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感謝各位看倌們的愛心支持!上一篇收穫我在方格子至今為止最多的愛心數,感受到滿滿的鼓勵阿,那就繼續寫吧~
在8月初大震盪之後,盤勢還是繼續悶,筍子還是吃好吃滿...尚未平復...(哭)
今天來分享一些輕鬆的,聽聽多頭領軍Tom Lee的看法!影片出自Bankless,關注加密貨幣領域的朋友們應該都不陌生的頻道:
這支影片上傳的時間點是2024/8/7,想必也是經歷大跌宕之後,全球的散戶韭菜們驚魂未定,大家都要來喝點多頭雞湯,找回一些信心!
這頻道雖然不屬我通常固定觀看的,但本集內容關於整體市場、宏觀面的看法,多於加密貨幣,大家參考看看~ 以下為翻譯和心得筆記:
牛市結束了嗎?當然還沒!
影片開頭,主持人就如此總結來賓的看法:"It's not over, not by a long shot."
Ryan先是憶起2017年,當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尚未在華爾街流行之前,Tom Lee那時對加密貨幣的態度已是看多,而原本認為他有點瘋狂的主播或許在2024已經改變觀點。
- 問:有人管這次大跌叫作Black Monday,以太幣跌了25%、比特幣跌了15%,究竟是甚麼事件?
答:好問題,我們或許永遠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我認為高機率是這兩件事:
其一,我認為最直接的觸發因素是上週五的就業報告,顯示七月份(非農)就業疲軟,新增就業人數只有11.4 萬人,是自疫情以來的首次重大失誤(the first big misses),讓投資人心生恐懼的兩件事:按Sahm Rule顯示你已經處在衰退中了;另外,Fed明明有機會在兩天前的FOMC降息,但卻沒有,所以市場恐慌了,Fed在9月到來之前無法做任何事。這給了市場下行壓力,我認為這是第一個觸發因素;
其二,在同一週日本央行BoJ將隔夜利率提高了 15 個基點,升至0.25%,是日本自金融危機以來最高的隔夜利率,導致日圓套利交易反轉(a reversal of carry trades)。我們無法確知,但有許多恐慌和去槓桿(deleveraging)在發生。
- 問:到底有多糟呢,看看VIX...這次指數尖(spiky)的和2008金融危機以及2020 Covid一樣了...到底後續餘震的持續機率,是怎樣?
答:仍未知何以VIX如此飆升,有很多原因,基本上此指數是預期市場波動,是因為日圓套利交易已經變為空頭市場,還是因為這幾天的多頭被困住了,或者只是因為市場如此不確定到底發生了甚麼...肯定有大量恐慌和margin calls,很多散戶爆倉,而我認為高淨值資產人士和機構們昨天實際上正在買入。
- 問:你認為有無主要基金被掃出場嗎?我們觀察加密貨幣,就只是賣!賣!賣!...
答:作空波動性是一個擁擠的交易( short volatility was a crowded trade),去年一些個較小的spike已經造成許多避險基金損失了,所以如果接下來幾天陸續有些倒下的我也不意外。
跌完了沒?
- (大家最關心的)主持人再問:是跌完了,會恢復原本的牛市?還是會有更糟的即將到來,更多下跌、更多波動?你覺得是哪種?
答:我們的觀點是,這是一個成長恐慌(a growth scare),不管大跌的觸發因素是周五的就業報告,還是日圓套利交易平倉,無論如何對市場來說都是暫時性的影響。若擔心這將產生更大的影響,那就意味著人們相信經濟衰退已經開始,聯準會無法採取行動去遏制漣漪效應,或金融市況緊縮到需要更多介入,而本質上削弱了股市復甦的能力...等。但昨天很多人都在談論大屠殺主要是在股市,債市實際上表現得很好,無論你看 Triple C 還是高收益、利差或債券波動性...所有這些實際上都表現得很好。所以,這看起來確實很像股市恐慌(an equity panic),而你知道的經驗法則(a rule of thumb),我們過去在JP Morgan用的"Bonds lead stocks",當股市出現這樣大的分歧、出現恐慌,這表示人們試圖取得流動性,未必是對於某些情勢*已經改變的反應。 (*我的解讀,基本面未必出現改變)
If the selling frenzy is over,
the recovery should be pretty sharp for risk assets.
*哇嗚~這話可給了多頭如我,喝上暖心雞湯了這是...
- 問:那我們就說這是「成長恐慌」好了,你的基本情境假設是?
答:接下來會有一段缺乏就業數據的時間,要等到9月第一週才有8月的就業報告,而昨天的ISM服務業雇傭指數實際上顯示了復甦,也有許多分析師,包含我們的團隊,指出7月份就業數據疲軟可能受到颶風影響,德州有百萬人斷電兩週,而德州此時原就容易受天熱而影響,降低經濟活動...
