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圖書館》(The Library Book)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蘇珊.歐琳(Susan Orlean)自 1992 年起擔任《紐約客》雜誌專欄作家,同時是《Outside》、《Rolling Stone》、《Vogue》、《君子》等雜誌的撰稿人。著有七本書《Rin Tin Tin》、《Saturday Night》及《蘭花賊》(The Orchid Thief),《蘭花賊》一書曾被改編為電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目前與家人和動物們一起居住於紐約和洛杉磯兩地。
《親愛的圖書館》(The Library Book,2021)

《親愛的圖書館》(The Library Book,2021)

作者小時候可以說是在圖書館長大,每週都會跟著母親去圖書館幾次,每次都會流連忘返在圖書館的豐富世界。母親總是會向她提起,如果能夠自由選擇職業,第一志願會是圖書館員。

然而,作者在上大學後,某種程度是想向父母宣示自我,某種程度是想彌補童年書架稀疏的空虛,開始掏錢買書,享受被書包圍的感覺。「為什麼還要在圖書館排隊等待借閱?不如直接去買吧。」圖書館的用途在這個時期的作者眼中,蕩然無存。

一直到了 2011 年搬到洛杉磯,因為學校作業需要,帶著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去訪談圖書館館員。童年對圖書館的情懷頓時湧上心頭,圖書館再次回到作者的生活之中。意外得知了 30 年前的洛城央圖大火事件,燃起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終而孕育出這部作品。

在這裡,時光被捕捉,被收藏,而且所有圖書館中,不只是我的時光,我的人生,天下所有人的時光也殊途同歸。

洛杉磯央圖大火

1986 年 4 月 29 日上午接近 11 點,洛杉磯中央圖書館的東北區小說部書庫冒出煙霧,火勢快速蔓燒,書殼像爆米花炸開,內頁化為幾百片黑屑,隨著上升氣流飄舞;館內溫度不斷升高,書庫裡的鋼架接近熔點而扭曲變形,將更多的書本拋進火堆,不斷為火勢灌注新的養分。館內走廊蜿蜒曲折卻沒有地圖,厚實的水泥牆阻絕了無線電,再加上水對書來說跟火一樣具有破壞性,使得消防隊員救災阻礙重重。

這場大火最終經過了七個半小時才平息,幾乎動用了全洛杉磯的消防資源,總計耗費了 1400 筒氧氣、超過三百萬加侖的消防水,館內溫度甚至一度高達 1370 度。被火吞噬的書籍碎屑,在地板上累積厚達 30 公分;沒被火燒到的書則淪為泡水書,封面和內頁像氣球般膨脹,70 萬本泡水書陸續被送往魚肉和蔬果工廠的冷凍庫保存,以防發霉。

通常,火是紅色、橙色、黃色、黑色。央圖的火卻無色,猶如一片玻璃,一眼能透視而過。在有顏色的地方,央圖火呈淺藍色,熱到顯得冷冰。

檢調單位經過調查,認為這場大火源自於人為。在法律上,「否體」(negative corpus)常被用來證明蓄意縱火案 — 如果提不出證據來證明不是犯罪,那麼該事件就算是刑案。以火災來說,如果意外因素都被排除了,火災就會被視為縱火。但事實是,火災現場溫度過高難以深入源頭,再加上到處噴灑的消防水、遍地殘破的雜物,根本無法進行精確的蒐證,卻依然造成了許多縱火冤獄。

儘管檢方非常想抓到人來為這場洛杉磯央圖大火負責,卻始終無法掌握決定性的證據,成為了一樁無法考證的火災案件。

圖書館的功用

圖書館的功能除了藏書並提供借閱之外,還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用。

在作者前往訪問洛杉磯圖書館總館長傑博時,當地的養蜂人在不久前剛好提出要在央圖屋頂養蜂的申請。傑博認為能善用屋頂的空間是好事,但是考量到圖書館廣納全民的價值理念,對於養蜂的構想,擔憂的是會不會使得一些民眾不敢前來,尤其是那些患有恐蜂症或蜂螫過敏症的人。儘管傑博欣賞這項創意,這個提案還是暫時被擱置。

