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與生活的分界,一如海與岸的邊線。沿岸步行的八名女性踩著生活的沙礫,只願自己的足跡不被潮水沖散,望見的那片海洋則是她們共通的夢,接納了她們最真實的樣子。如此溫柔又足具力量的場景,是市府邀請女導演帶領的電影工作坊,透過完成一份份習作,來找到各自生命的印記,可以是客廳一隅陳列的大象收藏,可以是母貓肚前哺乳中的小貓,可以是兩個爭執打鬧的兒子們,也可以是對鏡頭感到彆扭的小女兒,可以是丈夫錄下自己也未曾聽過的打呼聲,可以是未曾向憂鬱症丈夫坦白的心聲,更可以是想告訴丈夫自己想去駕訓班學開車的模擬情境。從視覺到聽覺的感官運用,到拉遠拉近生澀卻真實的運鏡軌跡,我們終於清楚看見了「她們」的臉龐。

即使稱為「水」也有不同的面貌,如船邊衝破的浪花,獨身亦能熱情擁抱他人;如桶子裡流深的靜水,寡言仍具備啟發性的美學視角;如歌詞描繪的海洋,承載了曾想當歌手的美夢。導演若水,將這群阿拉伯與猶太人的種族信仰匯聚,映照出人性波光粼粼的真誠,在文化價值觀衝突之間進行辯證,從家中誰負責下廚的性別刻板到少女能否除毛的新舊世代隔閡,我著迷於這些水體激盪的過程,展現了女性的怯懦與強大。尤其是劇本探討以色列當代的婚姻關係,有的女性為了孩子沒有勇氣離開施暴的丈夫,有的女性則篤定離婚的意志帶著孩子回娘家,有的女性則能夠自在地擁抱第二春,「我們也可以有第四春。」她們都忍不住笑了,如此真切而引人共鳴的歡笑聲,更是全片讓我難忘的美好印象。

「她們消失了嗎?」
「她們不會消失。」
延伸聽歌: #吳汶芳 《#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