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稱得上是最佳文章》

更新 發佈閱讀 25 分鐘

本文翻譯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4 年 03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The Best Essay

raw-image

雖然這篇文章的標題並不是要展示一篇最佳文章,但我希望能在這裡探討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稱得上是最佳文章。文章的寫作風格可能很出色,但讓它脫穎而出的關鍵還是它所選擇的主題。毫無疑問,有些主題比其他的更具吸引力。

這篇文章不會只談論今年的流行口紅色號,但也不會空談那些看似高尚卻沒有實際內容的主題。一篇優秀的文章應該能讓人感到意外,並告訴讀者一些他們之前不知道的事情。最有價值的文章應該探討一個既重要又能揭示驚人真相的主題。

這個觀點看似顯而易見,但其實帶來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影響。比如說,當科學進入一個領域時,它所產生的影響就像大象踩進了一艘小船一樣巨大。以達爾文為例,他在 1844 年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自然選擇的概念。這個主題確實引人入勝,也一定會讓人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見解。如果用影響力來衡量一篇優秀文章,那麼這篇文章無疑是 1844 年的代表作。事實上,在任何時代,最傑出的文章往往都是那些描述當時最重大的科學或技術發現的作品。[1]

另一個令人意外的發現是,當我開始撰寫這篇文章時,我曾以為最好的文章應該是那些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1844 年你能寫出來的最佳文章,應該在今天也依然具備價值。然而,事實卻完全相反。也許最好的繪畫作品能隨著時間而歷久彌新,但如果今天再寫一篇介紹自然選擇的文章,就不會再讓人感到驚豔了。如今最優秀的文章,應該是那些描述我們尚未發現的重大成就的作品。

如果「如何寫出一篇最佳的文章」這個問題變成了「如何在某個領域做出偉大發現」的問題,那麼我最初問的問題可能就不對了。也許這次的思考顯示出,我們應該把時間用在深入探索某個領域,而不是僅僅在寫作上。不過,我對文章及其潛在可能性仍然感到興趣,所以我想知道是否還有其他值得探討的問題。

當然有,而且這個問題看似與我的初衷非常接近。與其問「什麼樣的文章是最好?」我應該問「如何才能寫好文章?」雖然這兩個問題在字面上只有細微的差異,但它們的答案卻會大不相同。我們可以看到,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其實與寫作本身沒有太大關聯,而第二個問題則會迫使我們真正專注於寫作技巧本身。

撰寫文章,理想情況下應該是探索和發現新想法的一種方式。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呢?如何通過寫作來激發創意並啟發新的見解?

一篇文章通常應該從一個我稱之為「問題」的概念開始。這裡的「問題」不一定是一個明確的疑問句,而是能夠引起讀者思考或反應的某種概念。

那麼,這個初始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如果僅僅是隨便選擇一個看似重要的主題來研究,可能並不會成功。就像專業的交易員一樣,如果他們沒有「優勢」——即一個能證明某種交易方式更有可能獲勝的理由——他們甚至不會去做那筆交易。同樣地,如果你對某個主題沒有獨到的見解或解決方案,就不應該輕易投入研究。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有完整的計畫;只需找到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即可。事實上,對於那些被他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提出質疑,本身就是一種優勢。

當你面對一個看似不重要但卻讓你困惑的問題時,也應該深入探索。許多重大發現都是從那些乍看不起眼的線索中發掘出來的。為什麼它們都屬於雀科鳥類呢?[2]

一旦確定了問題,接下來該怎麼做呢?通常,你會在心裡反覆思考,像與人對話一樣組織出一連串具體的語句。這些初步的想法可能並不完整甚至有錯,但通過寫作,你可以把這些模糊的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即使一開始可能並不完美。這就是一種進步,因為一旦你看到了問題,就可以進行修正。

初學者可能會因為最初寫出的內容不夠完善而感到焦慮,但其實這完全沒必要,因為這正是寫作的過程。當你強迫自己寫下某些句子時,你就已經開始了。如果這些句子不對,你在重讀時會發現問題。事實上,寫作過程中至少有一半的時間應該用來反覆閱讀並問自己:「這是否正確且完整?」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對自己要求嚴格,因為發現錯誤與現實的差距往往是新想法的來源。

