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米蘭設計周全記錄 - Day 5 & 6 - Finale: Are We There Yet?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raw-image


曾幾何時,米蘭設計周的「周末」向來是大多業界人士「不屑」,甚至直接「跳過」(亦即回國)的。然而,在設計展區不斷擴大和增多的情況下,一周間若有任何錯過的展覽,周末也仍有機會再訪:但風險則是,有些主辦方或許會有早休的念頭!所以明智地,就該選擇大型展覽、藝廊和博物館的行程。Don't worry, we're almost there...




Day 5 / 周六 / 4月12日




(96)HOME AS A VERB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所的畢業展,在米蘭設計周中可説已歷經了三個不同的展示渠道:從衛星展到辦公環境,如今回到了「家」。感覺帶隊的老師和學生們,都是經驗滿滿了。雖然説真的,這次的觀展有點匆匆,但是對於老師向來的「以身作則」都是有點 ECAL 的:亦即,老師不只紙上談兵。像林老師的 Make a wish 系列,就以不少常見的工業和廢棄材料進行再造,從而讓學生們看見其實台灣設計並不一定都是得要有「非遺」的手作感。單單是擴張網和紅色液態橡膠的組合,就有了超强的辨識度。何嘗不能成爲「收藏級設計」呢?


(97)Nilufar Depot


Silver Lining:一場粉紅且毛茸茸的背景,搭配上金屬制家具的開場設置,就完美地符合上今年的流行趨勢。當然,藝廊創辦人 Nina 本來就不是順從「趨勢」的設計業翹楚——「之所以選擇粉紅是因爲我喜歡。」問及此選擇她解釋道。相反,在其「副牌」 Nilufar Edition 的特展所見,折衷主義可説已成爲了意大利當下的居家裝潢態度:尤其當主流市場中的家具已變得同質化的當下。最喜見的設計,就是在《收藏什麽鬼》中亮相過的 Lantern Stack。而且還有可愛的壁燈版呢。


(98)BasicVillage


作爲 Isola 設計區域今年的主要樞紐,或許它唯一的優點就是地點與 Nilufar Depot 的臨近;反之,就是與其他展廳有段距離——Isola 向來就是有這樣「鬆散」的缺點。而且在今年展覽單位有所減少的情況下,這一點則更為明顯。BasicVillage 所包含的五大策劃:Conscious Objects、Isola Design Gallery、Awards Winners Showcase、Enhance 和 Openspace 雖然目的鮮明,但展廳佈置卻感覺有些同質化。但至少展示空間的寬敞性已比起去年好很多。遺憾的是,其中庭欠缺的一件「網紅」裝置,也許就是 Isola 一直處於載沉載浮的原因——又或許,是該組織在忙著開拓倫敦、荷蘭和杜拜的特展,而忽略了其主打强項?


(99)Rasa –– The Indian Collective


raw-image

迄今,已見識過多家「國家舘」的策劃:波羅的海、波蘭、匈牙利等。因此拿這個「印度舘」做比較乃人之常情——當然,結果是可想的不堪一擊:沒有任何形象處理、沒有特別規劃佈局、而展品隨沒有隨意擺放,但亦沒有特別裝點。總的來説,就讓人「毫無印象」。即便展品中有不錯的設計概念,如 Pravi Furniture 的 Aathirai 燈具,但卻在過於平凡的裝置中顯如背景,而非主角。





(100)Deus Ex Machina – Arno Hoogland


中密度纖維板 (MDF) 經常被認為是室內設計中永續性最差且最不具吸引力的材料之一。而荷蘭設計師所開發的軟體,則可以讓他的 CNC 與這一材料「共舞」,刻畫出一個如「未來神殿」的裝置。然而除了裝飾性,人們還可以期待功能性嗎?如果展示中的椅子能讓訪客「試用」,那就更好不過了。


(101)SEKISUI: BEYOND SMART LIFE & MOBILITY

©Dalila Slimani

©Dalila Slimani

奇怪,怎麽日本公司的設計周策劃變得越來越抽象呢?究竟這一家汽車公司,是怎麽以設計和科技來「平衡工作、個人生活和幸福的智慧生活和行動環境」呢?這回反而沒有人出來注解……而且原有的底層展覽也關閉了。真的讓人金剛摸不着頭腦。


(102)New Normal 5 –– Japanese Maison


說要「為日本家族企業創造新的常態」,究竟找來的這五位設計師能協助達到目的了嗎?很難説,原因是展覽所呈現的,只是與設計師進行的初步研發而已。有些,如 嶋野陽介(Yosuke Shimano)的 Take 5 Rubber 確實擁有極大的永續性,但總覺得設計所「解決的問題」,都似乎太小衆,無法影響到更大的市場與層面。


