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學校》映後座談: 過身於這語焉不詳、定義不明的人間

更新於 2024/11/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廖智婷(左,恬妞飾)與楊佳琳(右,沈雁飾),飾演一對品學兼優、關係親密的女性知己。劇中作文課兩人熱絡討論題目〈我的朋友〉。圖 / 國家影像中心
本場性別影展映後座談,由成大性平會與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合作促成,歷時九年,今年播映的是2021焦點女性影人——臺灣女導李美彌,於1982年出品的《女子學校》。故事開展於1980年代的屏東女中,一對風雲校園的「閨蜜」,由於過度親密的關係,遭到同儕嫉妒並構陷為「同性戀」,不只謠傳沸沸揚揚,也造成校園與家庭直接介入打壓的局面。以當今的性別意識詮釋,一目瞭然的是「同性戀」之污名化與不被理解,促使於彼時,「同性戀」一詞的標籤即足以構成具有殺傷性的指控,在整場映後座談,這也成為討論的重點。
這場映後座談,邀請身兼女性影展與台灣影像修復主要負責人──王君琦教授,以及成大臺文系同時巧合畢業於屏東女中──劉乃慈教授,構築一場對話性極強的性別對話。「女性」、「同性戀」、「後現代」,這些當代極度「政治正確」的議題,早已先行於這場電影座談,成為新時代難以却除的意識型態。筆者認為與其期待論壇如何符合預期路線──一如既往,翻轉過去對同性戀的污名與歧見,化作正向、陽光、更細緻的定義──不如撇去是非論爭,遙遠以歷史目光將之視作當代與過去的對話:意即,當年符合既定敘事風格,同時亦觸碰某種議題邊際的《女子學校》,若亦視作一種「政治正確意涵」,與今相較,集體意識如何挪動遷移?那樣溝通的邊界是溶融一體、或是異己相撞?換言之,請假想我們自未來款步而來,2021與1982年兩種(甚至多種)「政治正確」如何對話,怎樣在內涵不盡相同的語義下產生共鳴、觸及真情,才是筆者真正關心。
由是,容筆者更簡明並激進地質問:在逐漸落實後現代差異政治的當今,這場對話反映的究竟是「差異」本質的優先考量,還指趨向將人類關係與情感流動作更細密的硬性框架?重建認知框架、套用新的類型學用意是尊重差異,還是更根本地抹平各種曖昧與差異的實存?即是,當論及政治正確──「正確」本身這樣固態的詞彙──真有可能涵蓋斷裂、差異、邊緣... ...等液態式的關係,還是僅淪為另一種制式義務,桎梏我們對世間諸相的想像。

《女子學校》:在流動的視線中構築真身

1982年李美彌導演的《女子學校》,描述一對關係親密的「閨蜜」,遭同儕嫉妒與構陷成同性戀,引發連串的排擠與打壓。除了陽光普照的結局,應證健康寫實的類型片;也剝開歷史,一窺過往對同性戀的集體恐懼與忌諱。然而對筆者來說,捨棄去談語義中的歷史挪移、人物的刻板設定(比如父愛從缺、女性歇斯底里的人設),更私密與真切的共相是成長過程中,龐雜線團一般的感情,知交、忌妒、霸凌、排擠、對愛的需求... ...歷歷在目的是,角色們如何過身於人影幢幢、定義不明的青春期,摩擦血痕、收斂幻想。
廖智婷與楊佳琳,面對被構陷為「同性戀」之壓力,二人對關係有不同的見解與作風,產生爭執。
回歸文本,劇中主角廖智婷與楊佳琳喚彼此為「知己」,否定同性戀情愫。比起映後王君琦教授試圖框定兩者間的同性戀傾向,筆者更受她同時提出的另一概念──「女性凝視」啟發。然而這層凝視並非若《燃燒女子的畫像》,聚焦於女性情慾的對等,翻轉凝視關係下乍看不平衡的「觀-被觀」,抗衡父權凝視(male gaze)下物化並單向的權力優位。更甚,《女子學校》由於背景架設於本就模糊曖昧的青春期,其凝視的關係,本即是一種同時向外互望、向內塑形──在人生中,挾帶自我意識,逐步於個體與群體間的辨位──意即,筆者認為《女子學校》的女性凝視更貼近沿線摸索生命的真貌──迷霧中如何闢徑,流動中如何構築真身。

