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影展|透過《宛如愛情故事》看黎巴嫩的情感與革命交織

女性影展|透過《宛如愛情故事》看黎巴嫩的情感與革命交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近來黎巴嫩局勢持續惡化,由於當地宗教與族群關係錯綜複雜,單憑新聞報導,很難全面了解內外部的真實情況,更難以真正感同身受當地居民的困境與心情。令我驚喜的是,今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特別設立了巴勒斯坦專題,透過導演們的鏡頭,我得以更深入接觸這些議題。

.

其中,特別推薦黎巴嫩導演Myriam El-Haji的紀錄片《宛如愛情故事》。這部作品聚焦於三位來自不同世代的黎巴嫩居民,探索他們如何在這個「被過去的陰影長期困擾與污染」的國家中尋找自身的定位。片中的三位主角對於怎麼改變黎巴嫩現狀有著各自獨特的見解。曾參與黎巴嫩內戰的基督徒喬治認為「不流血,不算革命」,堅信只有戰爭才能解決當前問題;年輕藝術家博拉喬對腐敗的政府感到無法容忍,決定上街抗爭,尋求變革;而中間派的珠瑪娜則選擇以政治參與的方式,參選議員,親自投入社會改革。無論是通過戰爭、革命,還是政治,他們對國家的熱愛與期盼各不相同,但都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只為了讓黎巴嫩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國家。隨著故事推進,觀眾逐漸感受到這些人物的無力感如潮水般湧現,最終的情感猶如一段段破碎的戀情,充滿惋惜與無奈。

.

這部作品打破了傳統的論點敘述框架,將焦點集中在動盪中的黎巴嫩社會,探討不同族群對國家的情感依戀與投射。導演以「人」為視角,探討個體在國家中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充滿了情緒的波動與起伏,宛如愛情故事般錯綜複雜。每段關係不見得有對錯分明,反而因個人背景與經歷的不同,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反應。

.

我認為這種敘事方式充分展現了獨特的女性視角,通過感性的觀察,才能產生出「宛如愛情故事」這樣深刻的理解。當你意識到人們對政治的執著如同戀愛中的狂熱時,你會豁然開朗,明白為何他們始終擁有那種「這次不行,下次繼續」的堅韌信念。就像改變一個國家與經營一段戀情一樣,必須相信最終會有好的結果。

.

儘管有人批評這樣的敘事手法可能模糊了事件的真實性,但在當今這個強調理性和方法論的時代,有時看似理性的解決方案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遮蔽一些更重要的視角。以黎巴嫩為例,雖然各方派系都以理性為出發點,往往最能讓他們達成共識的卻是感性的共鳴。

.

因此,導演藉由這部影片,或許是希望喚醒觀眾對感性力量的重視,也想呼籲旁觀者們,這段難分難解的「國家和人民之間的關係」其實人人都有份。正因為許多人忽視了不同族群間情感的波動,黎巴嫩的居民至今仍無法真正達成溝通與理解。

內容總結
宛如愛情故事
4
/5
avatar-img
地瓜嗓(さん)的沙龍
23會員
79內容數
富含電影纖維,能增加觀察生活的飽足感。文字熱量每100克約87大卡,心情好的話,會從臉上的洞發出自以為音樂的嗓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宛如有人在耳邊輕聲低語,與我一同坐在黑暗深處,靜靜欣賞城市喧囂中的點點燈火。這是一種獨特的體驗,與我自小的印象截然不同——三個女人聚在一起往往會充滿活力與瘋狂,但在孟買這樣繁忙的大城市裡,資深護士廚房廚師帕瓦蒂、普拉巴、年輕同事阿努這三位分別代表老中青的女性,卻穿越了職場關係的
4/5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
《爸爸》讓我有種揮之不去的壓抑感,仿佛它不僅是故事中的情感,也是對這幾年香港電影氛圍的注解。濃霧之中,過去的「美好香港」消失了,只剩下壓抑與病弱的呼吸聲。 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因審查而局限於家庭與小人物的題材,但像《爸爸》、《年少日記》、《窄路微塵》這樣的作品,卻在細膩之中抓住了大時代的切面。這
4/5爸爸
那天,因婦科疾病緊急送往急診室的我,出院後馬上觀看了《黑箱日記》,心中湧現無法言喻的複雜情緒。我將自身的脆弱投射到電影之中,驀然發現自己的感受竟與伊藤詩織產生了某種深層的共鳴。亞洲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似乎習慣將聲音壓縮到微不可聞,任憑他人的評價輕易蓋過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身體,無論外在或內在,都如此
4/5黑箱日記
《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宛如有人在耳邊輕聲低語,與我一同坐在黑暗深處,靜靜欣賞城市喧囂中的點點燈火。這是一種獨特的體驗,與我自小的印象截然不同——三個女人聚在一起往往會充滿活力與瘋狂,但在孟買這樣繁忙的大城市裡,資深護士廚房廚師帕瓦蒂、普拉巴、年輕同事阿努這三位分別代表老中青的女性,卻穿越了職場關係的
4/5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
《爸爸》讓我有種揮之不去的壓抑感,仿佛它不僅是故事中的情感,也是對這幾年香港電影氛圍的注解。濃霧之中,過去的「美好香港」消失了,只剩下壓抑與病弱的呼吸聲。 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因審查而局限於家庭與小人物的題材,但像《爸爸》、《年少日記》、《窄路微塵》這樣的作品,卻在細膩之中抓住了大時代的切面。這
4/5爸爸
那天,因婦科疾病緊急送往急診室的我,出院後馬上觀看了《黑箱日記》,心中湧現無法言喻的複雜情緒。我將自身的脆弱投射到電影之中,驀然發現自己的感受竟與伊藤詩織產生了某種深層的共鳴。亞洲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似乎習慣將聲音壓縮到微不可聞,任憑他人的評價輕易蓋過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身體,無論外在或內在,都如此
4/5黑箱日記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