2014 年傑博創辦了「職業線上高中」,簡稱網高(COHS),是全美第一個獲得認證的圖書館高中學程。傑博經常提倡圖書館是全民大學,沒有高中文憑的成年人可以在圖書館的官網上免費選課,畢業後還能取得文憑,而非同等學力的證明。這項計畫,落實了全民大學的理想,圖書館的確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推行單位。在傑博的網高成立之後,全美各地有 50 所圖書館受到感召,跟進推出給成年人的高中課程。

洛杉磯央圖甚至還是遊民友善的庇護所。除了一般借閱民眾,央圖也會認真考量遊民的需求,並曾經舉辦過名為「源頭」的計畫活動。該活動的主旨在於集中全市的社福單位於圖書館廳內,民眾只要進入這裡,就能一次申請到所有的必需品,不需要在市區內東奔西跑,只為了到各個公家單位申請特定的補助。

在這一廳,各社福機構的個案社工、糧食銀行、精神健康團體前來設攤,塑膠著排成一個大 U 形,方便民眾從一攤逛到另一攤,好比自助餐,讓大家自行打菜。

圖書館的未來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東西都被數位化,現今出版的書籍大多都同時擁有電子書的形式。圖書館也不例外,像是 HyRead、OverDrive 都已經支援線上借閱圖書的服務,不需要出門就可以享受到圖書館的功能。不禁令人思考,未來是不是不再需要實體的圖書館了?

這個問題首當其衝影響的是圖書館的從業人員,當然他們也已經對這個議題有過許多的討論。圖書館的型態確實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而調整,儘管科技的進步讓知識不再侷限於實體書之中,但是這並不會改變圖書館為資訊和知識中心的定位。另外,實體圖書館所營造的地方社群連結,是數位化始終無法取代的功能。

根據一項 2010 年的研究,當年全美 17,078 座公立圖書館和流動圖書車中,使用者將近 3 億人;另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受訪的美國民眾有 90% 以上表示,住家附近的圖書館如果關閉,對社區來說是一項傷害。更令人意外的是,在美國公共圖書館的總數超過麥當勞,和書店的比例是二比一,和筆者在台灣實際體感的比例很不同。

作者分享她接觸過的圖書館員,每個人態度都非常正向積極,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驕傲。作者曾飛往丹麥參加兩年一度的「下一個圖書館」(Next Library)盛會,慶祝奧胡斯新央圖開幕。在圖書館裡,不只有咖啡廳,還有許多演講講座,也有需要共同參與的活動,像是作者參加一堂用樂高積木蓋房子的課程。

雖然藏書與借閱是圖書館的核心功能,但是圖書館的功用遠遠不止於此。舉例來說,丹麥奧胡斯央圖附設申請結婚證書的機構、奈及利亞圖書館開辦美術班和創業訓練班、納許維爾圖書館有劇團常駐 — 或許洛杉磯圖書館也可以提供網球拍和桌上型遊戲。

圖書館是現實生活裡的空間,是社區的一部分,供民眾聚集在一起共享資訊,沒有其他場所能符合這特徵。

這本書的書背介紹重點放在洛城央圖的大火事件,但是書中實際關於火災的調查篇幅大約只佔一半,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還是感到有些零碎。另一半的內容聚焦在央圖歷史的介紹和圖書館員的訪談,這些部分重新塑造了筆者對圖書館的想像,如果能在摘要之中強調更多這部分的內容,絕對能產生更契合的共鳴呼應。

回想台灣的圖書館環境,與地方社區、社群和居民的情感繫絆,似乎比作者筆下的美國薄弱許多。台灣的圖書館總是給人一種安靜又沉悶的意象,只有在想要借閱或是準備考試時,圖書館才會浮現於可能的選項之中。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去到不同國家的圖書館,感受不同文化的圖書氛圍。