映後反思暨結論:雙重歷史場景

職是之故,請將自身抽離、景框拉開:將電影年代1982視為後台,包覆在外的座談會之2021作為主舞台,將會發現當我們目光聚集在詞語的空殼之上——比如同性戀、性取向——無論我們經歷怎樣的語意變遷,始終觸及不了真實的情感流動。觀察整場映後座談,遍地使用的標籤與提問──比如不能接受廖智婷(具同性戀趨女角)之最終悲劇、或是不滿角色從缺家庭關愛的扁平歸因(廖智婷家庭從缺母愛與父愛)、或是普遍排斥同性戀的集體恐懼──皆促使筆者尷尬於無視語境變遷與斷裂,卻硬是插足的對話。
「同性戀」足以成為惡意包圍的起始,正因其在過去的空泛指涉與不假思索。指控之所以成為指控,建立於其詞語上概括的含糊、套用,一具空殼一件外衣。那麼難道我們用以取代舊式歧視的,並非真正尊重個體差異,只是另一套固有的敘事套路、另一壓縮脈絡的意識形態嗎?劇中最令筆者深刻的是,當握有父權優勢又肩負校園權力者的班導梅老師,如何事不關己又推波助瀾:一方面壓迫女性閨蜜,一方面還對傳遞謠言的加害者質問:「妳真的明白同性戀的含義嗎?」
不,整個劇中裡裡外外、上上下下、旁觀當事都不理解。正是因為這種含混--情感上的模糊、性教育理解的不足--同性戀才成為具有殺傷力的詞語。回望《女子學校》不僅不過時,反而在後現代敘事穩固的當下,更能反問與點醒:那我們真的能理解嗎?在認知到語境變遷與斷裂的常態下,還能堅持這種跨時空的詮釋與對話:無論怎麼替換與擴大「前概念」的空間,人的情感是能徹底地被分門別類的嗎?
此樣橫斷,令人不免聯想傅柯的老生常談:「話語的關係並不內在於話語:這些關係並不在自身中把概念或詞語連繫起來,不在句子或命題之間建立演繹或修辭都結構。但是,也不是外在於話語的關係,限定著話語或強加給它某些形式,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強迫它陳述某些事情。因此,這些關係是話語的極限。」
若僅將目光駐留於「類同性戀」或任一標籤裡類型電影,是否因此忽視觸及真情的共鳴。或者,更直白地問,驚詫於人的時空條件造成的殊相外,如何直視「人」更筆直的情感共相──善惡愛恨喜怒哀樂──罪惡地純潔,模糊地真摯。
《女子學校》帶來的並非句點,而是問句:在單性校園裡友情與愛情的模糊邊界,有必要去劃定、或者有辦法真確歸類嗎--反之,若情感的本真即是混沌與復雜的--我們還能以一種空間式的想像,框架「摸索」階段的沿線嗎。
容筆者以《地糧》所昭示者暫結:「因為任何境地都由於我們的接近,它才逐漸得到存在,四周的景物,逐一地,在我們的行進中安排起來」, 而青春期間建構自我,如行者不知去向,如歌者不知所終 。

Reference :