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回報不僅是更精確的表達。有時,在你試圖把一個大致正確的答案調整到完全正確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無法達成,這往往是因為你依賴了一個錯誤的假設。而當你拋棄這個假設時,可能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3]

理想情況下,對一個問題的回應應該有兩個層面:首先,它應該是通往真理的起點;其次,它應該能引發更多的問題(根據我對「問題」的廣泛定義)。這樣,整個過程就如同刺激與反應般不斷循環下去。[4]

撰寫文章,在理想狀態下,是一種探索和發現新想法的途徑。那麼,應該如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呢?如何才能透過寫作過程來激發創意和領悟新知?

一篇文章通常應該以一個我稱之為「問題」的概念為開端。這裡所說的「問題」是廣義的,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在語法上表達為問題句,而是指這個概念能夠激發讀者的反應或思考。

這個初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隨意從一些看起來重要的主題中選擇一個來研究,可能並無法成功。正如專業交易員,如果他們沒有所謂的「優勢」——一個能夠說明為什麼某些類型的交易會有更多贏面而非輸面的確切理由,他們甚至不會去做交易。同樣地,除非你對某個主題有獨特的見解或解決思路,否則你不應該輕易進行攻克。

你不需要有一份完整的論文;只要找到一個可以研究的領域即可。事實上,對他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提出疑問,本身就可以成為優勢。

當你遇到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時,即使這個問題看似不太重要,也值得深入探索。許多重大發現都是從那些起初看似不重要的線索中找出來的。它們怎麼可能都是雀科鳥類呢?[2]

一旦有了問題,接下來該怎麼做?通常,你會在心中默默地思考它。並不是真的大聲思考,而是在心中形成一連串具體的語句,就像在與人交談一樣。這樣的初步回應通常是不完整或者有錯誤的。但是,寫作讓你的想法從模糊變為更具體,即便一開始不夠好。這是一個進步,因為一旦發現問題,就可以進行修正。

也許初學寫作的人會對於一開始寫出的內容可能是錯誤或不完整而感到驚慌,但這其實不必要,因為這正是文章寫作的運作方式。強迫自己寫出一些特定的語句,能為你提供一個開始的點。如果這是錯誤的,你在重讀時會發現。文章寫作中有至少一半的時間都應該用來重讀自己寫的內容,並問自己:「這是否正確和完整?」重讀時你必須非常嚴謹,不只是為了保持誠實,還因為你與事實之間的差距往往是發現新想法的信號。

嚴格對待自己所寫內容的回報不僅僅是更精緻。有時候,當你試圖將一個大致正確的答案修正到完全準確時,你會發現無法達成,那是因為你依賴了一個錯誤的假設。而當你拋棄這個假設後,可能會發現答案截然不同。[3]

理想情況下,對於一個問題的回應應當包含兩個方面:首先,它應是通往真理的起點;其次,它能引發更多的疑問(根據我較廣泛的定義來說)。於是,這個過程便如回應刺激回應般,不斷地循環下去。[4]

對於一個問題,通常會有多種可能的答案,這就像探索一棵樹的分支。然而,文章的結構是線性的,並不像樹狀結構那樣分支繁多,這意味著在每一個分岔點,你都必須選擇一條路徑繼續前進。那麼應該如何選擇呢?一般來說,你應該選擇那個同時具有最大通用性和新穎性的方向。我通常會本能地選擇那個最讓我感到興奮的路徑,因為這種興奮感正是來自於該路徑的通用性和新穎性。[5]

如果你願意投入大量的重寫,那麼起初是否選對了路徑就不用太過擔心。你可以先沿著某條思路發展下去,看看結果如何。如果最終發現結果不如預期,那就將其刪除,重新嘗試其他路徑。我經常這樣做。在這篇文章中,我已經刪除了 17 段文字,還有無數更短的段落。也許最終我會將這些內容重新加入,或是將它們縮減成註腳,甚至變成獨立的文章,這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6]

