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幾個《論語》仁字章節的意思《仁字本義猜想》04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仁字本義猜想》一文,推測人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就做到仁,也可示意表達成:

環境﹢身分﹢(與環境和身分)相符合的行為 → 仁

現在用這個仁字本義猜想來理解幾個《論語》章句,而這也是對這個猜想的初步驗證。


1.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

大意:樊遲問(與我目前的職位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什麼?孔子回答:愛人。

照字面翻譯意思就是,樊遲問:與環境和身分相符的行為是什麼?孔子說:愛人。考慮當時的語境,這段表達的可能意思是:樊遲問與我目前的職務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什麼?孔子回答:愛人。這裡特定環境是樊遲的職務,特定身分就是樊遲的職位;仁就是指「與樊遲的職務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愛人」。

環境 ﹢ 身分 ﹢相符合的行為 → 仁

↓     ↓    ↓

樊遲職務﹢樊遲職位﹢愛人 → 仁


2.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

大意:志士仁人,不為了求生,去表現出“與其身份不相符合的行為”,只勇於犧牲,來堅持表現出“與其身份相符合的行為”。這一句結合文天祥的例子比較容易理解。文天祥做到了殺身以成仁。在是否向元朝投降的抉擇上,文天祥是「寧可犧牲,也不背叛宋朝」。這裡特定環境是是否要投降元朝,特定身分是宋朝大臣。仁是指在這特定環境,特定身份,文天祥表現出與宋朝大臣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具體就是殺身成仁、犧牲不背叛宋朝。

環境 ﹢ 身份 ﹢相符合的行為 → 仁

↓     ↓    ↓

投降元朝﹢宋朝大臣﹢殺身 → 仁


3.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

大意:君子沒有吃完一餐的時間,背離與君子身分相符合的行為,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一定也保持著與君子身分相符合的行為,就是在顛沛流離失所的時候,一定也保持著與君子身分相符的行為。 (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都保持有君子的風度、行為標準)

環境﹢身份﹢相符合的行為 → 仁

任何環境﹢君子﹢君子的行為標準 → 仁


4.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論語》

大意:孟武伯問:子路已經做到了總能表現出與其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嗎?孔子說:不知道。

這裡的仁含有對時間跨度的要求。仁不僅是說,子路在已往的幾件事上,能表現出與其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而更像是說,子路達到了事事上,總能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並可預測子路今後也會如此。

在理解仁對時間跨度的要求後,我們猜測什麼樣的人稱得上是「仁者」。仁者就是在任何環境,任何時候,都能夠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


5. 貴賢,仁也; 賤不肖,亦仁也。 《荀子》

大意:對待賢人, 尊重是相符合的行為,對待不肖之徒,鄙視才是相符合的行為。

荀子的這一段貌似荒謬。你尊重人是仁,你鄙視人、不尊重人同樣也是仁。其實不然,只要考慮環境,結果必然如此。他們是賢者,這是環境,這時尊重的行為才是相符合的行為,是仁。他們是不肖之徒,這是環境,這時鄙視的行為才是相符合的行為,是仁。

環境﹢身份﹢相符合的行為 → 仁

對待賢人﹢人﹢尊重 → 仁

對待不肖之徒﹢人﹢鄙視 → 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探尋仁字本義的沙龍
0會員
20內容數
探尋春秋仁字本義 退休工程師(新加坡)
2025/03/29
仁的思想:在任何一个环境条件下,人们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发现其中与此环境条件最相符合的行为 (简称最适者),它就是仁的行为。行动依照最适者,就做到仁。
2025/03/29
仁的思想:在任何一个环境条件下,人们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发现其中与此环境条件最相符合的行为 (简称最适者),它就是仁的行为。行动依照最适者,就做到仁。
2025/03/10
回答:仁的思想是什么?我们如何做到仁?
2025/03/10
回答:仁的思想是什么?我们如何做到仁?
2025/01/25
分析 “爱是仁”,背后的逻辑。
2025/01/25
分析 “爱是仁”,背后的逻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解讀樊遲問仁、殺身以成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子路仁乎、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Thumbnail
解讀樊遲問仁、殺身以成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子路仁乎、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  井,不能狹義地僅理解為井,而是比喻危險的境地。逝,去;罔,迷惑。   宰我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懷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從權威。這
Thumbnail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  井,不能狹義地僅理解為井,而是比喻危險的境地。逝,去;罔,迷惑。   宰我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有懷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從權威。這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