所以我認為(8/5股市大屠殺)就是"a growth scare",接著解釋Sahm Rule:
你知道,自1949年以來這個規則被觸發了12次,其中的10次你已經進入衰退一季或兩季了,另外2次衰退是延後的,分別在1959,和2003年7月觸發後,衰退直到2007才到來。所以連Claudia本人在過去四天的多次露面中實際上公開否認"已經陷入經濟衰退"的看法,她基本上是說這起不了作用,因為新冠疫情搞砸了很多指標。
如果你看看當薩姆法則被觸發時的遠期股票回報(forward stock returns),自從葛林斯潘時期開始,S&P三個月的漲幅是8%(*此時Tom Lee還對著鏡頭笑了笑)。對於股市來說,這實際上是一個糟糕的戰術時機工具(It's actually been a terrible tactical timing tool for stocks.)
- 問:好吧,那假設我們不在衰退中,接下來的就業數據也強勁,然後會怎樣呢?
答:假設,因為沒人能真的知道Fed要怎麼做,理論上,我認為他們已承諾要降息(*後續在傑克森洞央行年會,主席鮑爾的發言態度更為明確),勞動力市場已走軟,只是尚未到衰退程度,所以他們將被迫採取行動,一碼或兩碼。但Fed的反應函數中有項變數,他們是"data dependent",這點一直備受市場批評,因為你自然地就是慢一步(滯後),而我認為現在真正需要Fed從本質上變得前瞻性(forward looking)...市場已對於"data dependent"的Fed感到沮喪,我認為即使是9月降25個基點,但如果他們將變得更"前瞻"的話,他們今年可以降5碼。
如果Fed降5碼,然後點陣圖又在3的話,那就是漸進的dovish Fed,而市場會解讀為"Fed Put"回來了。實際上對於汽車貸款、小企業貸款、信用卡、房貸...等這些的利息都會大幅降低,如果Fed降了1.25%,這是真正的經濟催化劑。我的意思是,這是一個因高成本而陷入癱瘓的經濟體,然後你把高成本給移開,這確實會重振需求。...
Fed更關心資本配置不當(misallocation of capital)的問題,如果高利率致使企業都不想進行資本支出、不想擴張,而透過降息,Fed本質上是讓資本重新投入實體經濟。在Fed緊縮資金的環境下,企業對於資本支出是縮手的,高利率實際上已成為經濟成長的障礙。
如果真的是衰退呢...
Ryan又問,那假如我們真的是在衰退中呢,Tom Lee答:
擴張不因年老而消亡,只會被Fed扼殺。
Expansions don't die of old age. They get killed by the FED.
- 是否Fed緊縮太久了,已經扼殺了經濟?我們已知三個市場在衰退:汽車、耐用品、住房。二手車價直線下跌,汽車製造商的庫存成堆、汽車貸款拖欠率上升;人們不買電器用品了,分期付款債務(installment debt)太貴,信貸成本是25%,誰要負擔那樣的成本去買洗碗機阿;住房也在衰退,獲得抵押貸款太貴了...。
而這三者會驅使經濟進入衰退嗎?當然,如果Fed擔心通膨(*繼續維持高利緊縮),他們可能會讓這部分的經濟陷入死亡螺旋。
其他地方沒有過度投資(overinvestment)。股市,有人認為是泡沫,但這並不是導致經濟衰退的真正原因;而是泡沫中籌集了太多資本,然後分配不當,這就當初網路泡沫(.com)的情況。或是當遇上了衝擊(shock),例如日圓套利交易平倉、或是石油供應嚴重中斷,這樣的衝擊會中斷貨幣交易。我認為經濟衰退是有可能的,但像我說的,我不認為住房會導致衰退,因為需求是被壓抑的,一旦Fed降息,貸款利率就會降;而石油則需飆到250元,汽油成本佔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才足以導致經濟衰退。
過去有過這種情況嗎?
- 問:過去我們有看過這樣的「成長恐慌」嗎?很怪...市場如此脆弱,一點甚麼就爆了我們正處在一個奇怪的時期,也許回到網路.com泡沫,AI處於絕對的恐懼、可能是在泡沫領域中,歷史上有可作類比的情況嗎?
答:我要指出幾件事,我不想過度簡化,我已經追蹤股市31、32年了,他們說:
牛市是緩漲急跌。所以,像這樣子的大修正是和牛市更加相關,而非熊市。
Bull markets take the escalator up and the elevator down.
So big corrections like this are more associated with a bull market than a bear market.
接著Tom Lee又回顧'08金融危機、'18 Tantrum around the Fed(升息縮表)和'20 Covid(史上最快大跌45%又急速反轉)的情況,我個人解讀他是在表達,往往在還未確定未來經濟、整體環境將如何變化、又要怎麼應對的時候,恐懼早已讓股市快速見底。他認為Fed能輕易解決這些漣漪效應的問題,即使是到9月才動作。
加密貨幣:Why Tom was Right?
主持人憶起在2017年看到Tom Lee在CNBC上看多加密貨幣,認為比特幣可以到100K,非常大膽的聲明,不僅是在傳統媒體上,特別是當時的比特幣還在10K以下,6K左右,華爾街都還不看好的時候...
- 問:是什麼使你持多頭看法、什麼讓你跳上這條加密列車?
