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黑箱日記》被消音的女性——日本刻意遺忘的真相

影評|《黑箱日記》被消音的女性——日本刻意遺忘的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那天,因婦科疾病緊急送往急診室的我,出院後馬上觀看了《黑箱日記》,心中湧現無法言喻的複雜情緒。我將自身的脆弱投射到電影之中,驀然發現自己的感受竟與伊藤詩織產生了某種深層的共鳴。亞洲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似乎習慣將聲音壓縮到微不可聞,任憑他人的評價輕易蓋過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身體,無論外在或內在,都如此珍貴且敏感,稍一觸碰便容易受傷。意識到這點的同時,我也看到有多少人試圖利用這份柔軟與脆弱,肆意摧毀我們,那種無力與悲憤令人窒息。


自2017年 #MeToo 運動發酵以來,全球已有無數受害者勇敢發聲。然而時至今日,權力仍牢牢掌握在某些人與制度手中。難以置信的是,2023年的日本——這個號稱「先進」的國家——竟才將合意性交年齡從13歲提高至16歲。儘管「強制性交罪」更名為「不同意性交罪」,並新增條款,受害者卻仍被要求證明自己「是否積極抵抗」,提告之路更加艱難。這樣的法律非但無法保護受害者,還讓她們在自證過程中飽受二次傷害。試想,在如此壓迫的環境下,伊藤詩織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將自己的經歷公諸於世,並與體制對抗?


幾年前,我讀到上野千鶴子與鈴木涼美的書信集《始於極限》,意識到日本女性主義運動早已萌芽,但社會背後的權力結構與產業鏈條卻深不可測,至今難以撼動。這也解釋了為何日本社會能同時容納女性主義社會學家與AV女優,兩者看似對立,卻同樣反映出女性被架構化的困境。而近年日本影視作品也開始調整——綜藝節目轉向取悅女性,夜間搞笑節目變成帥哥烹飪秀,甚至東京影展也增設了「女性賦權」單元,試圖突顯女性的視角與貢獻。


然而,這些進步只是表面的妝點,底層的父權價值觀依舊根深蒂固。例如《極度不妥》用輕鬆喜劇的歌舞形式,試圖讓昭和年代的長輩理解現代女性的訴求,但刻意迴避了受害者的痛苦,彷彿對話的代價只能由女性妥協。而榮獲東京大賞的《生之敵》,雖引人深思,卻依舊將焦點放在男性精英的形象之上,甚至透過悲情筆觸強調「現代觀念壓抑了男性的欲望」,卻對女性在體制下的掙扎隻字未提。男性的壓抑固然值得關注,但女性被剝奪的聲音同樣重要,卻依然被刻意忽略。


正因如此,《黑箱日記》這部最具代表日本女性聲音的作品,卻未能進入東京影展「女性賦權」單元,也未獲日本片商青睞。我不禁感到寒心:究竟是什麼樣的勢力,讓如此珍貴的作品被迫隱身?不禁得出結論:日本社會,依然以保護男性為優先,巧妙地鞏固著父權體制,掩蓋著過去與現在的錯誤。


raw-image


這一切讓我明白,為何在日工作的朋友會提醒其他女性「要有心理準備」。日本社會的進步與扭曲並存,而女性,往往被迫以第三者的視角回看自身的創傷,才能夠撫平傷口,並為自己討回公道。伊藤詩織正是如此,她笑著說「不要因為受害者的身份而害羞、躲藏」,但我們也看到她不得不以完美的受害者、堅強的女性、專業的記者等多重形象示人,才能說出真相。這份堅強令人敬佩,但背後的疲憊與孤獨,又有誰能理解?


我衷心希望,有一天《黑箱日記》能在日本上映。這部電影不僅是伊藤詩織的勇敢見證,更超越個人,對整個社會的結構提出了挑戰。伊藤詩織的勇敢提醒了我們,坦然面對傷痛並非軟弱,而是抵抗壓迫、追求正義的力量象徵。她的存在,是日本女性抗爭史中不可忽視的一章。

內容總結
黑箱日記
4
/5
avatar-img
地瓜嗓(さん)的沙龍
23會員
79內容數
富含電影纖維,能增加觀察生活的飽足感。文字熱量每100克約87大卡,心情好的話,會從臉上的洞發出自以為音樂的嗓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宛如有人在耳邊輕聲低語,與我一同坐在黑暗深處,靜靜欣賞城市喧囂中的點點燈火。這是一種獨特的體驗,與我自小的印象截然不同——三個女人聚在一起往往會充滿活力與瘋狂,但在孟買這樣繁忙的大城市裡,資深護士廚房廚師帕瓦蒂、普拉巴、年輕同事阿努這三位分別代表老中青的女性,卻穿越了職場關係的
4/5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
《爸爸》讓我有種揮之不去的壓抑感,仿佛它不僅是故事中的情感,也是對這幾年香港電影氛圍的注解。濃霧之中,過去的「美好香港」消失了,只剩下壓抑與病弱的呼吸聲。 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因審查而局限於家庭與小人物的題材,但像《爸爸》、《年少日記》、《窄路微塵》這樣的作品,卻在細膩之中抓住了大時代的切面。這
4/5爸爸
「我厭倦了自己。我體內的那個人是誰?為什麼總是如此疲憊,總是想要成為別人?」在《旅人所嚮》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對自我和身份的深刻追問。當這個世界不斷被簡化、被格式化,工業化革命後的人們變得如機器一般,對萬事萬物的感受僅剩數據與指標,少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韓國導演洪常秀試圖揭示這一現象,而他也特別指出,這
5/5旅人所嚮
《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宛如有人在耳邊輕聲低語,與我一同坐在黑暗深處,靜靜欣賞城市喧囂中的點點燈火。這是一種獨特的體驗,與我自小的印象截然不同——三個女人聚在一起往往會充滿活力與瘋狂,但在孟買這樣繁忙的大城市裡,資深護士廚房廚師帕瓦蒂、普拉巴、年輕同事阿努這三位分別代表老中青的女性,卻穿越了職場關係的
4/5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
《爸爸》讓我有種揮之不去的壓抑感,仿佛它不僅是故事中的情感,也是對這幾年香港電影氛圍的注解。濃霧之中,過去的「美好香港」消失了,只剩下壓抑與病弱的呼吸聲。 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因審查而局限於家庭與小人物的題材,但像《爸爸》、《年少日記》、《窄路微塵》這樣的作品,卻在細膩之中抓住了大時代的切面。這
4/5爸爸
「我厭倦了自己。我體內的那個人是誰?為什麼總是如此疲憊,總是想要成為別人?」在《旅人所嚮》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對自我和身份的深刻追問。當這個世界不斷被簡化、被格式化,工業化革命後的人們變得如機器一般,對萬事萬物的感受僅剩數據與指標,少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韓國導演洪常秀試圖揭示這一現象,而他也特別指出,這
5/5旅人所嚮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