延伸閱讀

  • 《華氏 451 度》(Fahrenheit 451,2015)by Ray Bradbury
    • 主角蒙塔格在故事裡作為一名打火員,但他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放火 — 放火燒書。在他的世界,電視主宰著一切,書籍被視為擾亂平靜的怪獸。
    • 蒙塔格最後決定退出這個權威文化,轉而加入保存書籍的社群,他們記住整本書的內容,好將書保存下來,等待這個社會願意閱讀的時刻再次到來。
  • 《蘭花賊》(The Orchid Thief,2022)by Susan Orlean
    • 原文出版於 1998 年,是蘇珊.歐琳生涯的代表作。本書改編同名電影橫掃第七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並且榮獲第六十屆金球獎。
21會員
54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奧古斯都》可以說是筆者讀過的歷史文學作品中,數一數二喜歡的一本書。整本書聚焦在描寫羅馬開國君主屋大維的身世,藉由不同時空背景的人物,穿插事件當下和事過境遷的回顧視角,重新活化了一代羅馬皇帝鮮明立體的人格特質,看著屋大維在各個決策中所展現的格局與人性,可以說是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
《不用讀完一本書》影響了我如何看待「閱讀」這件事的書。一直以來都會認為,讀越多書好處只會多於壞處,而且在給出心得或想法之前,一定要先讀完,才能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進行談論。或許我們並不一定要對書作出評論,除了如何進行評論的建議之外,書中對閱讀本質的探討也很精彩,為讀者開啟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反思視角。
《馬可瓦多》是一本讀起來非常輕鬆小品的短篇故事集,每篇故事都是一封邀請,邀請著讀者從不同面向一起參與馬可瓦多天馬行空又跳 tone 的生活,和他一起發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從中感到開心和雀躍,也從中感到失落和無奈 — 在這些起伏之後,最終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繼續朝著明天邁進。
習慣的養成事實上對我們的生活有許多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過於依靠習慣也可能會讓我們身陷有害處境而不自覺。《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這本書的首要任務是讓讀者開始認知到習慣的存在,進而有意識地遵循好的習慣,打破不好的習慣,用嶄新的眼光衡量生活,許自己一個更滿足的人生。
在旅行之中,能夠追隨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用這件喜歡的事情,來認識途經的國家與文化,大概是最令人嚮往的旅行體驗了。作者 WHOSMiNG 用他對咖啡與插畫的熱情,串連起各個城市的日常 — 風和的日光、烘煮咖啡的香氣、咖啡師的職人匠心,並且和世界各地的人,分享這一生一瞬的交會。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卻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奧古斯都》可以說是筆者讀過的歷史文學作品中,數一數二喜歡的一本書。整本書聚焦在描寫羅馬開國君主屋大維的身世,藉由不同時空背景的人物,穿插事件當下和事過境遷的回顧視角,重新活化了一代羅馬皇帝鮮明立體的人格特質,看著屋大維在各個決策中所展現的格局與人性,可以說是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
《不用讀完一本書》影響了我如何看待「閱讀」這件事的書。一直以來都會認為,讀越多書好處只會多於壞處,而且在給出心得或想法之前,一定要先讀完,才能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進行談論。或許我們並不一定要對書作出評論,除了如何進行評論的建議之外,書中對閱讀本質的探討也很精彩,為讀者開啟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反思視角。