通常情況下,你應該迅速果斷地刪減不合適的內容。無論是在寫作、軟體開發還是繪畫中,一個常見且危險的誘惑就是保留那些不夠完善的部分,僅僅因為它們其中有一些可取之處,或者因為你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現在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新問題:起始問題真的那麼重要嗎?如果思維的空間是高度連接的,理論上講,初始問題不應該那麼關鍵,因為我們應該可以通過幾個步驟從任何問題跳轉到最有價值的問題。我們也確實有證據顯示這種連接性,比如,那些沉迷於某個話題的人,總能將任何對話引導到他們關注的內容上。然而,這種方法的前提是你已經清楚自己的目標,而在撰寫文章時,我們通常並不會一開始就知道最終的目標。這正是關鍵所在。你不想讓自己的文章像那些沉迷於某個話題的談話者一樣令人厭煩,否則文章將始終圍繞同一主題打轉。[7]

初始問題之所以重要,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們通常會有一種責任感,讓他們堅持最初的方向。在選擇發展路徑時,我通常不會特別考慮這一點,而是專注於追求新穎性和廣泛性。當我發現自己偏離得太遠時,這種責任感才會讓我回到正軌。不過,我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解決方法。當下我們不應該限制自己對新穎性和廣泛性的探索,而應該順其自然,看看結果如何。[8]

初始問題本身可能設下了某種限制,理想情況下,它確定了你文章最終可能達到的品質上限。如果你從這個問題出發,並盡力達到最佳表現,那麼唯一可能影響結果的變數就是初始問題的選擇。

然而,過於保守地對待這個問題是錯誤的,因為你無法預測一個問題最終會將你引向何處。事實上,當你的方法正確時,意味著你會發現新的事物,而這些發現往往是無法預見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在選擇初始問題時過於謹慎,不如多寫文章。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事實上,幾乎任何問題都可以發展成一篇好文章。甚至可以說,當你試圖想到一個缺乏潛力的主題時,這反而是一種挑戰。因為當寫作者聽到「最好的文章不能以某個題材為主題」時,第一反應往往是試著去寫它。然而,雖然多數問題能寫成好文章,只有少數問題才能造就偉大的作品。

我們是否能預測哪些問題會帶來優秀的文章?儘管我寫了多年文章,這個問題仍然讓我感到十分新鮮。

在我偏愛的初始問題中,荒誕性是一個有趣的特徵。我尤其喜歡那些看似「挑釁」的問題——它們可能違反直覺、過於野心勃勃,甚至帶有異端的色彩。理想情況下,這三種特質兼備的問題最能激發我的興趣。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個例子。討論什麼是最好的文章,本身就暗示著確實存在一篇「最佳」的文章。儘管有些人可能認為這種觀點過於簡化,但如果一篇文章能優於其他文章,那麼一定存在所謂的「最佳」。而思考如何達成這樣一個宏大的目標,已經足夠引人入勝,幾乎如同實際去做這件事一樣,因為它能深深吸引你的注意力。

我喜歡帶著靈感迸發的感覺來開始一篇文章。這或許只是我的個人喜好,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可能超越個人偏好:要創作出一篇真正精彩的文章,必須對該主題懷有濃厚的興趣。一位出色的作家能在任何話題上寫出好文章,但要真正挖掘出文章的深層意義——即獨特的見解,你必須對該主題充滿關注和熱情。

如果「對某件事的關注」是判斷一個好初始問題的標準之一,那麼每個人心中的最佳問題將有所不同。這也意味著,如果你對多種事物感興趣,那麼你更有可能寫出優秀的文章。你的好奇心越強,越能找到那些既讓你感興趣,又能產生出色文章的主題。

那麼,一個好的初始問題還應具備哪些其他特質呢?通常,它應該能夠在多個領域中產生影響力。此外,當人們認為這個問題已經被充分研究時,這反而可能是一個好兆頭。然而,實際上,我很少仔細考慮如何選擇初始問題,因為我並不經常主動選擇寫作主題。通常,我只是開始思考某些事情,而這些思考有時會自然而然地發展成一篇文章。

