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浪孩童到商業巨頭的傳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五大家族即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瑞芳顏家和高雄陳家。高雄陳家的發跡人是陳中和,後代子孫在政經界都有一定地位,影響高雄歷史長達百年,包括兒子陳啓川是前任高雄市市長,孫陳田錨為前高雄市議會議長,曾孫陳建平則是前任立法委員等。陳家捐地興建高雄醫學大學,董事長陳啓川為了紀念其父親陳中和將其名稱改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陳中和於1853年 (清咸豐3年)於苓雅寮誕生,當時生活清苦,八歲那年流浪街頭,被高雄「順和棧」的富商陳福謙收留,成為少東的伴讀書僮,在「順和棧」學習商務,受到陳福謙賞識,才有機會轉變了他一生的傳奇命運。

順和行將臺灣糖銷售到海外的香港和上海,再進一步轉售到世界各地,1874 年更直接在日本橫濱設立分棧,除了糖業以外,也販賣布疋、五穀、鴉片等品項。

陳中和獲得了陳福謙的器重栽培,先是出任順和行的橫濱棧家長,後來登上七十二行郊總家長,但在 1884 年時陳福謙去世後,受到排擠而離開順和行。

陳中和於1887年自立門戶創立「和興行」,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將臺灣的糖產銷往中國沿岸各省。 兩個陳家有著地緣關係,也是師徒關係,在商場上是夥伴關係,也是競爭關係。

陳中和先生(網路擷取)

陳中和先生(網路擷取)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陸臺灣後,陸續向南推進抵達打狗,陳中和出城迎日軍,向新來的統治者表示沒有反抗意圖,逐充當日軍嚮導、募糧、募役、勸降、徵餉,如此識時務的陳中和很快獲得日本政府的信任,讓他成為日據時期高雄地區重要的溝通人士,1896年陳中和捐二甲地給日軍,因此在1898年擔任保良局局長與台灣縣參事。

1903年創設新興製糖合資會社,又創辦南興公司是臺灣首家新式電動碾米工廠。

1910 年入股彌陀庄烏樹林開闢鹽田,1923 年 組成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除製鹽外兼營養魚及鐵路基礎設施。

1916 年臺灣倉庫株式會社成立,發起 人包括陳中和、林熊徵、林鶴壽、辜顯榮、 顏雲年等人,以倉庫營業為主體,兼營運送與碼頭裝卸,其營業範圍遍及全臺西部鐵路各站。

1916 年起5年期間是陳家新興製糖獲利最高的時期,除了擴張事業,又大量購置土地,躍身成為高雄地區的大地主。

1920 年 出任第一屆高雄州協議員。

1922 年,日本計劃編纂臺灣 歷史,設置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陳中和為 8 位臺籍評議員之一。

陳中和此時事業達到高峰,不僅握有碾米、製糖及 製鹽等權利,任選為州協議員,也是打 狗大地主;於1920年在苓雅寮興建巴洛克式洋樓,坐東朝西,1923年完工當時前無遮蔽物,可從二樓眺望落日海景,洋樓園邸佔地有2700餘坪,但目前僅剩約900餘坪,即今日位於高雄市苓雅區苓東路的「陳中和紀念館」。

該樓房建築考究精緻,中央主入口以亭廊設計,亭廊二樓為露台作為賞景空間。外部有拱圈、圓柱、迴廊、三角山牆等西方建築元素,內部則設計古典式山牆、老虎窗、拱心石、地板撲面、窗框、石柱等,展現出閩洋折衷的特色建築。

曾經風華絶代的洋樓,隨著歲月斑駁褪色。1996年,陳家後人特地委由成大建築系依照史料修復,命名為「陳中和紀念館」,1997年起對外開放,2003年高雄市政府審定為「歷史建築」,館內展示了許多陳中和家族事蹟與居家生活器具,每個月的第二個禮拜六開放參觀。

紀念館入口

紀念館入口

陳中和先生於 1930 年 8 月 8 日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其所發衍的龐大家族企業,堪稱為高雄的「第一世家」,對於台灣的民生經濟有極大的貢獻,從鹽業、糖業、碾米、土地、水泥、金融、到交通、教育、公益、政治等,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追念考究先生的豐功偉業,週六走進洋樓紀念館,主樓室內空間分配採取「九宮格」的形式,於中央設置廳堂,廳堂兩側則為房間,這些房間大多改為展示間,擺設陳家私人收藏品,遊客不可拍攝。

一樓主廳展示陳中和的生平與百年事業,正面有陳中和先生的大型黑色雕像與畫像,兩邊各有一座深黑的鐵鑄保險櫃,標示上寫「陳家金庫」。大聽左牆面展示陳氏家族世代圖,陳中和先生娶三房,育十子三女。展示櫃陳列各種日治時期的舊有文件,含土地契約、公司股票、營業報告書、官方勳狀及陳中和親筆信札等。

