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開始。(又:尋找撰寫設計的動力)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Continue. Start.



Olivier Pourriol 在《The French Art of Not Trying Too Hard》的著作中,引用了法國哲學家阿蘭(Alain,原名 Émile-Auguste Chartier,1868年3月3日—1951年6月2日)對所謂「行動」的理解:第一章為「繼續」;第二章為「開始」。不約而同地,這兩大章節亦成爲了《賞物誌》在2024年的寫照:


《INDEX 01: 日本設計在米蘭》

《INDEX 01: 日本設計在米蘭》


(1)「繼續」章節所敘述的,是持續報到米蘭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的慣例。但有別於以往對今年展會做「全記錄」的報道,我反而聚焦於一項顯然的觀察:日本設計的入駐,也因此有了《INDEX 01》這「小本」趨勢報告的推出(更多訊息在此 )。當我猶豫是否得「繼續」做更多的後續報道時,第二章節卻順應出現——


From Paris to Helsinki...

From Paris to Helsinki...


(2)「開始」前往未曾到過的設計展會的想法,乃因疫情有所啓發,也因對上一届倫敦設計節的失望而「另尋僻徑」。最終,我選擇了巴黎和赫爾辛基設計周。其考量乃:前者有台灣設計品牌一般向往參展的 Maison&Objet;後者,則是因北歐同行推薦(捨棄了原有考慮的斯德哥爾摩設計周)。兩者在 9 月同時期舉辦也對行程安排更爲便利與值得。


Continue. Start.


至於轉戰 Vocus,也可説是一種「繼續」和「開始」。這幾年來,不難察覺到的是世界各地的展會/展覽策劃,以及收藏級設計(Collectible Design)之多元,已超出了一般媒體所能概括。尤其後者,更是在家具和產品設計上逐漸趨向於「平凡」和「同質」後而大量出現,促使設計概念與美學需要深化的理解。對此,Vocus 的「沙龍」也正好能讓我擁有「繼續」去探索和「開始」新的分享模式。


raw-image
raw-image

(1)眼睛想逛展


「好不好看?」只是個起始;而「爲什麽(不)好看?」才是更有趣的問題——尤其當美術/博物館已成爲一座城市的「軟實力」時,對展覽的要求(或説 UX 設計)、策展的目的(如與現實的相關性)、展示物品的來源與重要性等,都不再能僅僅以 140 字概括。坦言,這雖然是「適應了社交媒體時代」的我們的訊息攝取現實,但如果眼睛想逛展,又何嘗不能「讀體驗」?重點是,在好的展覽總會有持續巡演的未來:想要下一檔期開在您家,豈不可能?

👉 免費試營中


raw-image
raw-image

(2)收藏什麽鬼


從 Design Miami 到 Collectible Design,如今與這些「收藏級」設計展會較勁的衆多地方性特展如 Alcova(意大利)和 Curated(比利時)或網頁如 Adorno(美國)已經讓新生(乃至資深)設計師不乏展示作品的渠道。不過,收藏級設計的定義卻有些模棱兩可。但其實在法國,源自於藝廊的收藏級設計卻另有別稱:Functional Art,亦即「功能性藝術」,意味著它或許乍看如一件藝術品,但卻不失原有功能。因此,有別於藝術品可隨主觀定美醜,收藏級設計反而需要有一定的家居「基本功」,才算跨界有成。