難道我要停止寫那些隨興而來的話題,轉而根據某個系統生成的主題列表來寫作嗎?這聽起來並不太吸引人。然而,既然好的文章離不開一個好的初始問題,那麼我應該更加關注這個問題。

也許答案在於更早一步:隨時記錄腦海中閃現的想法,但要確保這些想法具有足夠的深度和價值。經過仔細思考,我認為這可能就是答案。如果對任何主題都缺乏深刻的見解,那麼一份主題清單也沒有太大意義。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個有吸引力的主題以及一些初步的見解,而這些見解是無法通過簡單的系統化方法產生的。如果真能這樣,那倒是令人驚訝了。[9]

你或許可以通過某些方法來激發更多的想法,但這些想法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所吸收的資訊。為了提升這些想法的品質,你可以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進行改進。

儘管你無法學習所有的事物,但廣泛涉獵意味著你需要接觸許多不同的主題。當我告訴別人我在 Hay-on-Wye 的購書經歷時,他們經常問我都買了些什麼書,這時我總感到有些尷尬,因為這些書的主題似乎毫無相關性。但也許,這種多樣性正是最理想的狀態。

靈感的來源多種多樣,可以來自與他人交流、動手實踐,或者是探索新的地方和經歷。我認為,與其廣泛結識新朋友,不如專注於與那些真正能激發你創意的人交流,這樣更有意義。每當我與 Robert Morris 交談一個下午,我獲得的新想法往往超過了與 20 位陌生而聰明的人交談的總和,這是我在 Y Combinator 工作期間深刻體會到的。

雖然擴展知識的廣度可以通過閱讀、交流和開闊視野來實現,但真正的深入理解需要親自動手實踐。要真正掌握一個領域,最有效的方式是解決該領域的實際問題。即使寫作本身可以作為一種學習的形式,我相信一位優秀的散文作家也需要從事過其他類型的工作。這一點可能不適用於大多數其他專業領域,但對於散文寫作來說卻至關重要。只要這些工作足夠具有挑戰性,即便將一半的時間投入到其他事情上,也可能讓你在寫作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並不是在提供具體的寫作方法,而是想對那些已經在寫作的人給予一些鼓勵。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在其他領域努力,其實你已經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寫得好還需要你對寫作有強烈的興趣,而如果你確實熱愛寫作,你可能已經投入了不少時間來鑽研這一領域。

我之前提到的關於起始問題的探討,同樣適用於你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是相似的;文章中的每個部分就像一篇縮小版的文章,正如 Calder 的動態雕塑,每個部分看起來都像是較小的雕塑。因此,任何能幫助你提出優秀起始問題的方法,也能幫助你寫出一篇完整的好文章。

在某些時候,問答的過程似乎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一個結束點。這看起來有點奇怪,因為理論上每個答案都應該引發更多問題。然而,實際上,人們在探討了一個足夠有趣的領域後,往往會感到滿足,對進一步提問的興趣減退。這種情況正好與讀者的感受相吻合。他們可能也會在這個時候失去對新問題的興趣。不再繼續提問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你已經可以開始考慮下一篇文章的起始問題了。

這種現象反映了思想連結的本質:它取決於你在探索過程中所做的發現。如果你從問題 A 開始探索並做出了許多發現,你可能永遠無法到達問題 B。然而,隨著你不斷撰寫文章並逐步消化這些發現,你會逐漸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令人驚訝的是,撰寫大量文章能夠讓想法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

當你在一個問題的分支上走到盡頭時,你可以選擇結束,也可以採用立體派的技巧,將不同的分支聯繫起來,回到之前跳過的問題上。通常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一些技巧來保持文章的連貫性,但這次不需要。因為這次,我正好需要用一個現象作為例子。比如,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最優秀的文章通常不具備像最佳畫作那樣的永恆特質。這一點非常有趣,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篇文章要被視為「永恆」,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它討論的是具有持久重要性的議題;第二,它能始終如一地對讀者產生相同的影響。在藝術領域,這兩種解釋往往緊密相連——曾被古希臘人視為美麗的藝術品,至今仍被我們認為是美的。然而,文章卻有所不同,因為文章的目的在於教導,而你無法教導讀者他們已經知曉的事物。自然選擇毫無疑問是一個具有永久重要性的議題,但今天解釋自然選擇的文章,已經無法再對我們產生達爾文時代那樣的震撼,因為他的理論已被廣泛接受並深入人心。【10】