《馬可瓦多》是一本讀起來非常輕鬆小品的短篇故事集,每篇故事都是一封邀請,邀請著讀者從不同面向一起參與馬可瓦多天馬行空又跳 tone 的生活,和他一起發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從中感到開心和雀躍,也從中感到失落和無奈 — 在這些起伏之後,最終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繼續朝著明天邁進。
習慣的養成事實上對我們的生活有許多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過於依靠習慣也可能會讓我們身陷有害處境而不自覺。《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這本書的首要任務是讓讀者開始認知到習慣的存在,進而有意識地遵循好的習慣,打破不好的習慣,用嶄新的眼光衡量生活,許自己一個更滿足的人生。
在旅行之中,能夠追隨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用這件喜歡的事情,來認識途經的國家與文化,大概是最令人嚮往的旅行體驗了。作者 WHOSMiNG 用他對咖啡與插畫的熱情,串連起各個城市的日常 — 風和的日光、烘煮咖啡的香氣、咖啡師的職人匠心,並且和世界各地的人,分享這一生一瞬的交會。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卻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Maplewood這個安靜的小鎮上,珍作為一位剛受啟發的兒童書作家,決定創作一個能夠連接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故事。她的主角是班森先生,一位迷人卻神秘的老人,以他那迷人的花園和願意與任何人分享的迷人故事而聞名於社區。
Thumbnail
    《樓上的房間》(The Upstairs Room)是由尤漢娜•雷斯(Johanna Reiss)創作的一部少年小說。尤漢娜•雷斯在荷蘭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後在荷蘭的一所小學教了幾年書。之後她前往美國,居住於紐約。尤漢娜•雷斯是猶太人,《樓上的房間》是以作者少年時代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所創作。
Thumbnail
珍坐在昏暗的圖書館裡,四周是堆積如山的古老手稿和塵封的書籍。空氣中充滿了陳舊紙張和皮革封面的氣味。她已經在這裡待了好幾個小時,迷失在被遺忘的歷史世界裡。今天,她正在追尋一個特別難以捉摸的人物,一個叫艾莉諾的女子,生活在幾個世紀前。
Thumbnail
我聯想到那些終身不得出逃,在臥室或書房裡,甚至「沒有自己的房間」,卻創作出美麗作品的作家和藝術家們:珍·奧斯汀、艾蜜莉·狄金生、莫德·路易斯……她們的心境並未受困,從未停止在日常瑣事之間旅行。
Thumbnail
當編輯蘇珊拿到艾倫.康威最新作品的書稿時, 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本小說即將改變她往後的一生。 和這位暢銷推理作家合作多年,蘇珊對他筆下的偵探艾提克思.彭德瞭若指掌。 而艾提克思.彭德系列是蘇珊任職的三葉草圖書出版最暢銷的書。 為了工作蘇珊別無選擇,只能忍受艾倫種種惱人的行為舉止。 在艾倫的新
Thumbnail
在古老圖書館斑駁的光影中,珍發現了一本無名之書。它夾在被遺忘的古老文獻之間,封面磨損,邊緣破舊。她翻閱著每一頁,上面滿是迂迴曲折的文字,如同古老的藤蔓般盤曲。隨著她的閱讀,周圍的空氣變得更冷,圖書館的寂靜也越來越深。
Thumbnail
在模糊的輪廓中,珍在這張照片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隱喻。曾經鮮明的抱負已逐漸軟化,宛如她眼前這張漸漸褪色的照片。珍在她的青春歲月裡是個激進分子,一個才華洋溢的學生,她的笑聲在大學的走廊裡迴響。但生活,隨著它不可預測的洪流,引領她走上了迂迴的道路。
Thumbnail
艾莉亞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在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中偶然發現了一座神祕的畫廊。進入畫廊後,她發現畫作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夠改變人的命運,並開始了不可思議的冒險。
Thumbnail
