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生活的分界,一如海與岸的邊線。沿岸步行的八名女性踩著生活的沙礫,只願自己的足跡不被潮水沖散,望見的那片海洋則是她們共通的夢,接納了她們最真實的樣子。如此溫柔又足具力量的場景,是市府邀請女導演帶領的電影工作坊,透過完成一份份習作,來找到各自生命的印記,可以是客廳一隅陳列的大象收藏,可以是母貓肚前哺乳中的小貓,可以是兩個爭執打鬧的兒子們,也可以是對鏡頭感到彆扭的小女兒,可以是丈夫錄下自己也未曾聽過的打呼聲,可以是未曾向憂鬱症丈夫坦白的心聲,更可以是想告訴丈夫自己想去駕訓班學開車的模擬情境。從視覺到聽覺的感官運用,到拉遠拉近生澀卻真實的運鏡軌跡,我們終於清楚看見了「她們」的臉龐。
即使稱為「水」也有不同的面貌,如船邊衝破的浪花,獨身亦能熱情擁抱他人;如桶子裡流深的靜水,寡言仍具備啟發性的美學視角;如歌詞描繪的海洋,承載了曾想當歌手的美夢。導演若水,將這群阿拉伯與猶太人的種族信仰匯聚,映照出人性波光粼粼的真誠,在文化價值觀衝突之間進行辯證,從家中誰負責下廚的性別刻板到少女能否除毛的新舊世代隔閡,我著迷於這些水體激盪的過程,展現了女性的怯懦與強大。尤其是劇本探討以色列當代的婚姻關係,有的女性為了孩子沒有勇氣離開施暴的丈夫,有的女性則篤定離婚的意志帶著孩子回娘家,有的女性則能夠自在地擁抱第二春,「我們也可以有第四春。」她們都忍不住笑了,如此真切而引人共鳴的歡笑聲,更是全片讓我難忘的美好印象。
水藍似天空的牆壁前佇立的每位女性,她們皆是以色列社會的「俘虜」,這堂電影課讓她們明白自己不會成為影像中的俘虜,從自我「覺察」到女性意識的「覺醒」,她們都能夠幻化成「自由」的飛鳥,在銀幕前振翅高歌。特別喜愛片中模糊紀實與劇情片的手法,將她們紀錄生活的短片流暢地剪輯成涓涓細流,同時帶出職業倫理被攝者的個人隱私與想讓大眾窺探理解的矛盾心情,本片的群戲更是令我讚嘆,如素人的自然演出流露著真情。我們仍能站在岸邊細聽,她們機智幽默又富含哲思的「絮語」,已成為貝殼裡迴盪的海音,向我心中傳遞直達心底。
「她們消失了嗎?」
「她們不會消失。」
延伸聽歌: #吳汶芳 《#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