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煙雲(一)緣起九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出社會以後,從事國際貿易,因商務需要,有很多機會出差各國,譬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和菲律賓等等,就是沒有機會造訪最鄰近的海外市場,香港。

尖沙咀鐘樓

尖沙咀鐘樓

對香港的印象,大部份來自港片或是港劇的那種刻板印象,感覺香港就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地方。

當年大陸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幾年了,港商大量湧進內地經商,整個華南地區很快有了香港的味道,尤其茶樓酒肆,以及街景市招大量繁體字出現。四大經濟特區的深圳特別明顯,儼然是一座超大型的香港。

港商絡繹於途,奔走口岸兩側,也帶出來無數的輕工業設廠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亞洲輕工業居於領導地位的台,韓,日商機大量浮現。因此東北亞商人大量擠進香港,希望能夠分一杯羹。

維多利亞海峽

維多利亞海峽

韓、日商人,本來就可以進行直接貿易。但是居於各種考慮,他們還是樂於經由香港來進行商務活動,包含可能的進一步內地投資。

當時的台商,基於法規限制,比較沒有日、韓商人那樣的彈性。當時台商進內地的直接投資趨近於零,如果有個人隱名投資的話,以當時的狀況來說,是屬於非法的行為。

當年就有一些比較膽大的人士,已經開始做一些比較冒險的商業活動,報章也披露過幾件觸法的案例。總之,多數的商業還是通過港商進行。也就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因緣際會,我開始須要奔走台港兩地。

當年前往香港的航班,就飛進位於九龍灣的啟德機場。由於我當時接觸的客戶都屬工業類型的,所以都以尖沙咀為中心,往北跑去荃灣,或者是往東去觀塘。當時荃灣綫地下鐵非常舒適便捷,比起還在起步階段的北捷,是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香港島夜景

香港島夜景

因此,我大都選擇住在廣東道的幾家飯店。因為,幾年累積的商務旅行經驗,覺得當年香港旅遊服務業的品質絕對不比新加坡或日本的差。

所以,商務行程之暇,我會沿著中港城商店街,走去天星碼頭,觀賞維多利亞海峽的夜景。尤其,對岸的中環和金鐘璀璨的夜景,由太平山頂到皇后碼頭水岸邊,像是千萬顆鑽石那般閃耀,真的美不勝收。

以當時的出差狀況,主要就是商務會談,場域就是當地客戶的寫字樓,咖啡廳,或是酒店的大堂酒吧。記憶裡,很少有機會專程安排去看當地的風景。所以,對香港的風土民情並沒有太深入的體驗。

舉個例,有人跟我說,香港人比較少會在家接待客人,原因是私人住家都不大,實在不方便。至於,是如何的狹小,我就沒概念了。

語言方面倒是很有異國風情,因為當地朋友的廣東腔國語,是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適應的。另外,因為生意需要,有幾個場合是被安排和內地的真正買主見面開會。以當時改革開放的氛圍,會談的順暢實在是意想不到的。