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中,夜幕低垂的沉默中,遠處旋律的迴響縈繞在空氣中。一位名叫珍的年輕圖書館員,對她所在鎮上的秘密充滿了無窮的好奇心,她偶然在圖書館禁區發現了一本古老的書,書名雖然已經褪色,但依舊低聲細語著古老時代和傳說,那就是《遺失回聲的聲音》。
Thumbnail
在一個被滾滾丘陵和銀線河流圍繞的古雅村落蘭斯普爾,住著一位名叫珍的圖書館員。她就像是圖書館的一部分,就如同那些古老的橡木書架和低語著歷史的書頁一樣。她的眼中藏著遙遠國度的故事,她的笑容溫暖如午後灑在她閱讀角落的陽光,她的聲音能編織出像音樂一樣在空中舞動的故事。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Maplewood這個安靜的小鎮上,珍作為一位剛受啟發的兒童書作家,決定創作一個能夠連接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故事。她的主角是班森先生,一位迷人卻神秘的老人,以他那迷人的花園和願意與任何人分享的迷人故事而聞名於社區。
Thumbnail
    《樓上的房間》(The Upstairs Room)是由尤漢娜•雷斯(Johanna Reiss)創作的一部少年小說。尤漢娜•雷斯在荷蘭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後在荷蘭的一所小學教了幾年書。之後她前往美國,居住於紐約。尤漢娜•雷斯是猶太人,《樓上的房間》是以作者少年時代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所創作。
Thumbnail
珍坐在昏暗的圖書館裡,四周是堆積如山的古老手稿和塵封的書籍。空氣中充滿了陳舊紙張和皮革封面的氣味。她已經在這裡待了好幾個小時,迷失在被遺忘的歷史世界裡。今天,她正在追尋一個特別難以捉摸的人物,一個叫艾莉諾的女子,生活在幾個世紀前。
Thumbnail
我聯想到那些終身不得出逃,在臥室或書房裡,甚至「沒有自己的房間」,卻創作出美麗作品的作家和藝術家們:珍·奧斯汀、艾蜜莉·狄金生、莫德·路易斯……她們的心境並未受困,從未停止在日常瑣事之間旅行。
Thumbnail
當編輯蘇珊拿到艾倫.康威最新作品的書稿時, 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本小說即將改變她往後的一生。 和這位暢銷推理作家合作多年,蘇珊對他筆下的偵探艾提克思.彭德瞭若指掌。 而艾提克思.彭德系列是蘇珊任職的三葉草圖書出版最暢銷的書。 為了工作蘇珊別無選擇,只能忍受艾倫種種惱人的行為舉止。 在艾倫的新
Thumbnail
在古老圖書館斑駁的光影中,珍發現了一本無名之書。它夾在被遺忘的古老文獻之間,封面磨損,邊緣破舊。她翻閱著每一頁,上面滿是迂迴曲折的文字,如同古老的藤蔓般盤曲。隨著她的閱讀,周圍的空氣變得更冷,圖書館的寂靜也越來越深。
Thumbnail
在模糊的輪廓中,珍在這張照片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隱喻。曾經鮮明的抱負已逐漸軟化,宛如她眼前這張漸漸褪色的照片。珍在她的青春歲月裡是個激進分子,一個才華洋溢的學生,她的笑聲在大學的走廊裡迴響。但生活,隨著它不可預測的洪流,引領她走上了迂迴的道路。
Thumbnail
艾莉亞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在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中偶然發現了一座神祕的畫廊。進入畫廊後,她發現畫作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夠改變人的命運,並開始了不可思議的冒險。
Thumbnail
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中,夜幕低垂的沉默中,遠處旋律的迴響縈繞在空氣中。一位名叫珍的年輕圖書館員,對她所在鎮上的秘密充滿了無窮的好奇心,她偶然在圖書館禁區發現了一本古老的書,書名雖然已經褪色,但依舊低聲細語著古老時代和傳說,那就是《遺失回聲的聲音》。
Thumbnail
在一個被滾滾丘陵和銀線河流圍繞的古雅村落蘭斯普爾,住著一位名叫珍的圖書館員。她就像是圖書館的一部分,就如同那些古老的橡木書架和低語著歷史的書頁一樣。她的眼中藏著遙遠國度的故事,她的笑容溫暖如午後灑在她閱讀角落的陽光,她的聲音能編織出像音樂一樣在空中舞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