二樓展廳主要展示當年的生活文物,有服飾、飾品、香爐、燭臺、茶具、瓷器、漆盒,算盤,硯台等,各個廳間還陳設著當年精緻華麗的太師椅、紅眠床、鑲螺鈿家具等,牆上懸掛陳家收藏的繪畫藝術品,展現出當年大戶人家的豪華貴氣。

紀念館前院

紀念館前院

2F前方空間為露臺

2F前方空間為露臺

紀念館全貌

紀念館全貌

1樓左側迴廊

1樓左側迴廊

2樓大廳外面走廊,向前通往陽台,右側邊有木梯可上頂樓

2樓大廳外面走廊,向前通往陽台,右側邊有木梯可上頂樓

2樓左側迴廊,紅磚砌牆對應地面大紅磚

2樓左側迴廊,紅磚砌牆對應地面大紅磚

2樓正面右側小門,陳中和先生有6個兒子赴日就讀慶應義塾,故謂「餘慶居」

2樓正面右側小門,陳中和先生有6個兒子赴日就讀慶應義塾,故謂「餘慶居」

前院裡有一座早期台糖拖運蔗糖的五分車火車頭

前院裡有一座早期台糖拖運蔗糖的五分車火車頭

前院右側設置有早期壓榨甘蔗的製糖石車,利用牛隻拖行磨製

前院右側設置有早期壓榨甘蔗的製糖石車,利用牛隻拖行磨製

一位從打狗苓仔寮出身的流浪孩童,最後成為高雄望族的資本家,其發達事蹟可謂是台灣近代商業界的一段傳奇。 若你想更進一步瞭解,可以來參觀陳中和紀念館,穿梭於百年前完工的歷史洋樓,慢慢地細緻觀賞展物,可以讓你理解出曾經縱橫政商,叱吒風雲的一代富商,在清末至日據時期活躍的政經活動及其所遺留下來的相關歷史文物。