在撰寫這篇文章之初,我曾想像過一篇理想中的文章應該在更嚴格的意義上達到永恆:它會包含一些深刻且持久的智慧,無論是對亞里士多德還是費曼都有同樣的吸引力。然而,這樣的文章似乎難以實現。如果最好的文章通常無法在這種嚴格意義上達到永恆,那麼我們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創作出這樣的文章呢?

答案其實很有趣:要讓文章經久不衰並保持新鮮感,反而需要讓文章的影響力有所限制,因為只有當它的內容未被我們的共同文化完全吸收時,文章才能保持新鮮。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下一代讀者而言,文章將失去其新意。如果你希望文章能在未來依然讓讀者感到驚訝,那麼你必須撰寫那些不會因為融入文化而被淡忘的作品——即便這些文章非常出色,它們也不應該成為讀者在閱讀之前就已經熟悉的知識。【11】

我能想到幾種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是撰寫關於人們尚未掌握的知識。例如,許多人總是追求各種榮譽與獎項,但直到日後他們才可能意識到,有些獎項的價值遠不如預期。如果你撰寫關於這一現象的文章,未來的讀者可能會對你的觀點感到驚訝。

同樣地,你也可以探討那些缺乏經驗的人往往會過度做事的現象。例如,年輕工程師經常設計過於複雜的解決方案,而有些錯誤只有在親身經歷過後才能學會避免。這類問題應該始終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主題。

有時,我們對某些事物的理解比較緩慢,並非因為我們遲鈍,而是因為我們曾經被刻意誤導。成年人對孩子撒了許多謊,而當孩子長大後,他們既不會特別說明這些謊言,也不會提供所謂的「謊言清單」。事實上,這些謊言多數是隱含的,以至於成年人自己也不記得曾經撒過。只要這些謊言存在,揭示它們所帶來的驚訝就會持續不斷。

有時,是整個系統在欺騙你。例如,大多數國家的教育體系教導人們如何在考試中取勝,但這並不是在現實世界中獲勝的真正方法。經過多年這種訓練後,許多剛進入社會的人很難理解這一點。只要這些制度性問題依然存在,幫助他們克服這類欺騙仍將是有效的。【12】

另一種讓文章保持永恆的寫作技巧,是描寫讀者已經熟知的事物,但要比文化中普遍流傳的觀點更加深入。例如,養育子女是一件有收穫的事情,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直到親身經歷後,你才會明白這種收穫的具體形式。而即便如此,許多內心的感受也可能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

我過去寫過許多類似的主題,但我並沒有刻意去創作那種在嚴格意義上永恆的文章。事實上,這也反映了某種程度上的現實:我們的觀點不一定會長久流傳,因此刻意追求永恆可能並不值得。你應該撰寫那些具有持久意義的主題,這是沒錯的,但如果你做得非常出色,讓你的結論深入人心,後來的人們認為你的文章內容顯而易見而不再新穎,這反而是一種成功,表明你達到了像達爾文那樣的影響力。

撰寫那些具有永恆重要性的作品,只是實現廣泛應用的一種方式。而「廣泛應用」這一概念不限於時間,它還涉及橫跨多個領域的能力。因此,追求廣泛應用的能力才是最終的目標。

這一直是我的目標。廣度與創新是我長久以來所追求的兩大方向。不過,我很高興現在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永恆性的意義。

現在我對於許多事物之間的協調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篇文章像是一場關於論文寫作的探索之旅。最初,我希望得到一些選題上的建議;如果所有人的寫作能力都很出色,那麼區分最佳論文的唯一標準就會是它的主題內容。我確實收到了關於選題的建議,比如探索自然選擇,這是一個理想的主題。但當我們退一步思考,在沒有這類偉大發現的情況下,能達到的最佳境界是什麼?答案最終取決於寫作的過程。論文的品質取決於其中發現的理念,而這些理念則來自於廣泛探索各種問題,並對解決方案進行嚴謹的審查。

