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圈很喜歡拿「精實創業」來當作教導初次創業的人的一套入門教材,或許是因為創業是一件變化多端、沒有公式的事情。有這麼一套理論可以在一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觀念原則之外,提供可以實操的理論,確實令人覺得創業成功的機會好像有點提升。
但終究是源自於品管圈的概念,這套基於PDCA的試錯原理 — 把觀點都當成假設,予以驗證,錯的剃除,對的繼續延伸,持續反覆驗證 — 的確非常的合理。但是因為實在要花去不少時間計劃與實驗,這讓創業者十分猶豫是否要將寶貴的時間拿來做驗證抓bug,而不是乾脆賭在自己的直覺下,大步流星的兼程趕路呢。
如果是相信精實創業的人,核心思想大概是 — 創業者不要太過自信,所謂的直覺就是未經驗證的觀點,風險極大,一但走錯路,浪費時間事小,之後還可能因為沉沒成本太高回不了頭,變成雞肋創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而不相信的呢? — 因為創業就是創新的過程,不冒風險怎會成功。更何況創業成功的要素太多,需要一一驗證的細節太多,試錯本身就不保證能試出對的事情,小碎步前進,有可能拖都把你拖死。
於是,理論因為不好實踐,又變回了觀念,有些創業者記得這樣的觀念,在衝衝衝的當下,還曉得加入驗證的精神,時不時回頭自我懷疑一下,已經算是很有風險意識的創業者了。很多時候,創業者還是靠著直覺,進行著撞牆式的實驗 — 不撞南牆不回頭。
把品管圈對真相的堅持與實驗精神,拿到分秒必爭的創業情境中,其實最終還是取決於問題的核心 — 「快」。
就看你是要相信「慢即是快」的快,還是「先下手為強」才是快。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 - 出自火雲邪神。
但是拜科技所賜,尤其是手機和數位平台的興起,關於精實創業的矛盾可能就快要被抹平,變得越來越可行。
簡單舉個例子,以前要製作幾分鐘的餐食廣告片,瞭解需要營造怎樣的用餐環境才有最好的效果,讓消費者買單,必須要在事前做無數次的測試,到底怎樣的情境才會傳達出「口口留香」或者「舌尖驚艷」,最終還要找focus group來看demo,不斷的調試到讓廠商和導演都不禁懷疑人生之後,才考慮要不要投入大量的廣告預算。
現在就可能沒有那麼複雜了,我們可以直接把不同情境的影片放到網路平台或與小網紅的頻道上做個測試,馬上就知道市場真實的反應。
最近,還注意到網路上越來越多的1分鐘短劇 — 其實之前《經濟學人》也有報導,稱其為「中國征服美國的利器」。 這種短劇每集約一分鐘,全劇大概是90-100分鐘,所以一共90-100集,每集都有爆點,而且標題超有梗,十足的標題黨。
之前因為投資影劇項目,自己花了些時間,研究一下好萊塢的敘事結構,但是看來這種一分鐘的影集,不但暗示著傳統敘事手法將被重組解構,許多溝通方式都將被改造成多巴胺式的溝通 — 不怕劇情荒謬,就怕視聽大眾沒有感覺。
在這個數位平台橫行的時代,看來有群創業家不但抓到了「精實創業」的精神,利用科技快速驗證調整,甚至還把驗證過程本身都變成一個有趣的創新元素,不再只是試錯而是創造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