(103)Social Label


認識這家荷蘭社會設計品牌已有段時間,但總覺得該品牌的知名度與其作品的用心,仍不成正比。尤其今年還特別透過荷蘭的一些中東難民進行餅乾的製作和分享,還找來知名設計師 Ineke Hans 設計,應理該獲得如 Monocle 或 Design Emergency 的關注。但或許這就是一種 IYKIYK 的情境,唯有内行人才看出門道。


(104)Brussels House


©Martina Nicole Garbin

©Martina Nicole Garbin

這家入駐到「比利時經濟與商業館」(Hub.Brussels)的聯展的最大痛點,就是將大部分的展品透過「櫥窗」做策劃,似乎影射說:眼看手勿動。但堂堂一個設計大國,怎麽不見過去充滿創意的策劃手法和設計呢?或許原因在於,這個原本作爲比利時商業品牌推廣中心的空間,本來就如此設置——適逢設計周換一換家具,有什麽難度?


(105)Fondazione Sozzani


如其名,Sozzani 亦即 10 Corso Como 的創辦人 Carla Sozzani,而此基金會乃源自於 1990 年成立的同名藝廊,並在 2016 年與 Kris Ruhs 一同組成——今年展覽會如此「著重」在 Kris Ruhs 作品的原因不無原因。旨在推廣現當代藝術和文化,基金會最終在 2023 年移師到現址 Via Bovisasca 87 。今年特別為設計周而設的「Work It」展覽,顯然有一種將 Dimore 工作室如實地轉移到該建築的:隨地攤開的布料選擇、收藏在冰箱中的雕塑、還有那天鵝絨鋪陳的辦公室——仿佛工作室創辦人隨時將歸來的辦公室景象,確實有些彌補了其城中藝廊不復存在的現實。所幸,周末午間完全沒有排隊「人龍」現象,還真的讓人鬆了一口氣。


(106)Paola Lenti


論其旗艦店的坪數,這家以戶外家具做主的意大利品牌可説已超越任何現有設計品牌的旗艦店氣場。即便不坐落在城内主要區域,但地點的便利(靠近地鐵站)——甚至該「園區」還將在未來有新飯店的設置——也就看見品牌的未來發展和走向,確實有種早年 Moooi/Marcel Wanders 的魄力。難以想象的是,品牌還是個(19)90 後呢。


(107)Dedar


布料品牌的策劃,往往在設計周難以超越家具(甚至是時尚品牌)但從周末的人龍來看,Dedar 是否將是例外?——並不。這個有關知名設計師 Anni Albers 新品的展覽之所以有人氣,乃因爲選址在著名的 Torre Velasca 建築中。一旦進入位於 16 樓的展覽,大部分訪客想看的其實是米蘭的街景,而非展出的五種布料。不過想開:能夠在如此著名的建築内策展,就可見品牌的策展與企劃力。就算設計師與建築是否有淵源,已不重要。


(108)Cassina - STAGING MODERNITY


Cassina 的第二場策劃,入駐到城中的 Teatro Lirico Giorgio Gaber 劇院裡,在 Formafantasma 的場景設計和 Fabio Cherstich 的執導下,每半小時「上演」一場舞臺劇,以迎合品牌旗下誕生 60 週年的柯比意、爾讓納雷和佩里安系列。將不同的方形舞臺設置於觀衆席之中,絕對打造出沉浸式的體驗。但或許沒有被著重的是,進入劇院前的設計歷史回顧展。

raw-image



(109)CC-TAPIS


「爲什麽這家品牌的 HQ 會選擇在城外,而且還要指定其為派對現場呢?」——是我在進入這家品牌旗艦店的想法。尤其,展品的解説皆透過獨特的「觀看」手法(簡單來説像是一種 AR 擴增實境),在此辦派對本來就足夠精彩。但瞭解到該品牌過往不管是在設計師選擇、展品概念和展廳設計都有「藝術性」的前衛考量來看,說它們是業界中最出衆的「地毯」品牌也絕對不爲過。最怕,是其「商業性」趕不上「藝術性」的現實而已……


(110)Missing Objects


raw-image


碰巧經過,這個由18位來自倫敦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建築師策劃的展覽,概念是「傳統家庭環境缺少的物品,是否有機會重回到人們的居家呢?」 成果確實有其潛力,但當每一件產品都需要策展人親自注解——甚至有些還壞掉——的時候,讓人懷疑到底這些「過時」物品的再造,是否仍舊將會再次被淘汰?