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最引人注目的是靈感與努力交替出現的痕跡。寫作中常常需要靈感來啟發思路,而問題的答案則往往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毅力來尋求。你不必一開始就找到正確的答案,但通過反覆修正和重寫,最終你可以達到正確的結論。這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而是我工作方式的真實寫照。即便在我們交流的過程中,我仍然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我的作品。

雖然我希望強調,寫出一篇優秀文章主要依賴於個人的努力,但在某些情況下,真正讓文章脫穎而出的卻是靈感。而最難以獲得的,往往正是那些初始問題,它們就像是無底的深潭,難以捉摸。

那麼,如何才能提出更多問題呢?這或許是所有問題中最關鍵的一個。

[1] 可能有人會質疑這個結論,認為這些發現只有少數讀者能理解。但如果你以這個理由取消某篇文章的資格,你會面臨許多挑戰。你如何界定這個資格的範圍?假如一種病毒消滅了除了幾個被隔離在洛斯阿拉莫斯的人之外的所有人,那麼曾經被取消資格的文章是否可以重新具備資格?這樣的問題不斷衍生。

達爾文在 1844 年撰寫的文章,是基於他 1839 年所寫的一個較早版本。其摘錄於 1858 年發表。

當你發現自己對一個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產生強烈好奇時,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進化讓我們關注重要的事物。因此,當你對一些看似隨機的事物感到強烈好奇時,這可能意味著你已經無意識地意識到它其實並不那麼隨機。

[3] 推論:如果你不抱持誠懇的態度來寫作,那麼你的文章不僅會帶有偏見,還可能顯得枯燥乏味,因為你將錯失那些只在真誠追求真理過程中才能發現的創新想法。

[4] 有時候,在開始寫作之前,這個過程已經在你的頭腦中悄然進行了。有時候,你可能已經構思了前幾個要表達的觀點。學生們經常被教導要先決定好自己想表達的所有內容,並在正式寫作前列出大綱。這可能是一種幫助他們開始寫作的好方法,但也可能不是,這點我不太確定,因為這與寫作追求探索與創新思維的本質相矛盾。如果你的大綱過於詳細,你的思維就難以在寫作過程中獲得意外的啟發。

[5] 「貪婪」演算法的一個問題在於,你可能因為停留在局部最優解而錯過真正有價值的答案。如果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之前存在一個無趣的問題,你可能會忽略掉它。但是,我無法想到更好的策略。除了通過寫作來預見問題,別無其他前瞻的方法。因此,使用「貪婪」演算法並花費大量時間去探索,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6] 最後,我重新加入了 17 段中的前 5 段,而放棄了其他段落。

[7] Stephen Fry 承認,在牛津大學考試時,他會將預先準備好的素材應用於不同的題目。他的大腦中預備了一篇關於某個廣泛文學主題的範文,然後他巧妙地將考試問題引導至這個主題,並再次展現該範文的內容。

嚴格來說,是「概念圖」具有高度的連接性,而非「空間」。然而,使用「概念圖」這一術語,可能會讓不熟悉圖論的人感到困惑。對於那些了解圖論的人來說,即使我說「空間」,他們也能理解我的意思。

[8] 評估是否過於偏離原始主題時,不僅要考慮偏離的距離,還要衡量這段距離相對於我在這個分支中發現的價值。

[9] 真的可以嗎?我應該試著寫寫看。即使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潛在的價值依然巨大。

[10] 在 20 世紀,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教育。一些藝術家以挑戰我們對藝術的既定觀念為目標,而非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並以此來為自己的創作辯護。公平地說,藝術確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發揮教育作用。古希臘人的自然主義雕塑代表了一種新思維,這在當時無疑是令人振奮的。但對於我們來說,它們依然具有出眾的視覺效果。

