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於2015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一連八日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早前於北京各大戲院舉行,筆者有幸當時身處北京,參與這個非常年青的電影節。
鑑於筆者有工作在身,加上電影節中不少電影,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已經放映(例如羅伊安德遜系列),甚至已經在香港上映(例如《冬日重甦》、《飛鳥俠》),使筆者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看的電影不多,只有六部。
這六部中電影中,其中一部是胡金銓的《俠女》,皆因今次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了胡金銓電影回顧,放映多部胡的主要作品,這亦是今次電影節重點節目之一。
除了《俠女》等胡金銓電影外,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還有多部經典電影,當中包括《教父三部曲》和內地譯作《美國往事》的《義薄雲天》,這些電影深受北京影迷們愛戴,以驚人的速度售罄。
雖然《俠女》沒有售罄,但畢竟是胡金銓最具名氣的作品,售量也不錯,坐了八九成左右。不過,胡金銓其他的電影入座率相當低,《迎春閣之風波》入座率只有三成左右,連中國電影資料館人員和內地著名影評人木衛二,都在微博上表達可惜。
筆者看的是中國電影資料館場次,放的是上下集版本。在《俠女》放映當天,筆者心情緊張且期待,尤其是對「竹林大戰」等經典場面,畢竟《俠女》是筆者非常喜歡的電影,胡金銓也是筆者很敬佩的導演,也是筆者首次在大銀幕觀賞《俠女》(中國電影資料館銀幕很大,與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相近);不過觀映期間,現場不少觀眾卻無定向喪心病狂地笑。
其中一個引發觀眾大笑的,是喬宏的戲。喬宏在戲內飾演高僧慧圓,武功高強,外表威武,卻成為觀眾們取笑對象,例如有一場慧圓呼籲許顯純(韓英杰飾)離開時,說了句「走吧」,卻不知為何引起觀眾狂笑,令人費解。
除此之外,慧圓的一場經典場面,就是慧圓等僧人站在高處,然後下來,把東廠等人擊退。此場面以慢鏡頭,配以水影、光等,充滿空靈禪意,美不勝收,是《俠女》最經典的場面之一。
不知為何,觀眾看到慧圓出場,就會笑,笑他的慢動作,笑他那目無表情的臉孔,卻沒從劇情情節了解角色的行為,實在令人失望。
另一個被取笑的對象,是徐楓飾演的俠女楊慧貞。與其他徐楓與胡金銓合作的電影一樣,《俠女》中的楊慧貞沉默寡言、冷艷不可親。《俠女》有多個楊慧貞的面部表情鏡頭,尤其是對著男主角顧省齋(石雋飾)及其敵人時,觀眾偶爾傳來笑聲。也許,與慧圓一樣,觀眾看到稍為嚴肅的表情,就會以為這是笑位;更直接地說,《俠女》節奏較慢,部份觀眾需要自我設計笑位來笑,以作提神。
電影放映後,男主角石雋親臨現場,解答觀眾的提問。有兩條問題令筆者感到意外,第一條是該觀眾指,電影結尾有多餘的感覺,覺得可以直接刪掉;第二條問題是電影中的「愛情線」很奇怪。
《俠女》結尾中的涅槃,正是電影的精髓,把電影的禪意昇華;而電影中根本沒有出現任何愛情線,楊慧貞以身相許是為了報恩,而顧省齋向楊慧貞出手相助,只不過同情楊的身世、以及對東廠的行為不滿而言。在整段影片中,從來沒有愛情線出現。
從筆者在現場的觀察,以至在網上的搜索,感覺上內地觀眾對胡金銓電影的評價,明顯較香港和台灣為低。當然,文化差異會影響各地觀眾對不同的電影之評價,稍為了解中港台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都知道,相比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保留更多傳統文化,武俠文化也不例外,而胡金銓電影可說是華語電影中,最具傳統文化氣質與精髓的。而且近年有關武俠的影視作品雖然不少,但是當中有關宗教、俠義精神內容卻不多,更多的是電腦特技動作場面,以及所謂的愛情情節。
也許上述的原因,影響了內地觀眾對胡金銓電影的評價;不過觀眾喜不喜歡胡金銓電影並不是重點,何況胡金銓生前亦曾被觀眾冷待,重點是如何看待電影。
不少影迷都會因電影或導演的名氣而觀映,而當中不少經典電影或大師級作品深奧難明,觀眾們看不懂仍是情有可原;但是,這並不代表可以自我設計笑位,更何況《俠女》並非喜劇,而且相比其他大師級作品,《俠女》絕不難理解。
這亦反映了觀眾的質素,以及對電影的尊重水平。對某電影尊重與否,不應由其質素來決定;你喜不喜歡某電影,是個人的事,但影響他人觀賞電影,作不恰當的笑聲,是自私行為。情況如在戲院內使用手提電話一樣,這亦反應閣下的質素問題──不是多看幾部經典電影、但對其一知半解就是好觀眾,真正影迷是具備應有的觀映禮儀。
北京乃是胡金銓成長地,今日難得在其家鄉舉辦回顧展,卻被觀眾冷待及誤解,實為可惜。雖然事發於北京,但在香港,亦有類似情況,觀眾們如神經失常的笑偶有發生,這與電影本身質素高低無關。
當閣下自認是影迷、對觀賞大師作品多麼響往時,先學習做一個合格的觀眾吧!本文還沒談及最常見的問題──手機光污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