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被低估的微軟執行長 Steve Ballmer:如何讓微軟站上顛峰、再次崛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Hi 我是 VK~

過去我們聊過微軟現任執行長 Satya Nadella,如何透過布局混合實境、量子運算,以及人工智慧三大領域,帶領微軟再次崛起。

讓 Nadella 能夠帶領微軟「刷新未來」的本錢,有部分都得歸功於前任執行長 Steve Ballmer 打下的基礎。

這期我們來聊聊 Steve Ballmer 成為微軟執行長的成就與挑戰。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如果說 Nadella、Tim Cook 等科技巨頭執行長們,總是給人冷靜、沉著的個人特質,那麼 Ballmer 完全不是這個路線的。他在過往微軟大會上的片段,後來都變成各種 GIF 的迷因。

不管是他用超誇張的動作跳舞出場、汗流浹背地用高亢的聲音連續喊了 14 次的「Developers! Developers! Developers!」,或是他在 1986 年推廣 Windows 1.0 的影片中,用浮誇的電視銷售口吻來賣作業系統。(不得不說這一分鐘的片段,看了都讓人好想買阿)

也正因為這樣熱情、傻氣的風格,很容易讓人低估 Ballmer 真正在微軟的成就。實際上沒有他的先見之明,提造布局雲端事業,可能無法見到微軟雲端運算平台 Azure。

當然,沒有人是完美的,Ballmer 曾經出現好幾次的錯誤決策,讓微軟錯失重要趨勢。Windows 能載舟也能覆舟,Ballmer 曾靠著 Windows 讓微軟在個人電腦時代下成為最重要的玩家,以創新者之姿挑戰現任者 IBM,卻也正是因為創新者過去的戰功,讓微軟陷入了兩難、遲疑,最終錯過了行動裝置的時代。

成為第 30 號員工,接下微軟業務經理

時間倒回到 Ballmer 還在念哈佛大學時,他的室友正是 Bill Gates,因為是舊識的關係,後來在微軟成立的五年(1980 ),Gates 親自說服他從史丹佛大學 MBA 輟學、來當微軟的業務經理,並成為第 30 位員工。

這時的 Gates 開出相當優渥的薪水年薪 5 萬美元、8.5% 的股份。在當時除了共同創辦人 Gates、Paul Allen 之外,沒有人有拿股權,而 Ballmer 是第三位拿股權的員工(後來在 IPO 後,股權稀釋為 7.5%)。這不難看出 Gates 有多想要 Ballmer,或許是在當時看見了他銷售、談判的潛力。

雖然有不少人會認為 Ballmer 能加入微軟是因為 Gates 的同學,這實際上低估了 Ballmer,他的數學和分析等能力都相當厲害,甚至在一年一度的大學生數學競賽贏過 Gates。Ballmer 在大學時期以為他以後會從事科學或數學方面的工作,但後來他發現自己更喜歡和人互動,最後雖然沒有從事數學等研究工作,卻讓他在微軟大放異彩。

很多微軟同事形容 Ballmer「對數字有著強烈的直覺,在剖析商業計劃和財務預測時非常善於分析。」和 Gates 相比,Ballmer 擁有完全不同的人格特質:非常外向、善於社交。

當時微軟面臨的棘手難題有關:和 IBM 打交道,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這麼想要 Ballmer。

raw-image

開局第一個任務:談下與 IBM 的合作

在 Ballmer 加入的幾個月後,他迎來第一個任務:談下與 IBM 的合作。

1980 年,IBM 計畫進入個人電腦市場時,他們需要一個 16 位元的作業系統。這時 IBM 想跟微軟合作,這後來也成為微軟在發展上的轉捩點。

在當時微軟是程式語言直譯器的供應商,尤其以 BASIC 聞名。我們之前在 ARM 那期中也有提到 BASIC,它主要是早期微型電腦的預設應用程式,可以簡化寫程式的過程,允許用戶輸入和運行 BASIC 程式。

微軟是唯一能提供所需軟體的公司,IBM 無疑需要和微軟合作。雖然微軟有針對程式設計語言的軟體,但他們還沒有 16 位元作業系統,需要有作業系統才能進入程式設計環境。

這也不是大事,因為在當時已經有個現成的作業系統產品 CP/M,微軟想用 CP/M 就好。但事情沒這麼簡單,IBM 想要 IBM PC 有定製的作業系統、微軟和 CP/M 的開發者 Gary Kildall 沒有喬攏合作案,最後球還是回到了微軟身上。