[11] Bertrand Russell 在 20 世紀初提出了「試婚」的觀念,這在當時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然而,隨著這些想法逐漸被社會接受,今天讀起來就顯得平淡無奇。「試婚」的概念其實就是現代我們所稱的「約會」。

[12] 如果你在 10 年前問我,我會預測學校會在很長時間內繼續教學生如何應對考試。然而,如今看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最近學什麼
142會員
175內容數
歡迎來到「最近學什麼」!學習是輸入、吸收、轉譯和輸出的過程,在這裡我將會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學到的一些有趣知識和見聞。不限於任何主題,只要是最近學到的知識,我都會分享,歡迎大家可以持續追蹤!有寫錯的地方,也歡迎格友不吝指教,讓我們一起學習!
最近學什麼的其他內容
2025/02/15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6 月發佈的文章《A Project of One's Own》,探討利用自主專案激發創新熱情,如溜冰般全神貫注,推動生產力並保留孩童夢想,超越傳統求學模式創造未來。
Thumbnail
2025/02/15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6 月發佈的文章《A Project of One's Own》,探討利用自主專案激發創新熱情,如溜冰般全神貫注,推動生產力並保留孩童夢想,超越傳統求學模式創造未來。
Thumbnail
2025/02/14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0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探討獨立思考之重要與實踐,主張遠離主流、跨界交流,以求真、抗命與好奇三素養,強調唯有徹底脫離從眾、勇敢質疑傳統,方能激發出獨創智慧。
Thumbnail
2025/02/14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0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探討獨立思考之重要與實踐,主張遠離主流、跨界交流,以求真、抗命與好奇三素養,強調唯有徹底脫離從眾、勇敢質疑傳統,方能激發出獨創智慧。
Thumbnail
2025/02/13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5 月發佈的文章《Crazy New Ideas》,探討理性專家提出貌似荒唐之點子常隱含深厚資訊與巨大潛力。面對既定典範,多因保守輕易否定創新,應以提問探究真意。新觀念初現雖脆弱,卻蘊含顛覆性可能,鼓勵懷新者放膽挑戰陳規。
Thumbnail
2025/02/13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5 月發佈的文章《Crazy New Ideas》,探討理性專家提出貌似荒唐之點子常隱含深厚資訊與巨大潛力。面對既定典範,多因保守輕易否定創新,應以提問探究真意。新觀念初現雖脆弱,卻蘊含顛覆性可能,鼓勵懷新者放膽挑戰陳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The Best Essay》,探討一篇優秀文章的特質,指出最有價值的文章應探討深刻且出人意料的主題,啟發讀者,並帶來新穎的見解。撰寫優秀文章的關鍵在於選擇值得深入的問題,嚴謹的思考與重寫,使文章富有創意且具備啟發性。
Thumbnail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The Best Essay》,探討一篇優秀文章的特質,指出最有價值的文章應探討深刻且出人意料的主題,啟發讀者,並帶來新穎的見解。撰寫優秀文章的關鍵在於選擇值得深入的問題,嚴謹的思考與重寫,使文章富有創意且具備啟發性。
Thumbnail
學習自文章: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How to Do Great Work) 拖延有兩種,危險的原因也有兩種,你可以透過問自己「一句話」來克服。
Thumbnail
學習自文章: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How to Do Great Work) 拖延有兩種,危險的原因也有兩種,你可以透過問自己「一句話」來克服。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PAUL GRAHAM 的《如何反駁》是網路上多數人公認理想的討論及表達不同意見的方法。本文以詳細分析與探討,希望讓網路上的討論能更好的瞭解彼此立場,並解決紛爭。本文是對 PAUL GRAHAM《如何反駁》的深入研究和闡述,以供討論、深究和研究參考。
Thumbnail
PAUL GRAHAM 的《如何反駁》是網路上多數人公認理想的討論及表達不同意見的方法。本文以詳細分析與探討,希望讓網路上的討論能更好的瞭解彼此立場,並解決紛爭。本文是對 PAUL GRAHAM《如何反駁》的深入研究和闡述,以供討論、深究和研究參考。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