(111)Marta Sala Éditions


raw-image

采用 Éditions 為名,不難被誤解為法國品牌。但 Marta 本身不僅是米蘭出生,而且其母親和叔叔都是知名品牌 Azucena 的創辦人之二。所以,在 2015 年成立這家品牌的時候,就希望能提供高品質、獨特且可大規模生產的設計作品。即便選址在城中的 San Babila 區域,但錯失的好機會乃莫過於品牌的「十周年」紀念——相反,坐落在二樓的展廳可說是隱秘地讓人擔憂:在與一樓的 Flos 和 Kvadrat 競爭之際,它又能借此空間圈粉多少?


(112)VOCLA


擔心設計周的晚間不知怎麽度過?如果你曾受過 Bar Basso 的洗禮,那 Alcova 在城裡設立的 VOCLA 「暗黑」展示空間兼酒吧和餐廳,會不會將成爲未來常態?對於曾經説過不會再回到相同策展空間的 Alcova,已逐漸有「自打嘴巴」的跡象。當然獲益的自然是「消費者」——不管你是存粹好奇這裡展出了什麽,或尋找可放鬆休閑的 Apéritif 時光,甚至願意坐下享用一餐,這裡將能滿足你。但到了周末的現場人還不多,會不會因爲時間太早(2300)?還是當真,該項目真的需要耳口相傳?——若是後者,豈不是代表「不夠夯」……




Day 6 / 周日 / 4月13日




(113.1)Hall 9

Arflex / Bonaldo / Daft abour Draft / Desalto / Ritzwell /

(113.2)Hall 11

Dedon / Linteloo / Living Divani / Porro / Potocco /


每逢周日,我總給與我自己一個任務:爲求能做最好的《衛星展全記錄》,我會拍下所有設計師展位的設置。而周日一早就是最佳時刻。任務完成後剩餘的時間,則可繼續彌補那些被遺漏的展館:如 9 號和 11 號。這兩個展館的最大發現,或許就是 Linteloo 和 Potocco 這兩家品牌。前者,來自荷蘭,在1993年成立,崇尚「完美的不完美」,因此居家設置總是結合高品質家具與手工感的配飾。而今年獨特地采用了 Grietje Schepers 的照明裝置,就讓展廳擁有了一絲的雕塑性,視覺感升華。後者,雖創立於1919 年,但似乎仍處於「二綫」的地位。或許,近年來尋求新生設計師的協助,如 Chiara Andreatti 的玻璃邊桌,將有效提高品牌的「設計力」。


(114)Alias


爲何去年打造出精彩展廳的這家品牌,會在今年脫離主會場呢?答案暫時還不清楚,但入駐到城内的 Fondazione Matalon(實爲藝術家 Luciana Matalon 設立的展廳兼藝廊)的設置,策劃上就如同一家旗艦店——或許這是一次牛刀小試?有趣的是,Alias 總是在產品的形式上不斷地進行實驗與變革:如從胸罩中取得靈感的 B-KINI(Paolo Rizzatto 設計)或充滿幾何感的 Zeta 凳子(Mario Botta 設計)。難怪品牌還出版了名爲《1980 年代的設計档案》的小開本雜誌呢。


(115)Budri


Budri 也有段時間沒有出現在主會場——主因是因爲早在2019 年就開設了旗艦店。而且還在 2022 年加入了以建造業起家的 SOMEC 集團,可見其大理石產品也將投入更大的市場——因此不難理解爲何今年的展廳設置,會與這領域有關:從小型的芭比屋,到大型的墻面設計(來自建築師 Eric Carlson 的 CHARME 系列)都顯然展現出大理石的新可能。


(116)Henrytimi


raw-image



這也是另一家有些低調,但總是給人一種 Helmut Lang 的前衛感。新品呈現了大量的厨具設置,但品牌「賣」的卻是天然石料。自 2009 年成立品牌和開設旗艦店以來,品牌似乎僅僅靠創辦人兼藝術家 Henry 就有效發展出不冷感的「極簡主義」,真的是未來值得再訪的品牌之一。




(117)Delvis (Un)limited


以英語慣用詞「bursting at the seams」 來形容這家藝廊的策劃絕對不爲過。原本就已不大的空間裡,擺放了七組作品組成而成的「行爲藝術」:The Theatre of Things。其中,擺放在中央,看似個巨大沙發的「床」(由 Espace Aygo 設計)將會在設計周期間讓參展的設計師們當作「客房」來睡一晚,而隔天一早則會與不同的創意人進行體驗的分享——可惜的是,室外進行裝潢而架起的手脚架就完全破壞了「網紅化」的潛力。


(118)Seiko


終於來到吉岡德仁的「冰椅」策劃——完全不需要排隊——但對於過去曾見識過他其他的裝置(如 2017 年為 LG 設計),這一次的驚喜並沒有起得很大的漣漪。是因爲策劃規模太小?還是背景太「素人」?雖然「時間」本來是展覽的主角,但總覺得,以冰之融化來代表時間流失,會不會過於 Cliche 了些?