-----by linc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從來不知道這個,感謝你分享,有機會回台可以來去參觀一下
linct-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9/29
Danielson在童話王國丹麥 時代太久遠了,清末至日據時代的人,很多人不知道
avatar-img
linct的沙龍
64會員
209內容數
樂趣體驗紀錄,沙龍房間有歌唱,生活,科技
linct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從國泰休息站向上爬,經四層樓,來到四棵榕休息後,繼續走捷徑,向上往龍門小棧休息後,沿途經山中山,於三廉幽夢拍合照, 一行繼續往盤榕的木棧道向上走,中途左切走小徑,再往虎洞方向往下走,來到今日攀爬最困難的勇者坡,攀登後,再攀下美谷溝秘境。
Thumbnail
2025/04/27
從國泰休息站向上爬,經四層樓,來到四棵榕休息後,繼續走捷徑,向上往龍門小棧休息後,沿途經山中山,於三廉幽夢拍合照, 一行繼續往盤榕的木棧道向上走,中途左切走小徑,再往虎洞方向往下走,來到今日攀爬最困難的勇者坡,攀登後,再攀下美谷溝秘境。
Thumbnail
2025/04/24
清境農場,臺灣三大高山農場之一,擁有遼闊青青草原、可愛綿羊,以及海拔最高的高空觀景步道。本文分享遊客造訪清境農場的住宿及遊玩經驗,包括青青草原上的綿羊互動、高空步道的絕佳景觀,以及舒適的民宿體驗,推薦給嚮往臺灣高山景緻的旅客。
Thumbnail
2025/04/24
清境農場,臺灣三大高山農場之一,擁有遼闊青青草原、可愛綿羊,以及海拔最高的高空觀景步道。本文分享遊客造訪清境農場的住宿及遊玩經驗,包括青青草原上的綿羊互動、高空步道的絕佳景觀,以及舒適的民宿體驗,推薦給嚮往臺灣高山景緻的旅客。
Thumbnail
2025/03/29
由動物園登山口往上走到七蔓站,再往前至長壽園,右切入靜谷亭,再由靜谷亭後方走至虎洞。 欲入虎洞, 雖有繩索可攀登,爬到一半,不知前上方通往何處,只好回頭
Thumbnail
2025/03/29
由動物園登山口往上走到七蔓站,再往前至長壽園,右切入靜谷亭,再由靜谷亭後方走至虎洞。 欲入虎洞, 雖有繩索可攀登,爬到一半,不知前上方通往何處,只好回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章深入探討高雄陳家的起源及其對臺灣歷史的重要貢獻。陳中和的生平包括其在清末到日據時期的商業成就與政治參與,並描述了其家族的發展及在高雄的影響力。此外,文章也介紹了陳中和紀念館的歷史價值與展覽,讓讀者更能理解這位富商的傳奇人生及其對臺灣經濟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本文章深入探討高雄陳家的起源及其對臺灣歷史的重要貢獻。陳中和的生平包括其在清末到日據時期的商業成就與政治參與,並描述了其家族的發展及在高雄的影響力。此外,文章也介紹了陳中和紀念館的歷史價值與展覽,讓讀者更能理解這位富商的傳奇人生及其對臺灣經濟的深遠影響。
Thumbnail
後來他每天中午都要幫老闆兒子陳由豪送便當到台南一中,陳清曉的老家就在民生路上,電信局的隔壁。陳清曉老婆的好友,一家永福路上的五金行老闆娘的兒子也讀台南一中,就兩個便當一起送。
Thumbnail
後來他每天中午都要幫老闆兒子陳由豪送便當到台南一中,陳清曉的老家就在民生路上,電信局的隔壁。陳清曉老婆的好友,一家永福路上的五金行老闆娘的兒子也讀台南一中,就兩個便當一起送。
Thumbnail
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漫步在大稻埕迪化街上,邊欣賞沿途的紅磚建築,感受時光交織的歲月美感,來到以舊商號為名的郭怡美書店。這是一棟有天井連接前後棟的街屋,仍保留了1922年建造時的樣貌。這天,在郭怡美書店有一場《雙廈記》新書分享會,這本書寫的是大稻埕錦記茶行與新竹周益記古宅兩個家族的故事,我心裡暗想:選
Thumbnail
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漫步在大稻埕迪化街上,邊欣賞沿途的紅磚建築,感受時光交織的歲月美感,來到以舊商號為名的郭怡美書店。這是一棟有天井連接前後棟的街屋,仍保留了1922年建造時的樣貌。這天,在郭怡美書店有一場《雙廈記》新書分享會,這本書寫的是大稻埕錦記茶行與新竹周益記古宅兩個家族的故事,我心裡暗想:選
Thumbnail
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城內」平衡了「艋舺」與「大稻埕」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隱然成形的「三市街」隨著河港貿易、工業、軍事、交通的聚集,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 從劉銘傳踏上台北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循著城市商業紋理,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Thumbnail
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城內」平衡了「艋舺」與「大稻埕」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隱然成形的「三市街」隨著河港貿易、工業、軍事、交通的聚集,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 從劉銘傳踏上台北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循著城市商業紋理,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Thumbnail
  學甲有三個發展中心,有兩個聚落同樣生產了不少名人,即中州、頭港,來偷走它們的故事吧
Thumbnail
  學甲有三個發展中心,有兩個聚落同樣生產了不少名人,即中州、頭港,來偷走它們的故事吧
Thumbnail
​ 如果你是一位愛喝茶之茶控,最近在公共電視有一部戲劇「茶金」,絕對讓你看完便對於台灣茶業發展如何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中,面對強大競爭起落浮沉,靠著茶業創造經濟奇蹟為題材。台灣茶商百年以來發展靠著一步一腳印才能發展出出一片天。這篇介紹之遊山茶訪便是另外一個例子。 遊山茶訪永康街門市相關資訊:: ​ 台北
Thumbnail
​ 如果你是一位愛喝茶之茶控,最近在公共電視有一部戲劇「茶金」,絕對讓你看完便對於台灣茶業發展如何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中,面對強大競爭起落浮沉,靠著茶業創造經濟奇蹟為題材。台灣茶商百年以來發展靠著一步一腳印才能發展出出一片天。這篇介紹之遊山茶訪便是另外一個例子。 遊山茶訪永康街門市相關資訊:: ​ 台北
Thumbnail
到了日治時期,舊有封建制度下的科考晉升不再適用,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在新政府的統治下,經濟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仕紳們祈求身家安全以及既有地位與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殖民政權,也需仰賴仕紳在地方上的社會網絡與影響力,延續他們在官民間的中介…
Thumbnail
到了日治時期,舊有封建制度下的科考晉升不再適用,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在新政府的統治下,經濟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仕紳們祈求身家安全以及既有地位與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殖民政權,也需仰賴仕紳在地方上的社會網絡與影響力,延續他們在官民間的中介…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Thumbnail
大家常說員林是台灣的富豪小鎮,但你知道富豪小鎮幕後的推手是誰嗎?他是員林首富張清華
Thumbnail
大家常說員林是台灣的富豪小鎮,但你知道富豪小鎮幕後的推手是誰嗎?他是員林首富張清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