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人對話》|以新的角度看歷史|古人透過文物可以告訴你超多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還記得學生時期的歷史課嗎?總是在記那一年發生什麼事,該年份有什麼著名的事件。畢業後,與這些和自己時代久遠的歷史們告別,現在還能記得多少?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二戰結束;228和平紀念日,還有中國朝代的順序。現在依稀記得的都是那些零零散散的記憶,除非是自己印象深刻的那幾段歷史記得特別清楚,其他大概也都還給老師了吧!

最近剛好有一個買新書的機會,這次逛書就挑選了這一本《與古人對話》。
看書籍的內容介紹感覺不像是那種定死的朝代,告訴你這些年、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而是透過出土的文物來帶你看看在遠古朝代的人都是怎麼生活的,以及解讀甲骨文,帶你看看古人怎麼看事情。很剛好的是作者黃大路就是考古工作者,把歷史交給他說,似乎就更有說服力了呢!


說來,怎麼也有二十年了,我一直很想寫些普通人(考古界之外的人)能看得懂、並且樂意讀下去的東西。
⋯⋯
我們花著納稅人的錢,發掘墳墓、遺址,工作完成後,多半是許多年以後,刊印出幾本厚厚的考古報告,這類報告,能夠看得懂、肯耐心看的人少得可憐。很多情況是考古人獨佔發掘成果,原本的公共資源被考古人獨享了,這一點,不從根本解決、不改變僵化的管理體制,就根本做不到考古為大眾服務。
知曉最新發掘成果是民眾的權利,考古人必須脫去自封高雅的外套,撰寫考古報告,科普文章也應在看考核的範疇裡,唯如此,才能做到考古的大眾普及。
——《與古人對話》p.283 作者後記


我自己看下來覺得作者為枯燥乏味的歷史添了幾分樂趣,雖然我們沒辦法想像幾千年、幾百前的人生活、習俗到底是怎麼樣,但透過出土的文物、遺跡和墳墓,跟隨作者歷史的步伐,穿越時空,看看我們現在的文化是怎麼在這歷史長河中轉變的,同時我也覺得很不可思議,在人類獲得智慧的瞬間,世界就開始加速運轉,直到現在。

其中一個篇章,我覺得挺有趣的,關於「我們」是從什麼地方演化過來的(這裡指的是陸地或是海洋),到現在仍是未解之謎,關於這一點作者提出了很有趣的見解。
現在的料理之中,調味料是不可少的,而調味當中最不可少的的是「鹽」,料理好像少了鹽都不對味,因此作者推敲我們的祖先是從海洋中演化到陸地的,不然我們跟靈長類比起來,我們怎麼有光滑的皮膚?料理中少了鹽都不對味呢(海水是鹹的)?

