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ble Diffusion 讓單機生成圖像成為可能,但既然在本機運行,產圖效率當然受設備影響。因此人們想到將計算直上雲端,Google colab 成為電腦不夠強的人也能試玩 AI 生成的救星。
但我從未嘗試,因為 colab 作為借別人家的服務,倘若被判定為閒置狀態會突然把你的連結停掉。即便你的視窗一直停在該分頁,偶爾動一下避免被當作閒置,12 小時過去照樣 Runtime disconneted.
排隊最難熬的是乾等待,倘若這段空檔能做別的事,不知不覺就排到了。我活用如此排隊心理學等待電腦跑圖,一次設個 4~6 張讓筆電慢慢跑,自己同時做別的事情,告一段落再來檢查。如此蕃茄鐘工作法倘若電腦效能變好、產圖變快,反而不知所措。以至於如此閑散的我首度注意到用 colab 跑 SD webui 的討論,說來慚愧——
——是 4/21 傳出 Google 將限制此行為。
Colab 負責人表示,這項服務是要提供給用戶體驗、嘗試免費運算,但在上面跑 SD webui,只是當免費 GPU 用而已啊!
似曾相似的情況發生在一個月前,3/30 Midjourney 宣布暫停這項工具的免費試用,原本各媒體推測可能因為該公司擔憂服務被用於生成假照片,但執行長 David Holz 說明並非顧慮假照片風險,
而是大量帳戶為了免費試用不斷辦一次性免洗帳號,甚至還出現教學影片。
短短兩個月,AI 生成圖像免費管道封閉消息接連傳出,可見人們對於圖像生成的需求如此之大、趨之若鶩的流量多達企業無法忽視的程度。
問題在於,這股流量奔向何方?
2023/5/1,日本繪師「荻pote」表示在網路上發現冒用自己名稱所發佈的 AI 圖,呼籲別將 AI 工具誤用。
然後某用戶貼出類似該繪師畫風的圖像,嘲諷說在沒版權的情況下,仍透過 AI 依靠 Pixiv FANBOX 在四月賺了不少。此事引發軒然大波,但網友後續追蹤卻找不到該用戶留言嘲諷時貼出來的資訊,怎麼也無法證實有人的確冒用該繪師的畫風,憑藉大量贊助費月入數萬。
這些事件彷彿將 AI 圖像生成勾勒成了無本生意,電腦不好沒關係,蹭 Midjourney 免費試用額度、借 colab 的 GPU、用 Civitai 上當季火紅動漫畫角色搭配知名繪師畫風 LoRA、生成大量圖片後丟上 Pixiv,即便 AI 生成多少有點缺陷,量大管飽開 FANBOX 總有人投錢支持。
如果說上篇文章提到,藝術家社群對 AI 圖像生成技術的反制,可歸咎於他們對技術不了解導致的外部影響,這篇提到的就是 AI 社群裡某些人行為導致的內部問題。大概是我沒商業頭腦吧,身為 AI 使用者那段時間卻只靜靜看笑話,既然想把藝術創作搞成大量生產流水線工廠,那設備成本就乖乖自己扛,人家虛擬貨幣挖礦好歹還會規劃礦場呢!
笑歸笑,時勢發展仍需謹慎以對,倘若前面隨意推敲的工作鏈存在,既然生產端的免費產圖管道因故封殺了,
供應端的資源分享也要殺,這樣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