答:我的背景和分析,在2017年我們試圖理解為何Bitcoin實際在上漲,我們的研究方式是價格就是訊號(signal),我們不會說:「喔~這是個泡沫」而是,有某樣東西在上漲,它是否在告訴我們某些事,我們必須去了解發生了什麼。所以我們在2017年花時間建立模型,去解釋比特幣歷史價格。驚訝地發現兩個變數,能簡單解釋大部分比特幣的價格變動,現在這些已經廣為人知,其一是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概念,就是錢包的數量,帶來指數級效益、Metcalfe's law;二是每個錢包的交易活動,不過這方法現在沒那麼有用了,但它解釋了87%比特幣在2010、2011價格變動,不是全部比特幣的價格歷史。我們首次於2017發布比特幣報告時,當時BTC價格在1,200,初始看法是若錢包累積年增30%,則到2022年價格會達25K。我們遭到很多質疑,但我不會這樣質疑,因為我過去是無線產業分析師(wireless analyst ),在成為策略師(strategist)之前,我花了 17 年的時間研究科技股。那時我理解的一件事,傳統金融市場股市投資人士,一般是較年長者,四五十歲的人,它們不了解經濟是由年輕人驅動,當時我在23、24歲寫無線產業研究、是名資深分析師,很幸運在這麼年輕就成為發報告的分析師,我看到手機是如此有用,在'93當時只有3千4百萬支手機,而現在有70億支,想像一下'93對手機持懷疑態度的人們...
我見過那些管錢的人已確立自己的生活,他們已經在現任者(incumbents)身上賺錢,不希望新技術具有顛覆性,這正是加密貨幣所發生的情況。
*大家可以對照巴爺爺和蒙格對加密貨幣的看法...科科,又哪些企業算是incumbent ?
華爾街現在對加密貨幣的態度
- 問:自2017到2024,已經有了很多轉變,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加密貨幣,現在的情勢是如何?
答:六年也還不長,對傳統金融體系來說,加密貨幣還在早期階段。電信業原本是有線的、長途的,160 billion的生意,無線在1999年也只是10 billion,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的市場,但是一旦無線獲得足夠多的手機人口,所有通訊相關的創新就都在手機上了。如果你思考金融商品的創新,資產代幣化等都可能發生在區塊鏈上,這種交叉(crossover)還沒有發生,因為銀行業仍然像長途電話公司一樣賺很多錢。
你也可以在電動汽車上看到相似的情況,買電車的都是年輕人,油車都是上了年紀的買家。Elon對於現任者如GM的戰役,就像加密貨幣也一樣。但我認為加密產業在創新方面還沒有做得很好,它還沒有真正到達智慧型手機時代(it hasn't really gotten to that smartphone moment yet.)
*當然還沒...如果已經是的話,那也都沒有成長空間了吧!如果當初我在買第一支iPhone 3Gs的時候就知道花同樣的錢買入APPLE的股票的話,今天還需要在這裡蝦逼逼嗎...
價格預測
- 拋售和清算造成了一些損害,仍認為風險資產可能在大選之後還有戲!如果S&P從現在到年底有 20% 的上漲空間,我認為比特幣可以輕鬆達到$ 100,000 (十萬鎂)或更多。看起來好像很困難,但重要的是,請記住,比特幣從來就不是"線性"移動的。(Bitcoin doesn't move in a linear fashion. It has step function gains*)。如果你拿掉比特幣在任一年中表現最好的10天,它基本上是負回報的,比特幣就是在幾天內實現了它所有百分比的漲幅。
*我文組的,就不假裝懂啥"step function"了,各位看倌請自己研究阿~
選舉影響
- 問:但等到選完呢?共和黨或民主黨,選舉結果從投資角度來看,會有什麼不同?
答:人們很在意選舉,因為人們關心各種議題...我不認為哪一黨當選會對股市回報有不同的影響,差別是在由哪個產業領域帶動。川普是在支持比特幣的陣營,我認為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我甚至不明白為什麼美國應該敵視比特幣*。第二是他完全贊成放鬆管制,並減少對企業的監管侵犯,也會對商業地產較佳。而賀錦麗勝出的話,將對矽谷友善,對FANG巨頭有利。如果川普入主白宮將是對比特幣的巨大利好,他還談及以比特幣作為國庫儲備的潛在來源之重要;也會利好小型股。
*美國會、且應該擁抱比特幣,但央行卡特爾美元集團不會、且垂死掙扎中...
心得
Tom Lee把加密貨幣的現況,和過去無線通訊、行動電話崛起的情景相比擬,我覺得是非常精彩的論述,現在即使傳統金融開始以ETF"接納"比特幣、以太幣,仍僅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數位資產,只是嘗鮮?或是意在框架住大眾想法:「喔,不過是新奇玩意~」,就像當初把手機視為玩具一般...
最後,如Michael Saylor說的,每個人最終都會拿到他值得的比特幣(入場)價格。
以上資訊供參,保持獨立思考,各自判斷!
如果這些內容算有幫助的話,請不吝賞顆愛心,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謝謝!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