(119)Driade


raw-image

曾一度以 Fabio Novembre 的「臉椅」還有近期 Faye Toogood 的 Roly-Poly 椅子名聲大噪的這家意大利品牌,近年來似乎玩不出什麽「花樣」了。當同樣以玩味設計起家的 Magis 開始朝永續設計發展,而 Moooi 則走商業路綫,Driade 雖然近幾年來仍展出於主會場,但其設計品的衝擊力已逐漸減弱。在 2024 年被 Nemo 集團收購後,還在今年退出主會場,并於城中低調展出。即便囊括下知名設計師如 Starck 和 Färg & Blanche 的作品,但仍有一種「不復當年勇」的疲態出現。或許是時候來一個好好回顧(或複刻版本)的推出,提醒業界該品牌的經典性。


(120)ADI Design Museum


坦白説,對於意大利設計史還有什麽需知的?ADI 的《Best of Both Worlds: ITALY》策劃,就將各個年代的設計與藝術進行并列,企圖尋找到這兩大領域的聯係——然而,在沒有英語解説冊子的提供下(或已派完?),已見其策劃是何等「周到」。不過設計周期間,博物館還是有其他安排:如來自韓國的「Time & Texture」小展,就探索了該國的傳統「漆器」的當代詮釋;而「PENSIERO BINARIO」則看見鐵路軌道的歷史,被化作一場接地氣的教育文化展。不過,叫人失望的反而是迎合 Zona Sarpi 區域的「中國設計周」。雖然占地不小,但完全是個「文創」爲主的自詡展示。而且,未到博物館關門時間就已在匆匆打包收展,一點都沒有尊重主辦方的意思——是因爲有這樣的行爲,所以 Zona Sarpi 才無法崛起嗎?


在設計周正結束的當下,正好有這一議題可讓我們繼續思考。或許對某些國度而言,領略「設計」的真意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呢……




