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針對一檔有前景的個股,到底要買在合理價(均值)?還是要等待便宜價來臨?」
我的簡單回答是:如果能買得到便宜價當然最好,但有時候因為買不到便宜價,這時只能買在均值附近的合理價。(聽起來好像沒有回答到?!後面會詳細解釋)
本專題之前有探討如何估算個股的均值,以及如何利用個股回歸均值的現象來操作的二種投資策略(參考前文:【投資心法】利用「回歸均值」法則的二種投資策略 | 價值成長股的伊甸園 (vocus.cc)。這二種投資策略,一種是買在便宜價,另一種是買在均值(合理價)。
一家有市場地位,體質優秀的公司,或者是某次產業的龍頭股,其股價會跌落到便宜價,一定是公司的營運或產業面出現了問題。例如產業從景氣高峰轉為向下的循環,前幾年的自行車產業就是最明顯例子,而PC/NB的零組件族群也有相似的情況。
另一種是公司面臨經營瓶頸,或是碰到突發的挑戰,例如幾年前的碩天(3617)在美國市場遭到競爭對手的專利侵權訴訟,使得業績瞬間萎縮,股價也長期進入冰河期。再來是公司過去的高成長情況不再,公司的獲利雖然沒有大幅衰退,但成長不如以往,這時股價也會從高峰下修回落到便宜價,例如大學光(3218)在2023年第四季因上海的營運不如預期,而使公司營收陷入低成長,當時股價則領先在7月開始下滑,股價從高峰的450元一路下跌了一整年,在今年8月來到便宜價附近的208元(大學光的便值價估算為199元,參考前文),然後就往上回歸均值。
此外,大盤在進入熊市時,也會使大多數的個股跌到便宜價,這部份有些是本益的修正,部份則是全球的不景氣所致,這時許多公司會出現難得的買點。買在便值價可以為我們創造有利的地位,但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必須找即將重回成長的公司入手,或者產業地位穩固的價值成長股。
台灣的產業環境很特殊,幾乎九成以上的公司都是景氣循環股。例如服務業或通路行業,其主要市場大多局限在國內市場,公司的營運就會受到國內景氣的影響;至於有能力打國際市場的企業,則大多是供應鏈的廠商,這些公司的業績受制於國內外客戶,缺乏自主權,常常因為客戶拉貨或庫存調節,或者更換供應商,以及國際市場的榮枯等,而無法跳脫景氣循環的宿命。
因市場景氣循環的波動,或者公司營運的無常,而造就了個股股價的大幅波動(當然還有大盤和資金因素)。雖然台股的股價波動較劇烈,但好處是因而也創造出更多低價買進的機會。
當一家公司的市場地位及競爭優勢非常明顯,而且公司獲利還在持續成長,未來一二年產業也持續看好,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股價不容易回到便宜價,頂多因為大盤因素或者公司的短期營運波動,使其股價回歸均值(從昂貴價回落到均值附近)。像這種情況,如果要介入這類的公司,只能在均值附近找買點。例如今年許多半導體供應鏈的個股,以及AI伺服器的類股,都有類似的情況。
有些網友誤解,以為只要是不錯的公司都可買在均值,但有二種情況應該小心避開。一是產業或公司營運陷入衰退的公司,其股價從昂貴價回歸到均值附近,此時並不是一個好的買進時機,因為在這積情況下,其股價往往會跌破均值而進一步回落到便宜價。
另一種是公司因營運衰退等因素,使得股價回落到便宜價,然後反彈回歸到均值附近,有些人以為錯過了之前的便宜價,而想在均值附近買進;但是如果該公司的營運並沒有重啟成長,或者未來並沒有一個大成長的好故事,這時股價可能又會再回落到便宜價,亦即會反覆探底,直到公司或產業重回成長態勢。在這種情況,等待便宜價是比較好的策略。
為什麼說如果能買在便宜價是最好,因為買在便宜價的報酬率勝過買在均值。簡單的算數即可驗證,例如一檔個股的便宜價是100元,均值為150元,而昂貴價為200元;如果是買在便宜價100元,股價回升到均值150元,報酬率為50%;而若是買在均值150元,股價再上漲到昂貴價200元,則報酬率為33%,買在便宜價勝出。當然,上述情況只是舉例說明,買在均值後,股價也可能在挑戰昂貴價後繼續上揚;但同樣地,買在便宜價,在股價反彈到均值後,也可能再度挑戰昂貴價。總之,能夠買在便宜價比較可能實現高倍數的報酬(高倍數報酬是創造高年化報酬率的重要基礎,下次會專文探討),而且風險也相對比較低。
延伸閱讀:
【價值選股】生醫類股均值估算分享 | 價值成長股的伊甸園 (vocu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