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生活中偷看點文化觀察,除了增添點對異文化的某種視角,也看看泱泱大國的日常究竟有多少並不熟悉的元素,對照也是聽說來的其他二手經驗。
從小費文化開始,常聽到疫情後到了米國的友人抱怨小費高昂,也慨歎過數學並沒有亞洲人靈光的社會,小費還殊難計算。追本溯源的討論起這個可能來自奴隸歷史的給予,變成一種消費的附加所帶來的壓力和不便,回頭看看臺灣部分店家如果付現就不收服務費,也就成了消費時的小確幸。過去不太懂怎麼不明著算好價格,畢竟再外加難免使得歐巴桑性格發作,又覺得更不上算一些,看了米國的薪給結構,好像慢慢可以想像從業人員從中取得溫飽的那種無奈,但也還不倒覺得理所當然的程度。
對米國的另一個深刻印象,確實就是建築風格以及少見的高樓。原來獨棟獨院有著隱私的理由,而近似的風格也因為嚴格的建築法規和各種雞婆的鄰居。從機上俯瞰米國西岸城鎮的印象,確實就是透過許多規約營造出來的,而對於建築的堅持,也使得天際線、城市風貌不比緊密的臺灣。眼看容積獎勵都還成了營私舞弊的標的,那種美式風格的堅持,似乎就成了強烈的對比。中後段提到的有關墓區的毫不介意,也和臺灣福地、大厝總是嫌惡設施大相逕庭。
對於生死的價值觀差距甚大,不僅表現在此,也在對於風險管理上。巨嬰家長國的民風期待的大政府,在米國也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各樣冒險、嘗試除了風險自負之外,也沒有誰認為政府應該一肩扛起各種照護責任。提供各種可能甚至鼓勵冒險的社會氛圍,和連颱風天要不要停班停課都是個網上互相攻訐題目的社會相較,米國似乎自主一些,也更負責些。
當然負責也有負責的配套,各種機械化、標準化的作業模式,讓規模化處理各樣事件更為可行。風險透過保險來處理,遇上例外都還有標準作業程序可以遵循,使得米國人在某些事上顯得效率不彰,但卻能調理的處理具有一定數量的事件。那些所謂情理法的順序,礙著的恐怕是規則劃定的社會可以有的穩定性。有彈性、講究情理也有好處,不問世故一概照章行事也有優點,兩者不可得兼。
失敗的美式生活,講得是許多年後仍舊不甚適應,倒不是怎麼樣的一無所成。米國時間、不用公制單位和飲食、飲酒文化,乃至於學習過程中的每事問,美式文化有太多和亞洲文化不同之處,每個觀察或許都是作者主觀的描述,但也不失為一種對米國的理解。米國這麼大,當然不只作者說的這個樣貌,而作者說的這種,正是他多年感受最深刻,可以形諸文字的部分。
推薦給也想了解米國風格、特別是西岸矽谷附近風景的朋友,文章篇幅都不長也好讀,想一窺米國的某一個角度,這本書會是不錯的選擇。