▪傅柯,《知識考古學》,1969
▪紀德,《地糧》,1927
▪女性凝視:自從導演Luara Mulvayz發表關於凝視的論點後,藝術史揚起以「凝視論」為主的研究方法,結論不外乎多是女性形象如何作為一種「文化/經濟展示品」。這些展示品作用,暗示著與身體「多產」「美麗」的經濟價值。見Patricia Simons,Women in Frames: The Gaze, the Eye, the Profile in Renaissance Portraiture,1988.(「最後,是什麼形塑出這個被觀看女體的權力位置?英國女性主義電影學者蘿拉・莫薇(Laura Mulvey)透過對好萊塢電影的敘事分析,提出了「男性凝視」(male gaze)的觀點:在一個由性的不平衡所建構的世界裡,觀看的快感分為「主動/男性」和「被動/女性」,其中男性凝視將他的幻想投射在女性形象上,女性形象是按照男性目光的需要而加以改造。因此,為了營造視覺和性欲的強烈效果,她們的外表被符碼化,以便使她們看起來帶有可欲性和「可被觀看性」(to-be-looked-at-ness)。」出自:劉亞蘭,〈為何女人必須裸體才能進入大都會美術館?〉,《報導者》哲學蟲洞專欄,2019/12/28。)
▪前概念:翻譯傅柯之作之用詞,意指在傅柯奠基於結構語言學之上,比之語言內涵共時/歷時二層次之斷裂,更根本且能含括的概念基礎。這樣的說法延續其《詞與物》中將主體由言說中抹除之「人之死」的概念,亦是延續索續爾與李維史陀之結構主義概念。
▪類同性戀電影:為昨日成大映後座談,王君琦老師所提出,與其單純以同性戀電影觀《女子學校》,不如視之為「類同性戀」。一方面由於其同性議題,二方面則是導演自陳片中主事之二位亦非同性戀關係,以「類」表示,或許更為適切。近,它才逐漸得到存在,四周的景物,逐一地,在我們的行進中安排起來」, 如行者不知去向,如歌者不知所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開槍的P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史著淺析系列主要為筆者應答己身的學業回顧。 此篇摘析對象:《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一書為余英時所作,當中集合四篇獨立論文,跨時幅度從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余先生側重知識份子之自覺,對照當今仍閃爍光輝。而講求「能動性」在治史上實為大不易,其細密功夫,拳拳到位,亦值得後輩神往、向學。
針對秦曼儀老師主講之《年鑑史學與新文化史:後國族史書寫與問題反思》,摘要暨數點回應。
11月初,兩場音樂會體驗留下極深的印象。 一場原住民族語,一場則是客語,兩者的邊緣性並沒有阻擋音樂如何進入人的內心。 聊以兩篇雜記紀錄。 縮圖為藏於羅浮宮,波希所繪的《愚人船》。 本來就相當喜歡這幅畫。 一邊也呼應米莎《戇仔船》專輯的出發點,若對傅柯與中世紀歐洲、精神疾病有興趣者,可自行深入。
舊疾復發時,負面的心情書寫。 縮圖是提香,〈精明的寓意〉,狼、獅、狗一體的獸,象徵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時間,所有純粹的偶然,都必須藉由時間,作用成永恆的必然。 一如病,一如傷,一如生死。
作為美國短篇小說的仿生,試圖摸索我輩青年趨同的現實生活中,碰撞荒謬的形狀。並極度不道德地以友人為原型,以茲紀念一段逝去的友誼。
把自己生活的城市跟朋友都寫入這個短篇故事裡,去表達無所事事背後的無所適從。切身到個人的、青年的、或者生命的各種固化與流動,都是那麼不清不楚的,或者無以明狀的。
史著淺析系列主要為筆者應答己身的學業回顧。 此篇摘析對象:《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一書為余英時所作,當中集合四篇獨立論文,跨時幅度從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余先生側重知識份子之自覺,對照當今仍閃爍光輝。而講求「能動性」在治史上實為大不易,其細密功夫,拳拳到位,亦值得後輩神往、向學。
針對秦曼儀老師主講之《年鑑史學與新文化史:後國族史書寫與問題反思》,摘要暨數點回應。
11月初,兩場音樂會體驗留下極深的印象。 一場原住民族語,一場則是客語,兩者的邊緣性並沒有阻擋音樂如何進入人的內心。 聊以兩篇雜記紀錄。 縮圖為藏於羅浮宮,波希所繪的《愚人船》。 本來就相當喜歡這幅畫。 一邊也呼應米莎《戇仔船》專輯的出發點,若對傅柯與中世紀歐洲、精神疾病有興趣者,可自行深入。
舊疾復發時,負面的心情書寫。 縮圖是提香,〈精明的寓意〉,狼、獅、狗一體的獸,象徵著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時間,所有純粹的偶然,都必須藉由時間,作用成永恆的必然。 一如病,一如傷,一如生死。
作為美國短篇小說的仿生,試圖摸索我輩青年趨同的現實生活中,碰撞荒謬的形狀。並極度不道德地以友人為原型,以茲紀念一段逝去的友誼。
把自己生活的城市跟朋友都寫入這個短篇故事裡,去表達無所事事背後的無所適從。切身到個人的、青年的、或者生命的各種固化與流動,都是那麼不清不楚的,或者無以明狀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幻愛》中,成全李志樂的愛情的條件是李志樂與葉嵐共同將仇恨拋向母親,是葉嵐必須在高學歷女性被假定為愛情與學術不可兼得的偽二元對立中作出選擇。其實,葉嵐所面對的偽二元對立,也包括多元情慾與單偶純愛。而《幻愛》無法把她的情慾探索進行到底,便也親手馴化了這位原本頗具顛覆性的高學歷慾女。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在臺劇「愛愛內含光」中,性愛成為愛情關係中的一部分,探討了性和愛的關係,以及在不同階段生活中的的性心理情感。