最讓我驚奇的是,普通話的相通,和溝通的有效性,彷彿給我拉開了一扇窗,看到了一個可能的全新世界,直覺未來的商機將不可同日而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安立格的沙龍
234會員
236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安立格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8
開幕酒會的隔天,約了亞洲各國主管和大老闆們去「深圳」觀瀾湖俱樂部打高爾夫球,一行人包了直通小巴從九龍一路開到「深圳龍華」的球場所在地。 不像「二道關」,旅客只要留在座位上,亮證件就行。在「羅湖」陸關口岸,人和車得分開走。港陸邊檢基本在同一屋簷下,中間只隔了一個海關查驗站。我們那老太太的背包過X
Thumbnail
2024/12/18
開幕酒會的隔天,約了亞洲各國主管和大老闆們去「深圳」觀瀾湖俱樂部打高爾夫球,一行人包了直通小巴從九龍一路開到「深圳龍華」的球場所在地。 不像「二道關」,旅客只要留在座位上,亮證件就行。在「羅湖」陸關口岸,人和車得分開走。港陸邊檢基本在同一屋簷下,中間只隔了一個海關查驗站。我們那老太太的背包過X
Thumbnail
2024/12/16
開幕典禮的前一天,最重要的賓客分兩個航班,自歐洲飛抵香港。為了慎重起見,我自己前往「赤鱲角機場」迎接集團創辦人的遺孀,她是當年集團的董事主席,以及集團執行長兩人。 香港新機場的入境大廳分A、B兩個出口,兩個口位於寬廣入境大廳的兩側,相隔兩百公尺左右。為了怕錯過迎接的地點,事先已經告知他們,務必
Thumbnail
2024/12/16
開幕典禮的前一天,最重要的賓客分兩個航班,自歐洲飛抵香港。為了慎重起見,我自己前往「赤鱲角機場」迎接集團創辦人的遺孀,她是當年集團的董事主席,以及集團執行長兩人。 香港新機場的入境大廳分A、B兩個出口,兩個口位於寬廣入境大廳的兩側,相隔兩百公尺左右。為了怕錯過迎接的地點,事先已經告知他們,務必
Thumbnail
2024/12/14
當地政府經貿部門人士來訪之後,不過幾天時間,領頭的那位先生正式回電,表示他們的署長同意開幕當天蒞臨公司,擔任剪綵嘉賓,並代表當局致歡迎辭。同時,當晚在尖東的開幕酒會,他也樂意參與。 由於「署長」是「特首」以下的一級官員,類似一般政府的「部長」職務,我在想,要不要也找一位母公司所在國家的政府代表
Thumbnail
2024/12/14
當地政府經貿部門人士來訪之後,不過幾天時間,領頭的那位先生正式回電,表示他們的署長同意開幕當天蒞臨公司,擔任剪綵嘉賓,並代表當局致歡迎辭。同時,當晚在尖東的開幕酒會,他也樂意參與。 由於「署長」是「特首」以下的一級官員,類似一般政府的「部長」職務,我在想,要不要也找一位母公司所在國家的政府代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Thumbnail
深圳與香港之間的關係套用在馬來西亞柔佛州與新加坡是極度相似。 一個腹地遼闊,各項發展較後起步;一個土地狹小,但經濟發展高度領先。 如果細細盤點,新加坡與柔佛州就像是對絕佳伴侶,各擁有著對方缺少的那一塊,只等著有天能被湊合成一個完整互補的經濟圈。
Thumbnail
深圳與香港之間的關係套用在馬來西亞柔佛州與新加坡是極度相似。 一個腹地遼闊,各項發展較後起步;一個土地狹小,但經濟發展高度領先。 如果細細盤點,新加坡與柔佛州就像是對絕佳伴侶,各擁有著對方缺少的那一塊,只等著有天能被湊合成一個完整互補的經濟圈。
Thumbnail
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著香港,於大灣區訴說著各種「香港經驗」,仍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Thumbnail
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著香港,於大灣區訴說著各種「香港經驗」,仍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Thumbnail
前言 感謝各位讀者不離不棄,學徒我從炎熱的三十八度曼谷,以及舒適的二十五度清邁,回來到冷颼颼的台灣了。 這趟到曼谷見了一些台商朋友聊了聊美中貿易戰後,台商外溢四散到東南亞與印度重建生產鏈供應的現況。以及跟曼谷的金融機構打交道幾日,感受到非常低效率且保守的心態。別說跟香港這種自由港比,連台
Thumbnail
前言 感謝各位讀者不離不棄,學徒我從炎熱的三十八度曼谷,以及舒適的二十五度清邁,回來到冷颼颼的台灣了。 這趟到曼谷見了一些台商朋友聊了聊美中貿易戰後,台商外溢四散到東南亞與印度重建生產鏈供應的現況。以及跟曼谷的金融機構打交道幾日,感受到非常低效率且保守的心態。別說跟香港這種自由港比,連台
Thumbnail
中國大陸在近三十年經濟崛起後,兩岸貿易、文教往來甚是密切,許多台灣人這二三十年來,在大陸落地生根、組建了家庭後,出現了一群在大陸出生長大的「台商二代」。
Thumbnail
中國大陸在近三十年經濟崛起後,兩岸貿易、文教往來甚是密切,許多台灣人這二三十年來,在大陸落地生根、組建了家庭後,出現了一群在大陸出生長大的「台商二代」。
Thumbnail
繼上篇分享一些台灣職場文化與香港的差異,這篇繼續分享其他個人對台灣職場的相關觀察。其實我覺得蠻有趣的,雖然都是用繁體字及華人社會,但在生活、職場及其他方面都會有一些差異,而這些文化差異還不一定是旅遊可以看到或感受到的(๑´人`๑)
Thumbnail
繼上篇分享一些台灣職場文化與香港的差異,這篇繼續分享其他個人對台灣職場的相關觀察。其實我覺得蠻有趣的,雖然都是用繁體字及華人社會,但在生活、職場及其他方面都會有一些差異,而這些文化差異還不一定是旅遊可以看到或感受到的(๑´人`๑)
Thumbnail
相信有不少人除了投資移民到台灣,也是有到台灣工作的部分,特別是有些用字或習慣比較不一樣,所以這邊也分享一下個人在台灣職場感受與香港的差異:)
Thumbnail
相信有不少人除了投資移民到台灣,也是有到台灣工作的部分,特別是有些用字或習慣比較不一樣,所以這邊也分享一下個人在台灣職場感受與香港的差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