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幾個《論語》仁字章節的意思《仁字本義猜想》04

更新於 2024/09/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仁字本義猜想》一文,推測人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就做到仁,也可示意表達成:

環境﹢身分﹢(與環境和身分)相符合的行為 → 仁

現在用這個仁字本義猜想來理解幾個《論語》章句,而這也是對這個猜想的初步驗證。


1.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

大意:樊遲問(與我目前的職位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什麼?孔子回答:愛人。

照字面翻譯意思就是,樊遲問:與環境和身分相符的行為是什麼?孔子說:愛人。考慮當時的語境,這段表達的可能意思是:樊遲問與我目前的職務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什麼?孔子回答:愛人。這裡特定環境是樊遲的職務,特定身分就是樊遲的職位;仁就是指「與樊遲的職務和職位相符合的行為是「愛人」。

環境 ﹢ 身分 ﹢相符合的行為 → 仁

↓     ↓    ↓

樊遲職務﹢樊遲職位﹢愛人 → 仁


2.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

大意:志士仁人,不為了求生,去表現出“與其身份不相符合的行為”,只勇於犧牲,來堅持表現出“與其身份相符合的行為”。這一句結合文天祥的例子比較容易理解。文天祥做到了殺身以成仁。在是否向元朝投降的抉擇上,文天祥是「寧可犧牲,也不背叛宋朝」。這裡特定環境是是否要投降元朝,特定身分是宋朝大臣。仁是指在這特定環境,特定身份,文天祥表現出與宋朝大臣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具體就是殺身成仁、犧牲不背叛宋朝。

環境 ﹢ 身份 ﹢相符合的行為 → 仁

↓     ↓    ↓

投降元朝﹢宋朝大臣﹢殺身 → 仁


3.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

大意:君子沒有吃完一餐的時間,背離與君子身分相符合的行為,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一定也保持著與君子身分相符合的行為,就是在顛沛流離失所的時候,一定也保持著與君子身分相符的行為。 (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都保持有君子的風度、行為標準)

環境﹢身份﹢相符合的行為 → 仁

任何環境﹢君子﹢君子的行為標準 → 仁


4.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論語》

大意:孟武伯問:子路已經做到了總能表現出與其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嗎?孔子說:不知道。

這裡的仁含有對時間跨度的要求。仁不僅是說,子路在已往的幾件事上,能表現出與其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而更像是說,子路達到了事事上,總能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合的行為,並可預測子路今後也會如此。

在理解仁對時間跨度的要求後,我們猜測什麼樣的人稱得上是「仁者」。仁者就是在任何環境,任何時候,都能夠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


5. 貴賢,仁也; 賤不肖,亦仁也。 《荀子》

大意:對待賢人, 尊重是相符合的行為,對待不肖之徒,鄙視才是相符合的行為。

荀子的這一段貌似荒謬。你尊重人是仁,你鄙視人、不尊重人同樣也是仁。其實不然,只要考慮環境,結果必然如此。他們是賢者,這是環境,這時尊重的行為才是相符合的行為,是仁。他們是不肖之徒,這是環境,這時鄙視的行為才是相符合的行為,是仁。

環境﹢身份﹢相符合的行為 → 仁

對待賢人﹢人﹢尊重 → 仁

對待不肖之徒﹢人﹢鄙視 → 仁


探尋春秋仁字本義 退休工程師(新加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仁 = 生存。春秋先民追求仁所達到的結果就等同於人類演化的適者生存所達到的結果。先民選擇出在各種環境下相應的各式各樣的適者,再以適者來指導人們的各種行為。
禮規定的行為,通行於天下的行為,仁者的行為,抽象仁轉成的具體行為,邏輯推導出的行為,行業最需要有的行為,立言的人的行為,博學智者判定的行為,同情心誘發的行為
猜想:在特定環境,特定身份中,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就是仁 。特定環境 + 特定身份 + (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 仁。
1 基本的學習方法,2 歡迎新同學的加入,3安慰畢業後還未被聘用的學生。
仁者是具備作為人應該有的樣子或行為的人,或是像個人的人。
知:知曉後聘請,即貴族知曉某人已是君子,然後聘請他做家臣。譯文:我已經學有君子的德才,但是貴族不知曉這件事,就不可能聘請我當家臣,俸祿無著落,我也不生氣。
仁 = 生存。春秋先民追求仁所達到的結果就等同於人類演化的適者生存所達到的結果。先民選擇出在各種環境下相應的各式各樣的適者,再以適者來指導人們的各種行為。
禮規定的行為,通行於天下的行為,仁者的行為,抽象仁轉成的具體行為,邏輯推導出的行為,行業最需要有的行為,立言的人的行為,博學智者判定的行為,同情心誘發的行為
猜想:在特定環境,特定身份中,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就是仁 。特定環境 + 特定身份 + (表現出)與環境和身份相符的行為→ 仁。
1 基本的學習方法,2 歡迎新同學的加入,3安慰畢業後還未被聘用的學生。
仁者是具備作為人應該有的樣子或行為的人,或是像個人的人。
知:知曉後聘請,即貴族知曉某人已是君子,然後聘請他做家臣。譯文:我已經學有君子的德才,但是貴族不知曉這件事,就不可能聘請我當家臣,俸祿無著落,我也不生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