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至初秋是颱風的季節,有多少傘魂亡命於疾風暴雨之中?
這次躲過一劫,連骨幹堅實的大傘也沒用上。
艱困中越是能看出一個人面對生活的耐受度,好比一把傘,瞬間能分出差異。
這個時節,總是容易一邊竊喜,一邊挑剔,挑剔來自於竊喜。一早晴空雲淡,絲毫未有風雨的跡象,隔著窗也能嚐到寧靜閒適的氣味。
走出門外,明顯少了平日的人氣喧囂,車流驟減,潛隱的自然一下就清晰彰顯出來。週遭的音量突然降低一個級別,沖目的畫面也騰出許多留白,熟悉的城市頓時減了一層雜亂,多了一分清雅,靜默竟產生一種宣示。
§
隨市政府的颱風假宣佈,圖書館勢必緊關大門,於是我們轉往之前經常光顧的咖啡店。玻璃窗內的麵包甜點幾近空空如也,原來是下午才要出爐。望著制服整齊的三位店員,由衷感恩與欽佩他們的工作精神。
基本上全台的商家餐廳不受風雨的阻撓影響,依然敞開大門,讓並非愛遊玩卻不愛待在家的創作者有了另一個容身之地。
出了家門,從巷口就能清楚看見全家與全聯明亮的燈光,走起路來有了十足的安心感,哪怕沒有囤糧也無需擔憂,台灣給了極簡人充裕的底氣,我們也有幸租到現在這間地點合宜的小窩。
想去且會去的地方不多,幾乎都在走路射程之內。全家一分鐘,全聯兩分鐘,圖書館五分鐘,咖啡店十分鐘,而最常去裹腹的麵店和飲料店至多也在騎單車十分鐘的範圍內。
過去每段時期的居住地點與生活雖然不盡相同,但往往都固定在幾個特定的場所,一去便成主顧。跟日本攝影大叔森山大道的信念略同,或者說是癖好,只愛去特定的幾個場所。遇上心頭好的店家畢竟難得,可遇不可求,只得把握與珍惜,如同腳下這片土地,如同地上那群勤奮的職人。
現在幾乎將大把的時間都花在這幾個去處,斷然捨去其他離得遠的,卻深感足夠。看似挺無趣的選項且非尋常定義下的多采多姿體驗,或許我無福消受更多,但也很能接受現狀。
在這些場所又都做什麼事呢?
§
§
剛好在三天前傍晚,我在Line記事中寫下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