Thumbnail
這部電影美好地保留了這段男男間誠摯的情感,讓紀念陳俊志的這部電影多了更多情感的層次,不單只是討論「喜歡同性到底可不可以!」而是再去探究男男間的情感,也是會有女性之間那樣的手帕交,那樣遠大於愛情的友誼!
Thumbnail
「現在想想,那個年紀的男生們,或許是沒有勇氣與喜歡的女生搭話吧。」Robin雲淡風輕地說。對於那些高中男同學來說,偷看與私下討論心儀的女性如同《那些年,他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劇情般青春熱血,但當時的她卻不知道怎麼成為沈佳宜。因為在學會兩性相處前,她擁有的只是性別焦慮與自卑。這是她的性別創傷起點。
Thumbnail
Netflix 臺劇《愛愛內含光》探討時代的新型態情感關係,以及在影視製作中的親密指導工作。文章討論了親密指導在影視產業中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演員和製作團隊的保護和幫助。並提供了許多相關資訊及推薦觀賞有親密指導參與的臺灣影劇。 威力文本分析 - seo
Thumbnail
「Shaga學姐,我喜歡妳。」 這句話如果說出來的話,結局會改變嗎?   「兩個都很女性化的女生就沒看過有同性戀啊,為什麼女生會和長的很像男生的女生在一起,那就跟男生再一起就好了啊。」我的親人這麼問著,對於新聞滿臉疑惑, 我苦笑著回答:「那只是性別氣質的差異,還有刻板印象,女生和女生在一起不
Thumbnail
臺劇《愛愛內含光》以大膽露骨的「性」作為亮眼包裝,實則藉此剖開角色的靈魂內核,拉出所有關於難以啟齒的創傷、慾望和情感。本文探討了主要角色對「性」與「愛」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及兩代間的婚姻觀念差異。透過對比,無褒貶、善惡劃分,呈現了兩代對性、愛情與婚姻觀唸的差異與衝突。
Thumbnail
生活無法迴避「政治」的介入,電影《藍色的你》所處的年代正是如此。1988年因著保守派柴契爾夫人宣布的28條款,校園內禁止宣揚同性戀,讓未公開出櫃的女同志體育老師珍備感壓力,她甚至得聽著錄音帶的步驟才能安穩入睡。事實上,正如她女友薇薇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她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與「政治」劃上等號,一如電視上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幻愛》中,成全李志樂的愛情的條件是李志樂與葉嵐共同將仇恨拋向母親,是葉嵐必須在高學歷女性被假定為愛情與學術不可兼得的偽二元對立中作出選擇。其實,葉嵐所面對的偽二元對立,也包括多元情慾與單偶純愛。而《幻愛》無法把她的情慾探索進行到底,便也親手馴化了這位原本頗具顛覆性的高學歷慾女。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在臺劇「愛愛內含光」中,性愛成為愛情關係中的一部分,探討了性和愛的關係,以及在不同階段生活中的的性心理情感。
Thumbnail
這部電影美好地保留了這段男男間誠摯的情感,讓紀念陳俊志的這部電影多了更多情感的層次,不單只是討論「喜歡同性到底可不可以!」而是再去探究男男間的情感,也是會有女性之間那樣的手帕交,那樣遠大於愛情的友誼!
Thumbnail
「現在想想,那個年紀的男生們,或許是沒有勇氣與喜歡的女生搭話吧。」Robin雲淡風輕地說。對於那些高中男同學來說,偷看與私下討論心儀的女性如同《那些年,他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劇情般青春熱血,但當時的她卻不知道怎麼成為沈佳宜。因為在學會兩性相處前,她擁有的只是性別焦慮與自卑。這是她的性別創傷起點。
Thumbnail
Netflix 臺劇《愛愛內含光》探討時代的新型態情感關係,以及在影視製作中的親密指導工作。文章討論了親密指導在影視產業中的重要性,以及對於演員和製作團隊的保護和幫助。並提供了許多相關資訊及推薦觀賞有親密指導參與的臺灣影劇。 威力文本分析 - seo
Thumbnail
「Shaga學姐,我喜歡妳。」 這句話如果說出來的話,結局會改變嗎?   「兩個都很女性化的女生就沒看過有同性戀啊,為什麼女生會和長的很像男生的女生在一起,那就跟男生再一起就好了啊。」我的親人這麼問著,對於新聞滿臉疑惑, 我苦笑著回答:「那只是性別氣質的差異,還有刻板印象,女生和女生在一起不
Thumbnail
臺劇《愛愛內含光》以大膽露骨的「性」作為亮眼包裝,實則藉此剖開角色的靈魂內核,拉出所有關於難以啟齒的創傷、慾望和情感。本文探討了主要角色對「性」與「愛」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及兩代間的婚姻觀念差異。透過對比,無褒貶、善惡劃分,呈現了兩代對性、愛情與婚姻觀唸的差異與衝突。
Thumbnail
生活無法迴避「政治」的介入,電影《藍色的你》所處的年代正是如此。1988年因著保守派柴契爾夫人宣布的28條款,校園內禁止宣揚同性戀,讓未公開出櫃的女同志體育老師珍備感壓力,她甚至得聽著錄音帶的步驟才能安穩入睡。事實上,正如她女友薇薇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她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與「政治」劃上等號,一如電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