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危機:當我們的「魔法子彈」成了水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開始,人類以為自己從此可以戰勝細菌,再也不用怕細菌了。


但是,我們都錯了。很快地,世界上出現了抗青黴素的細菌;但是人類仍然繼續找尋新的抗生素...所以,到底這場人菌之間的百年戰爭,人類是否取得上風呢?


最近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調查了204個國家與地區,估算了1990-2021之間總共84種細菌,結果發現:2021年,全世界有114萬人死於抗藥菌。


殺手第一號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約196,000例;殺手二號是鮑氏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殺手三號是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另外還有三種也造成超過100,000例的死亡,它們是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以及綠膿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令人擔憂的是,雖然在相同的時間區間裡,5歲以下兒童死於抗藥菌的比率下降了超過50%,但是70歲以上成人死於抗藥菌的比例卻增加了80%。在世界各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抗藥菌死亡率最高。


哪些抗生素失效得最快呢?研究團隊分析數據後發現,失效得最快的是碳青霉烯類 (Carbapenems)。在相同時間區間(1990-2021)裡,死於抗碳青霉烯類細菌(主要事鮑氏不動桿菌與肺炎克雷伯菌)的人數增加了89,200例;其次是甲氧西林 (Methicillin),增加了72,800例;然後是氟喹諾酮類 (Fluoroquinolones)與第三代頭孢菌素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多重耐藥結核病、碳青霉烯耐藥肺炎克雷伯菌與碳青霉烯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死於這四種菌的人都增加了超過兩萬五千例。


研究團隊預測,如果狀況不改善,到2050年,每年死於抗藥性菌的人將達到191萬人!而另外還會有822萬人則會死於與抗藥性菌相關的疾病。


到底為什麼,抗藥性細菌會愈來愈多呢?


研究團隊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過度和不當使用抗生素是主因。不必要使用抗生素時使用抗生素,或是不遵醫囑完成整個療程,這些都會造成抗藥性細菌愈來愈多。另外,醫療環境中的感染控制不足,也助長了抗藥菌株的出現。第三,農業與畜牧業為了預防動物生病,在飼料中大量使用抗生素,這也增加了細菌變身為抗藥菌的機會。除此之外,國際旅行與貿易,也助長了抗藥菌的傳播。


更糟糕的是,因為新藥開發的成本愈來愈高,造成製藥公司對開發新抗生素的投資意願不高,造成子彈越來越少。

而首當其衝的是老年人。老年人因為免疫功能下降、罹患慢性病、疫苗效力降低等原因,造成他們更容易生病,於是就更常跑醫院,但是醫院本來就是各種病菌的大本營,常跑醫院使得感染風險進一步提高,於是就不得不用藥,但是老人對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又比一般人高,於是進一步促成抗藥菌的發展,風險就更高了。當然,對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來說,抗藥性菌增加,他們的處境也越危險。


研究團隊呼籲,我們需要改善醫療系統、積極地預防感染,另外還需要政府投資協助開發新藥,另外,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往往會因為醫師經驗不足造成診斷延誤,因此也需要加強培訓偏遠地區的醫師以及投資微生物實驗室,以改善監測與診斷。


想到三十多年前在醫院實習時,就常常看到抗藥菌出現在常規的微生物學檢驗裡,但是那時候還沒聽過「超級細菌」!但是,超級細菌現在已經不是新聞,甚至已經有不少人投入噬菌體療法了...希望大家能繼續努力,不要真的讓「魔法子彈」變盛水槍,到時候只怕一個小小的傷口,都可能會造成全身性感染而死呢!


參考文獻:


GBD 2021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ollaborators. (2024). Global burden of bacteri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1990–2021: a systematic analysis with forecasts to 2050. The Lancet, 403(2330), 289-31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4)01867-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09/18
謝謝老師分享,🥲🥲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46會員
801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年輕的時候,跟朋友一起去看《前進高棉》(Platoon)。當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越戰對美國人留下多麼深的傷痕。但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越戰在越南人民身上留下的傷痕,只怕不是三五十年去得掉的。 這個傷痕,來自於橙劑(Agent Orange)。 橙劑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為什麼會造成傷害呢?來看看吧!
Thumbnail
2025/04/30
年輕的時候,跟朋友一起去看《前進高棉》(Platoon)。當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越戰對美國人留下多麼深的傷痕。但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越戰在越南人民身上留下的傷痕,只怕不是三五十年去得掉的。 這個傷痕,來自於橙劑(Agent Orange)。 橙劑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為什麼會造成傷害呢?來看看吧!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如題... 剛不久前... 我們辛苦的噴藥人員出現了...(雖然他辛苦) (但仇恨有不低) 他們神出鬼沒的... 突然的出現... 然後又突然的消失(不知道移動到哪去了) 他們辛苦背著裝備(噴藥)(避免許多病蟲出沒) 但噴完藥後...(主要都是蟑螂...) (到處亂飛...)(啥稀
Thumbnail
如題... 剛不久前... 我們辛苦的噴藥人員出現了...(雖然他辛苦) (但仇恨有不低) 他們神出鬼沒的... 突然的出現... 然後又突然的消失(不知道移動到哪去了) 他們辛苦背著裝備(噴藥)(避免許多病蟲出沒) 但噴完藥後...(主要都是蟑螂...) (到處亂飛...)(啥稀
Thumbnail
如果要我說「愛情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Thumbnail
如果要我說「愛情是什麼」,我的答案就是「為了種族的生存」
Thumbnail
  這篇要寫介紹寫得有點心虛,畢竟這次來就診的是個已經治療兩年皮黴菌感染,跑過多家醫院卻還是會復發的孩子。但想想好像有些奇怪的論述在黴菌治療上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可以幫皮黴菌平反一下(?)
Thumbnail
  這篇要寫介紹寫得有點心虛,畢竟這次來就診的是個已經治療兩年皮黴菌感染,跑過多家醫院卻還是會復發的孩子。但想想好像有些奇怪的論述在黴菌治療上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可以幫皮黴菌平反一下(?)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環保學家毛杭表示,1970年代,抗生素、疫苗及殺蟲劑的發明,使人類相信自己戰勝了傳染病;然而,1980年愛滋病毒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樂觀心態。1980年以來,傳染病的數量增長了四倍,其中75%是人畜共通傳染病。隨著全球化,人口快速流動,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