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之前剛好聽了解說,可以來分享一下對這個政策常見的迷思。
這個政策原名是《2030雙語國家政策》,由於這個名稱造成許多混淆,會讓人以為我們要成為雙語國家,所以現在名稱是如標題這樣。這個政策在推行之初缺乏清晰度,所以如何實施在當時是不明確的,這導致了不同的雙語教學計畫目標分歧的狀況,關於學科的教學和語言能力的提升何者為重,一直沒有明確的定論(嗯但現在已經確立了,如下)。
首先,雙語教育並不是全英授課。
其初衷在於的創造使用英語的情境,讓學生習慣使用、不害怕開口說,所以本質上跟英語教學是有區別的。英語教學的作用在於提升「語言能力」本身,而其他科目的雙語教育,作用在於「建置使用英語的情境」,也就是說,對於雙語政策的推動而言,英語教學和雙語教育缺一不可。
其次,這個政策並不期待所有人都成為雙語能力者。
因為實務上也不是所有產業都有這樣的需求,但當我們要閱讀最新的資訊,或者往歐美國家交流、發展,都是需要英文的,因此,培養國際強勢語言的能力,主要是為了能夠增加應用和額外的競爭力。
最後,以新加坡為目標其實並不合理。
新加坡是雙語國家有其政治歷史的脈絡,台灣則是一直以中文為主的國家,他們在國小低年級階段,一週可能有1/2的時數(含一半母語和一半英語)都是語言課程,我們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國家,基本在實務上不可能複製一樣的歷程。再者,他們即使走出校園,英語在社會上也是隨處通用的,相較之下,我們的學生走出校園之後,基本上還是使用中文與外界互動。
這是為什麼我們不該老想著要把台灣變成第二個新加坡, 因為我們不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並沒有要在2030直接咻一下變雙語國家,別被媒體誤導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任何東西剛出來,一定都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斷的更新和調整,罵歸罵,事實上教育本就是持續而長期推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大家理解這一點。
後記:
後來在講座之後,和朋友聊現場的情況,覺得我好像太快被說服了。
越往中央、政策制定者、計畫推動者,由於離第一線太過遙遠,都難免會有不夠接地,過於理想化的問題。這種影響範圍很大的政策,或許在資源比較充裕,社經地位也偏高的北部,是比較容易推行多,因為學生可能原本就有一定的程度。
然而中南部和偏鄉卻不一定,光是如何獲得同等的資源,可能都是個難題。學生程度上可能也會有一定的落差。而且中央跟地方負責的機關,好像在執行上也很容易出現斷裂,就是會開始有各自表述的問題,或者出現一些本末倒置的情況。
所以我要註明一下,以上內容是比較高層的人員,從理論和藍圖出發的觀點,這雖然確實反映了政策的大方向,但實務上還是會有各種麻煩。
以上分享給想了解該政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