行業咨詢、公司顧問服務

郵箱:rejectiomagazines[at]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賞物誌》的編輯主義
11會員
99內容數
我們正處在一個「後設計」時代裡:我們懂得體驗,卻只在乎打卡自拍;我們懂得設計,卻説不出美的用意;我們懂得生活,卻以逃離辦公至上——編輯一本設計雜誌的日常,即從「開箱」展覽、「開箱」創意展開。
2025/05/07
真相大白!根據主辦方公關部透露,米蘭家具展已不會回到那個填滿主會場所有 20 個展館的時代——雖然僅僅減少了 4 個,但明顯的是「設計館」沒了,不少知名品牌也撤了,但二綫與國外品牌反而有所「升級」。究竟是好是壞?「新一代」家具展之元年的開始,是轉型,是變相,還是轉捩?
Thumbnail
2025/05/07
真相大白!根據主辦方公關部透露,米蘭家具展已不會回到那個填滿主會場所有 20 個展館的時代——雖然僅僅減少了 4 個,但明顯的是「設計館」沒了,不少知名品牌也撤了,但二綫與國外品牌反而有所「升級」。究竟是好是壞?「新一代」家具展之元年的開始,是轉型,是變相,還是轉捩?
Thumbnail
2025/05/05
不可否認的是,米蘭城中 Brera 區域絕對是設計周中展覽最密集的區域(沒有之一)。所以,在人潮中邂逅上一刻的靜謐,是幸運;反之,肾上腺素提升之際仍得沉住氣,捉緊空隙,攝下設計亮點。人太多?改天再來?別鬧了啦!
Thumbnail
2025/05/05
不可否認的是,米蘭城中 Brera 區域絕對是設計周中展覽最密集的區域(沒有之一)。所以,在人潮中邂逅上一刻的靜謐,是幸運;反之,肾上腺素提升之際仍得沉住氣,捉緊空隙,攝下設計亮點。人太多?改天再來?別鬧了啦!
Thumbnail
2025/04/30
米蘭家具展首日,必然是得越早到越好。爲什麽?印象中,適逢 Euroluce 的舉辦,主會場所吸引的人潮總是比隔一年的厨具/衛浴有所增加。不管如何,自從上一届的燈具展交由 Formafantasma 來設計整體展位規劃和「情境」後,這些展館中也都覆蓋上一層日落的灰暗,讓各家品牌的展品「發光」。
Thumbnail
2025/04/30
米蘭家具展首日,必然是得越早到越好。爲什麽?印象中,適逢 Euroluce 的舉辦,主會場所吸引的人潮總是比隔一年的厨具/衛浴有所增加。不管如何,自從上一届的燈具展交由 Formafantasma 來設計整體展位規劃和「情境」後,這些展館中也都覆蓋上一層日落的灰暗,讓各家品牌的展品「發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新一代設計展一直都像一場派對 除了孩子還小的那幾年沒有參加 幾乎是一定報到 今年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了 感受特別不同 自己從參展到參觀 到如今用企業身分入場 新一代今年是第43屆 企業專場是五年前才開始 為的是媒合企業尋找優秀的設計人才或產品 先有專人帶隊導覽一輪得獎的重點作品
Thumbnail
新一代設計展一直都像一場派對 除了孩子還小的那幾年沒有參加 幾乎是一定報到 今年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了 感受特別不同 自己從參展到參觀 到如今用企業身分入場 新一代今年是第43屆 企業專場是五年前才開始 為的是媒合企業尋找優秀的設計人才或產品 先有專人帶隊導覽一輪得獎的重點作品
Thumbnail
內容摘要: 2024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主視覺 / OpenAI DALL.E 開放編輯功能 / 藍寶堅尼更換新 LOGO / 台北電影節第 26 屆主視覺 / 京セラ啟動「TRUE BLUE TEXTILE」項目
Thumbnail
內容摘要: 2024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主視覺 / OpenAI DALL.E 開放編輯功能 / 藍寶堅尼更換新 LOGO / 台北電影節第 26 屆主視覺 / 京セラ啟動「TRUE BLUE TEXTILE」項目
Thumbnail
去年我整理了一份各大研討會的時間資訊,得到還不錯的迴響,自己在查研討會的時間也是很方便,今天也陸續來更新各大會議的時間與內容。
Thumbnail
去年我整理了一份各大研討會的時間資訊,得到還不錯的迴響,自己在查研討會的時間也是很方便,今天也陸續來更新各大會議的時間與內容。
Thumbnail
受限於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先是延期最後決定停辦,雖然2021年接續停辦,再經過兩年後的第30~31屆我依然缺席,值到2024年我才重新進入熟悉的世貿會場,感受愛書人的閱讀氛圍。四年一遇的盛會,有說不出的喜悅,四處遊走尋覓過往熟悉的出版社,今年主題國為荷蘭,更顯得意義非凡。
Thumbnail
受限於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先是延期最後決定停辦,雖然2021年接續停辦,再經過兩年後的第30~31屆我依然缺席,值到2024年我才重新進入熟悉的世貿會場,感受愛書人的閱讀氛圍。四年一遇的盛會,有說不出的喜悅,四處遊走尋覓過往熟悉的出版社,今年主題國為荷蘭,更顯得意義非凡。
Thumbnail
我想從今年自己參與的三場活動看下來,今年的書展對我來說,或許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充實經驗。下面,請讓我簡短地紀錄一下這三場活動的內容與心得。
Thumbnail
我想從今年自己參與的三場活動看下來,今年的書展對我來說,或許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充實經驗。下面,請讓我簡短地紀錄一下這三場活動的內容與心得。
Thumbnail
一年一度的國際書展在昨晚落幕,雖然搬離北部後能夠參與的時間有限,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四處駐足;何況今年人潮更勝以往,難以細心緩慢的把每一個攤位都逛過一輪,有些遺憾,但至少還是有參加到這場閱讀盛宴。
Thumbnail
一年一度的國際書展在昨晚落幕,雖然搬離北部後能夠參與的時間有限,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四處駐足;何況今年人潮更勝以往,難以細心緩慢的把每一個攤位都逛過一輪,有些遺憾,但至少還是有參加到這場閱讀盛宴。
Thumbnail
2023大大小小的展覽約看了80場。原本「看展」只是作為單純「觀眾」,如今也會去觀察「陳列佈置」、「互動方式」或者「發行週邊」。原本想列出年度排名,但發現有點兒難,因為無論是北美館大展或小空間個展,都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
Thumbnail
2023大大小小的展覽約看了80場。原本「看展」只是作為單純「觀眾」,如今也會去觀察「陳列佈置」、「互動方式」或者「發行週邊」。原本想列出年度排名,但發現有點兒難,因為無論是北美館大展或小空間個展,都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