👉 免費試營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賞物誌》的編輯主義
11會員
98內容數
我們正處在一個「後設計」時代裡:我們懂得體驗,卻只在乎打卡自拍;我們懂得設計,卻説不出美的用意;我們懂得生活,卻以逃離辦公至上——編輯一本設計雜誌的日常,即從「開箱」展覽、「開箱」創意展開。
2025/05/09
曾幾何時,米蘭設計周的「周末」向來是大多業界人士「不屑」,甚至直接「跳過」(亦即回國)的。然而,在設計展區不斷擴大和增多的情況下,一周間若有任何錯過的展覽,周末也仍有機會再訪:但風險則是,有些主辦方或許會有早休的念頭!所以明智地,就該選擇大型展覽、藝廊和博物館的行程。
Thumbnail
2025/05/09
曾幾何時,米蘭設計周的「周末」向來是大多業界人士「不屑」,甚至直接「跳過」(亦即回國)的。然而,在設計展區不斷擴大和增多的情況下,一周間若有任何錯過的展覽,周末也仍有機會再訪:但風險則是,有些主辦方或許會有早休的念頭!所以明智地,就該選擇大型展覽、藝廊和博物館的行程。
Thumbnail
2025/05/07
真相大白!根據主辦方公關部透露,米蘭家具展已不會回到那個填滿主會場所有 20 個展館的時代——雖然僅僅減少了 4 個,但明顯的是「設計館」沒了,不少知名品牌也撤了,但二綫與國外品牌反而有所「升級」。究竟是好是壞?「新一代」家具展之元年的開始,是轉型,是變相,還是轉捩?
Thumbnail
2025/05/07
真相大白!根據主辦方公關部透露,米蘭家具展已不會回到那個填滿主會場所有 20 個展館的時代——雖然僅僅減少了 4 個,但明顯的是「設計館」沒了,不少知名品牌也撤了,但二綫與國外品牌反而有所「升級」。究竟是好是壞?「新一代」家具展之元年的開始,是轉型,是變相,還是轉捩?
Thumbnail
2025/05/05
不可否認的是,米蘭城中 Brera 區域絕對是設計周中展覽最密集的區域(沒有之一)。所以,在人潮中邂逅上一刻的靜謐,是幸運;反之,肾上腺素提升之際仍得沉住氣,捉緊空隙,攝下設計亮點。人太多?改天再來?別鬧了啦!
Thumbnail
2025/05/05
不可否認的是,米蘭城中 Brera 區域絕對是設計周中展覽最密集的區域(沒有之一)。所以,在人潮中邂逅上一刻的靜謐,是幸運;反之,肾上腺素提升之際仍得沉住氣,捉緊空隙,攝下設計亮點。人太多?改天再來?別鬧了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正式踏入身心靈的時候,我是先認識吸引力法則,老師說信念創造行為,行為創造結果,但對於我而言,我就是滿滿的無力感、滿滿的恐懼,踏出一步都是拿出積蓄已久的勇氣,所以我開始更注重療癒,當時的我想,如果信念是一切根源,那我只要療癒完負面信念,我的世界就會只剩下豐盛了,但…
Thumbnail
正式踏入身心靈的時候,我是先認識吸引力法則,老師說信念創造行為,行為創造結果,但對於我而言,我就是滿滿的無力感、滿滿的恐懼,踏出一步都是拿出積蓄已久的勇氣,所以我開始更注重療癒,當時的我想,如果信念是一切根源,那我只要療癒完負面信念,我的世界就會只剩下豐盛了,但…
Thumbnail
【紀律的展現是成功的關鍵。】   有些行動不能停,有些事不能輕易放棄,一但有了無所謂的心就可能將先面的努力前功盡棄,有些事該做的還是得完成它,才有穩定的節奏感前進。   不要覺得有些事可以放掉無所謂,那是總態度的展現,一但缺少了就沒有規則可言,許多時候一切的源頭就是建立在態度上面,可有可無的
Thumbnail
【紀律的展現是成功的關鍵。】   有些行動不能停,有些事不能輕易放棄,一但有了無所謂的心就可能將先面的努力前功盡棄,有些事該做的還是得完成它,才有穩定的節奏感前進。   不要覺得有些事可以放掉無所謂,那是總態度的展現,一但缺少了就沒有規則可言,許多時候一切的源頭就是建立在態度上面,可有可無的
Thumbnail
再來次翻書挑戰-#快樂成癮 P260第 21步:做個違反 #常理 的人。 誰是常理啊!
Thumbnail
再來次翻書挑戰-#快樂成癮 P260第 21步:做個違反 #常理 的人。 誰是常理啊!
Thumbnail
一旦將開頭變得容易,頭過身就過,剩下的也會容易許多。 藉由將你的目標投射在「非常簡單」到「非常困難」的量表上,你總是能找到可行的入門習慣,引導你達成你所想要的結果。 多數人以太大、太難企及的野心起頭,但實際上,那些內化習慣的必需品總是微小而簡明。
Thumbnail
一旦將開頭變得容易,頭過身就過,剩下的也會容易許多。 藉由將你的目標投射在「非常簡單」到「非常困難」的量表上,你總是能找到可行的入門習慣,引導你達成你所想要的結果。 多數人以太大、太難企及的野心起頭,但實際上,那些內化習慣的必需品總是微小而簡明。
Thumbnail
「建立什麼習慣」是你將面臨的、最重要的選擇。 選擇好習慣,進步是容易的;選錯了習慣,生命將困頓不已。比起努力本身,選擇為正確的習慣努力重要得多(但是當然,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建立什麼習慣」是你將面臨的、最重要的選擇。 選擇好習慣,進步是容易的;選錯了習慣,生命將困頓不已。比起努力本身,選擇為正確的習慣努力重要得多(但是當然,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在談如何讓自己維持在好的狀態、高的狀態的書,並且持續的走下去。作者提到了關於取捨、留下效率好的內容等方法。在中期目標部分,作者討論了設定明確的目標,做出改變以及分配精力與時間的重要性。在最後一部分,作者強調在意過程勝於在意結果,並且分享了對於感興趣的事情下定義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在談如何讓自己維持在好的狀態、高的狀態的書,並且持續的走下去。作者提到了關於取捨、留下效率好的內容等方法。在中期目標部分,作者討論了設定明確的目標,做出改變以及分配精力與時間的重要性。在最後一部分,作者強調在意過程勝於在意結果,並且分享了對於感興趣的事情下定義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成名前的辛酸歷程,通過努力實現夢想的故事。文章提到了愛迪生的名言,鼓勵人們在追求夢想時要有持之以恆的努力。作者自己的經歷也成為了激勵他人的動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成名前的辛酸歷程,通過努力實現夢想的故事。文章提到了愛迪生的名言,鼓勵人們在追求夢想時要有持之以恆的努力。作者自己的經歷也成為了激勵他人的動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