IBM 在不到一年後就要發貨,沒時間從零開發,他們的解決方式非常直覺:花錢買授權。時機也很剛好的,在 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 的工程師 Tim Patterson 開發了 16 位元的作業系統「QDOS」,微軟花了 75000 美元買下所有授權後,拿回去建立他們自己的版本。

有趣的是,Patterson 離開原本的公司、加入微軟,和當時的團隊一起建立新的 DOS 作業系統。最後,他們把作業系統改名為 MS-DOS,並授權給 IBM。

這筆 Ballmer 和 Gates 一起談下來不到八萬美元的投資,在之後為他們帶來巨大的回報,從與 IBM 合作的 MS-DOS、接下來微軟在 Windows 95 以前的產品,都是基於 DOS 的產品上,這為他們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IBM PC

IBM PC

靠著每份 5 美元的作業系統授權金,創造微軟金雞母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跟我一樣的疑問:微軟如何靠著 MS-DOS 作業系統,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收入。當時微軟在授權談判中留了一手:他們可以將 MS-DOS 授權給其他硬體製造商,並沒有限制只能提供給 IBM。

在這前提之下,他們以每份 5 美元的價格授權 MS-DOS。簡單來說,IBM 是個人電腦市場的主導者有基本盤外,這時市場上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與 IBM PC 相容的電腦,他們會採取微軟的 MS-DOS 作為標準 PC 作業系統,微軟就能從這些硬體廠商每銷售的電腦上賺到 5 美元。

不知道當時他們當時就看出來,還是剛好直覺想到。微軟借助 IBM 的力量成為市場上作業系統的主導者後,幾乎善用了軟體的特性:軟體可以無限複製、軟體的邊際成本趨近為零,每多一台個人電腦使用 MS-DOS 作業系統幾乎是零成本,而且他們完全擁有訂價權,可以在未來提高售價。成為主導者後,也讓他們可以建立生態系,開發者會開始為 MS-DOS 建立應用程式,理想上會吸引更多用戶、開發者用微軟的產品。

MS-DOS 幾乎是整個 1980 年代個人電腦 (PC) 的主要作業系統,Ballmer 在談下與 IBM PC 合作,也奠定了微軟在個人電腦產業中的關鍵玩家。