今天會變成明天的歷史,歷史一直都是現在進行式,現在的世紀也是一直在進化之中,不知道未來會不會也演變成科幻片那樣,而現在變成未來的考古的文物、文化之一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其實我有時候滿不喜歡有些學者會擺著高傲的姿態來進行研究 應該要帶著謙卑的心進行入境隨俗的研究 但不少狀況是最後變成在地民眾要幫這些研究人員擦屁股 這樣的研究學者往往拿著人家的納稅錢跟資金為所欲為
avatar-img
Romisun羅米森✐ ᵕ̈
1會員
22內容數
只是偶爾分享生活、音樂與展覽的女子(「・ω・)「 喜歡閱讀,喜歡慢慢品味每一位作者所帶來的故事 一位興趣使然經營部落格的人。
2024/11/26
文章探討了美感的定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別以奧地利為例。在奧地利,文學與劇本的發展、以及對藝術的重視,不僅讓民眾能享受美感,更形塑了他們的生活態度。文中提到藝文活動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並讓讀者重新思考美感在生活中的位置。即使未經受專業教育,每個人都能在日常中發現屬於自己的美感。
Thumbnail
2024/11/26
文章探討了美感的定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別以奧地利為例。在奧地利,文學與劇本的發展、以及對藝術的重視,不僅讓民眾能享受美感,更形塑了他們的生活態度。文中提到藝文活動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並讓讀者重新思考美感在生活中的位置。即使未經受專業教育,每個人都能在日常中發現屬於自己的美感。
Thumbnail
2024/10/01
透過描寫不同雨勢下的感受,展現了雨怎樣影響人的心情和創作。從感慨大雨無情到寄託一詞的深意,作者引領讀者探索在陰雨綿綿中探索思想的流動,同時比喻和轉換讓整體意境更加深邃,充分展現文學的魅力。文章以輕鬆的筆調,觸及更深刻的人生哲學。
Thumbnail
2024/10/01
透過描寫不同雨勢下的感受,展現了雨怎樣影響人的心情和創作。從感慨大雨無情到寄託一詞的深意,作者引領讀者探索在陰雨綿綿中探索思想的流動,同時比喻和轉換讓整體意境更加深邃,充分展現文學的魅力。文章以輕鬆的筆調,觸及更深刻的人生哲學。
Thumbnail
2024/09/24
本文以下班回家的擁擠潮為背景,分享學生時期對於下班高峰的厭惡,及逐漸融入社會後的感受。反映了從避開繁忙時段到感同身受的心路歷程,描述了對於家的思念及對於詩歌創作的熱愛,並介紹了新的部落格專欄「詩情漫步」。
Thumbnail
2024/09/24
本文以下班回家的擁擠潮為背景,分享學生時期對於下班高峰的厭惡,及逐漸融入社會後的感受。反映了從避開繁忙時段到感同身受的心路歷程,描述了對於家的思念及對於詩歌創作的熱愛,並介紹了新的部落格專欄「詩情漫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將視覺藝術與歷史文化研究結合,進行跨學科教學,可減輕視藝老師課程壓力,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體驗。學生可以透過視覺藝術學習歷史與文化研究概念、傳統建築與城市景觀、文化傳統與慶典、文化藝術形式等。這樣的互動式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好奇心,豐富他們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
Thumbnail
將視覺藝術與歷史文化研究結合,進行跨學科教學,可減輕視藝老師課程壓力,為學生提供豐富學習體驗。學生可以透過視覺藝術學習歷史與文化研究概念、傳統建築與城市景觀、文化傳統與慶典、文化藝術形式等。這樣的互動式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好奇心,豐富他們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
Thumbnail
你是否正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知該閱讀什麼?💡 本文將帶你探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經典,並透過實用的閱讀方法,讓你與大師對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想擺脫閱讀迷茫,就趕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你是否正迷失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知該閱讀什麼?💡 本文將帶你探討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教你如何選出適合自己的經典,並透過實用的閱讀方法,讓你與大師對話,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想擺脫閱讀迷茫,就趕快點進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在紀錄中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工作,每個靈魂來到此處都有其適合閱覽的書籍,你不能要求一個孩子立刻讀懂艱深的碩士論文,你所要做的是找到最適合帶給他益處的訊息,並協助他打開思維的空間。 不要試圖改變對方或催促對方去理解,讓對方能用自己的速度去探索和思考,這個過程是非常珍貴的。
Thumbnail
在紀錄中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工作,每個靈魂來到此處都有其適合閱覽的書籍,你不能要求一個孩子立刻讀懂艱深的碩士論文,你所要做的是找到最適合帶給他益處的訊息,並協助他打開思維的空間。 不要試圖改變對方或催促對方去理解,讓對方能用自己的速度去探索和思考,這個過程是非常珍貴的。
Thumbnail
閱讀對人們的好處包括還原概念本來面目、獲取豐富的選擇、增長知識、自我突破、創造無限時間。另外,也整理出作者從24種不同的角度,介紹各類好書及對自身的好處,並提供了相應的閱讀節錄與整理。
Thumbnail
閱讀對人們的好處包括還原概念本來面目、獲取豐富的選擇、增長知識、自我突破、創造無限時間。另外,也整理出作者從24種不同的角度,介紹各類好書及對自身的好處,並提供了相應的閱讀節錄與整理。
Thumbnail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有時候讀書無法專心或閱讀速度變慢,這時候可以嘗試對話式閱讀。透過與書中內容對話,讓閱讀更加有趣且豐富,並且可以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
Thumbnail
閱讀是一種享受,但有時候讀書無法專心或閱讀速度變慢,這時候可以嘗試對話式閱讀。透過與書中內容對話,讓閱讀更加有趣且豐富,並且可以讓自己更集中注意力。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Thumbnail
當我們閱讀時,會埋首於文字中,穿梭於知識之間,但在這條知識之路上是否有著一些謎團和誤解呢?讓我們一起啟動這趟奇妙的知識探險之旅,解開迷思,拓展視野,並與他人分享你的閱讀見解和獨特體驗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