額度包括多項減碳措施,如汰換老舊汽機車、照明設備等所取得之抵換額度,這些抵換額度,可用於環評案需求
- 國際碳權交易: 目的為協助企業減碳,確保台灣碳權交易公平且透明,規則與國外碳交所不太一樣
- 碳權取得: 依規定須為公司、工廠、行政單位等事業體,自然人不能申請。事業體在向環保署申請自願減量專案,經過第三方驗證後,授權機構才會核發碳權
國際碳權交易規則: (呈上個段落第三點)
買賣資格: 買方以本國法人為限,賣方得為外國或本國法人
交易時間: 平日上午9點到下午3點30分
交易方式: 預收碳權及款項
成交方式: 依牌價零售,首批每噸價格約在5~15美元
交易單位: 一噸二氧化碳當量
交易貨幣: 美元
買後交易: 購買碳權後僅能持有,註銷或移轉至買方國際碳權核發機構的帳戶,不得再於碳交所平台轉售
台灣企業情形 & 交易實例:
- 企業可購買碳權抵減排放量,降低碳費金額
- 企業開發案在環評被要求需抵減一定比例,可購買碳權完成環評承諾
- 奇美實業於2022年4月加入新加坡的全球碳權交易平台(CIX),購入一萬噸碳權,來源為東埔寨及祕魯的森林自然保育專案,成為首家在CIX平台完成碳權交易及抵換的台灣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