IBM PC DOS 1.0,來源: Remi's Classic Computers

IBM PC DOS 1.0,來源: Remi's Classic Computers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820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VK科技閱讀時間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K科技閱讀時間
30.5K會員
94內容數
Hi,我是 VK~ 好奇科技發展、想看懂科技趨勢和新創的眉角。決定每週記錄下那些我感興趣、還看不懂的事。這裡會聊很多科技公司、新創,他們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VK科技閱讀時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Hi 我是 VK~ 「如果我要做到第四種運氣,也就是獨特性格/角色帶來的運氣(Luck from your unique character,你是某領域的佼佼者,當機會出現,它會直接找你,因為只有你能做這件事),那我就要開始做個人品牌嗎?」 有天,上次在 Podcast 跟我們聊 Wiz 的朋友
Thumbnail
2025/04/28
Hi 我是 VK~ 「如果我要做到第四種運氣,也就是獨特性格/角色帶來的運氣(Luck from your unique character,你是某領域的佼佼者,當機會出現,它會直接找你,因為只有你能做這件事),那我就要開始做個人品牌嗎?」 有天,上次在 Podcast 跟我們聊 Wiz 的朋友
Thumbnail
2025/03/03
Hi 我是 VK~ 過去介紹過幾次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的傳記,有創辦人自己寫的《張忠謀自傳》,或是很不像自傳體的《創建之道》,或是請傳記作家 Walter Isaacson 幫忙撰寫的《馬斯克傳》都討論過。隨著介紹的次數越多,也深深感受到這些故事背後極具獨特、難以複製的特性。 大概在半年到一年前,
Thumbnail
2025/03/03
Hi 我是 VK~ 過去介紹過幾次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的傳記,有創辦人自己寫的《張忠謀自傳》,或是很不像自傳體的《創建之道》,或是請傳記作家 Walter Isaacson 幫忙撰寫的《馬斯克傳》都討論過。隨著介紹的次數越多,也深深感受到這些故事背後極具獨特、難以複製的特性。 大概在半年到一年前,
Thumbnail
2025/02/03
Hi 我是 VK~ 年前《ACQUIRED》更新了最新一集,他們來到台灣訪問台積電共同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看了這集後,馬上把《張忠謀自傳》上下冊找出來看,開始看後、只有後悔沒有早點看,文字非常精煉優雅,每個不同的故事,都能感受到他的真實情感。 會有這場訪談的緣由,是《ACQUIRED》主持人 Be
Thumbnail
2025/02/03
Hi 我是 VK~ 年前《ACQUIRED》更新了最新一集,他們來到台灣訪問台積電共同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看了這集後,馬上把《張忠謀自傳》上下冊找出來看,開始看後、只有後悔沒有早點看,文字非常精煉優雅,每個不同的故事,都能感受到他的真實情感。 會有這場訪談的緣由,是《ACQUIRED》主持人 Be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先前 OpenAI 宮鬥中, Microsoft 執行長 Satya Nadella 力邀 Sam Altman、Greg Brockman 加入 Microsoft。 這也被外界認為是相當聰明的一步。但後來 Altman、Brockman 都回到了 OpenAI。 這期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先前 OpenAI 宮鬥中, Microsoft 執行長 Satya Nadella 力邀 Sam Altman、Greg Brockman 加入 Microsoft。 這也被外界認為是相當聰明的一步。但後來 Altman、Brockman 都回到了 OpenAI。 這期
Thumbnail
儘管微軟對於年輕一代相當陌生(很常用了軟體卻不知道公司在幹嘛),甚至沒有掌握當前終端消費者為主的手機市場,但微軟可不是靠併購、只會灑錢的有錢老頭(?)喔,在這幾年已經成功轉型,從 PC 巨頭轉變成以 B2B 雲端為主的生產力巨頭。
Thumbnail
儘管微軟對於年輕一代相當陌生(很常用了軟體卻不知道公司在幹嘛),甚至沒有掌握當前終端消費者為主的手機市場,但微軟可不是靠併購、只會灑錢的有錢老頭(?)喔,在這幾年已經成功轉型,從 PC 巨頭轉變成以 B2B 雲端為主的生產力巨頭。
Thumbnail
微軟靠雲端轉型成功,而促成改變的關鍵,是在 2014 年上任的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手中完成的。到底納德拉是如何讓微軟這個老公司的官僚文化鬆綁的?究竟他做了什麼?
Thumbnail
微軟靠雲端轉型成功,而促成改變的關鍵,是在 2014 年上任的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手中完成的。到底納德拉是如何讓微軟這個老公司的官僚文化鬆綁的?究竟他做了什麼?
Thumbnail
信念,主要是由你所吸收的各種資訊所形成,我們某方面覺得一直表現不好或是害怕、恐懼的事情,很大程度地都可能是因為一些固有信念造成的。《刷新未來》(Hit Refresh)的微軟現任領導人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就是他在不變的價值中融入新的信念,成功帶領微軟成為擁抱雲端的公司。
Thumbnail
信念,主要是由你所吸收的各種資訊所形成,我們某方面覺得一直表現不好或是害怕、恐懼的事情,很大程度地都可能是因為一些固有信念造成的。《刷新未來》(Hit Refresh)的微軟現任領導人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就是他在不變的價值中融入新的信念,成功帶領微軟成為擁抱雲端的公司。
Thumbnail
本書於2018年1月3日出版,至今也超過5年,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半自傳、團隊領導以及分享微軟理念與價值的書。
Thumbnail
本書於2018年1月3日出版,至今也超過5年,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半自傳、團隊領導以及分享微軟理念與價值的書。
Thumbnail
1997年的時候,蘋果面臨到經濟危機,微軟作為蘋果多年的競爭對手,竟然選擇注資蘋果。 在蘋果面臨危機時,微軟不斷地推出Windows的改良版本擴大普及率,IE也成為最多人用的網頁瀏覽器,微軟看似迎來盛事年華時,蓋茲卻出其不意,決定在2000年時,讓出自己CEO的位置。
Thumbnail
1997年的時候,蘋果面臨到經濟危機,微軟作為蘋果多年的競爭對手,竟然選擇注資蘋果。 在蘋果面臨危機時,微軟不斷地推出Windows的改良版本擴大普及率,IE也成為最多人用的網頁瀏覽器,微軟看似迎來盛事年華時,蓋茲卻出其不意,決定在2000年時,讓出自己CEO的位置。
Thumbnail
這本書剛出版時就想讀,卻一直被別的書插隊,建立在這三年對於雲市場與微軟商業模式的分析研究,希望通過這篇讀後感將自己的心得總結(很喜歡本書官宣影片結尾的一句話:“To make great things happen, you not only need to act, but to DREAM!)
Thumbnail
這本書剛出版時就想讀,卻一直被別的書插隊,建立在這三年對於雲市場與微軟商業模式的分析研究,希望通過這篇讀後感將自己的心得總結(很喜歡本書官宣影片結尾的一句話:“To make great things happen, you not only need to act, but to DREAM!)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